<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吳彥鵬  >>  正文
    紀念100年前參加一戰的14萬中國勇士
    吳彥鵬
    2014年08月21日

    應法國政府邀請,中國政府代表李肇星出席法國政府在國慶日舉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周年紀念活動。7月15日,李肇星前往歐洲最大的一戰華工墓地--法國索姆省濱海努瓦耶勒市諾萊特華工墓園,憑吊安葬在那里的884名一戰華工。李肇星在致辭中贊揚中國勞工為歐洲和世界恢復和平做出重要貢獻,深情回顧他們的不幸遭遇。

    歷史上,中國雖然宣布了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但并沒有真正派出軍隊參戰。真正卷入戰爭的中國人,是以14萬北方農民為主組成的中國勞工,協約國稱為“中國勞工旅”,他們為協約國西線戰場提供了重要的勞動力,其中有數千華工最終埋骨異域。

    英法對華工的到來充滿期待

    在歐洲戰場上,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一方在德國的步步緊逼下損失慘重,僅僅1916年7月發生的索姆河之戰,英軍傷亡就達40萬人。隨著戰爭的演進,協約國一方面臨著嚴重的人力資源危機。當協議國兵員銳減、勞力奇缺,難以為繼之時,英國一位軍官提出:“為什么不用中國人?” 為了讓更多的歐洲人從工業勞動中解放出來走向前線參戰,英國和法國將他們的目光投向中國廉價又豐富的人力資源,希望中國人可以作為工人前往歐洲支援協約國一方的作戰。于是,在德國人無暇顧及的遠東地盤上,一場大規模的勞工招募運動悄悄拉開。 由于北洋政府不愿意得罪德國人,這些招募計劃一開始都是半官方的,但是在1917年中國宣布參戰后,開始轉由中國政府勞工部組織勞工輸出。

    從1916年5月輸出第一批勞工開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1918年11月,相繼有14萬華工遠涉重洋,來到戰火紛飛的歐洲,開始了他們曲折艱辛的勞工經歷。 當第一批中國勞工到達法國馬賽港的時候,法國報紙《L’Excelsoir》在1916年8月22號的頭版新聞上這樣描述:“這些華工是通過仔細挑選招來法國的。他們大部分來自中國的北方。他們比安南人更加能忍受我們國家的氣候。另外,醫療體檢報告結果認為絕大部分的華工身體健壯,這對我們國家繼續在那兒招工是一個好消息?!笨梢钥闯?,法國人對華工的到來充滿了期待。 法國人的期待是有理由的。因為,英法兩國對華工的選拔非常嚴格,凡患有眼病、肺結核、性病及牙病者均被拒絕。招募的華工以山東人、湖北人為主,此外還有一部分人來自遼寧、吉林、江蘇、湖南、安徽,甚至甘肅。選拔后的華工被集中在威海衛進行簡單的軍事訓練,等待乘船離開中國前往法國。

    生死未卜的命運

    1916年至1918年間,英法兩國在中國共招募華工14萬人左右,這其中近三分之二為山東人。他們在歐洲后多從事挖掘戰壕、筑路、救護傷員等戰勤和戰斗工作,約兩萬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有的只有工號連名字都沒有留下。

    1

    從離開中國那一刻起,華工們就面對著生死未卜的命運,死亡的危險如影隨形。

    1917年2月24日,德國潛艇在地中海海域擊中運送華工的郵輪,船上543名華工全部葬身大海。 按照最初約定,華工的工作是以工代兵,并不參戰,但事實上華工的工作幾乎都是處于最前線。在工作安排上,法招華工多被安排到軍工企業,受雇于法國的華工由法國軍事當局負責。通過分包系統,對勞工有需求的企業開始使用這些人。因此,從布雷斯特到馬賽,從里昂到敦刻爾克,不管是在國有兵工廠中還是在冶金、化工、建筑行業的私營企業中,都有華工的身影。 華工有的受雇于重工業企業,例如施奈德公司,有的受雇于汽車公司,例如雷諾公司,還有的被推薦至港口管理部門。而英招華工則幾乎全部被投放到前線,挖掘戰壕、修筑工事、野戰救護、掘埋尸體、清掃地雷、筑路架橋、解運糧草、裝卸給養……但凡戰爭所需,幾乎無處不往、無所不為。另一些則替代了被派往法國的英國碼頭工人和運輸工人,這樣就使得英國工人能夠回到英國從事他們的職業。但無論是在前線還是后方,華工從事的都是最艱苦、最繁重的工作。

    在1917年8月中國向德國宣戰以后,法方監管下的中國勞工開始在前線挖掘尸體以便于日后把他們埋入軍人公墓。許多華工在掘埋尸體或者抬運傷兵的時候,精神遭受刺激,被關進了專門的瘋人院。有的華工還向前線運送彈藥,另一些人就留在了法國兵和英國兵的戰壕中修繕掩體,維護機槍陣地。在1917年法國皮卡第的一場戰斗中,英軍士兵全部負傷,修繕戰壕的華工們就拿著手中的工具沖入陣地與德軍搏斗,當援軍趕到時,大部分華工已經戰死。

    部分人留在歐洲

    中國勞工旅的大多數人在1919年和1920年回國,留下來的三千人在歐洲扎下了根,構成了當時法國和比利時華人社會的核心。

    1918年11月戰爭結束后,法國依然需要成千上萬的勞動力,于是中國工人繼續在工廠、醫院、建房點里工作。部分工人則被派去清理戰場、掩埋尸體。與為英國政府工作的華工相比,效力于法國的華工獲得了較多的自由。在工作之余,他們和法國公民一樣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據估,約有3000名中國勞工適應并留在了法國,其中小部分人還娶了法國人做妻子。戰爭使法國損失了近200萬婚齡男子,造成嚴重的性別失衡,于是法國婦女的身影也出現在那些生產機器設備、坦克和其它武器的車間里,一些中國工人就是這樣接觸到了他們未來的法國妻子。為英國干活的勞工則未能獲得融入當地社會的機會,英國政府把他們全部遣返回國了。那些在戰爭中負傷致殘的華工得到了一筆補助,相當于他們12個月的報酬,除此以外,他們回國后就再也得不到其他照顧了。

    李肇星在憑吊一戰赴歐華工墓地后表示,許多一戰華工戰后成為第一批移居法國的華人,為中法友誼做出貢獻。當前中法關系進入新的時代,承載兩國人民共同心愿的“中法夢”一定能實現。

    如今,越來越多的歐洲人民也開始回顧、正視這段歷史。法國前總統希拉克在評價一戰華工時曾說:“任何人都不會忘記,這些遠道而來,在一場殘酷的戰爭中與法蘭西共命運的勇士,他們以自己的靈魂與肉體捍衛了法蘭西的領土、理念和自由?!?/p>

    【責任編輯:管理員】
    媒體人,科普作家。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