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看,建立新型中日關系
? 中日關系正處于嚴峻時期。從表面看,中國與日本在三方面形成了直接或間接的對峙:1、文化認知與歷史觀方面的對立,集中體現在參拜靖國神社等問題上;2、東海島嶼爭端;3、南海自由航行與島礁爭奪。 本文將從這三方面按是非曲直與合理性尺度進行分析評價。
一.參拜靖國神社與歷史問題 中國的說辭是,鑒于靖國神社供奉著包括二戰戰犯在內的日軍戰歿者名號,所以,凡日本政要、尤其是在位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就是為軍國主義招魂、企圖在日本復活軍國主義。 日本的看法是,死者為大、不應糾纏其生前行為的對錯;參拜靖國神社的宗旨是紀念為國捐軀的死者,同時表達對發動戰爭行為的反思并宣誓永不再戰的決心。 中國的態度是,只要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不管他在參拜時發表了什么意見,都是對中國的挑釁、對兩國關系的破壞;中國就此加緊游說,企圖在亞洲發動其他國家參與聲討的陣營,但收效甚微,只有韓國與中國并肩,發表了措辭同樣嚴厲的抗議、譴責。 雖然中國與日本兩國在歷史上有過密集文化交流,但兩國的文化基因有較大差異。中國人記仇,在古代中國,為父兄、為朋友甚至為恩人主人行兇報仇被奉為一種美德;對已經死亡的仇者或其身邊的物事亦不予輕縱,著名的伍子胥鞭尸楚平王、項羽縱火阿房宮,以及皇帝對已亡故的罪臣毀墓戳尸等等,都帶有不寬恕的文化烙印。日本人提倡忠恕,他們也講恩仇,但只局限于生前。任何死敵巨惡,一旦死亡,恩怨即一筆勾銷,受合掌祈禱。 姑且不論這兩種文化之優劣。但是,世界不同文化的合理生態是允許共存、積極交流、彼此影響、相互滲透、彼此汲取精華,以實現文化的自我完善,從而匯合成一種嶄新的文化境界。如果一國文化自以為完美無缺、他國文化被視為漏洞百出;自己總是義正詞嚴,別人都是體無完膚;采取這樣的態度,實則是對一國文化的自我孤立,文化一旦被孤立即開始朝沒落發展。 參拜靖國神社從本質上看,只是發生在日本國內的一個悼念亡者的禮儀祭祀活動,在追思亡者的同時,客觀評價其生前作為的得失,然后發表一些追求和平與美好將來的感言,并不失為一種比較高尚的情操,卻無論如何也與軍國主義掛不上鉤。 構成一國的軍國主義,必須具備三個條件:軍事獨裁體制;有一整套軍事擴張計劃與政策并付諸實施、不斷對周邊國家形成威脅壓迫;具有龐大的進攻性武庫與很高實戰使用頻率。這三要素日本不具備一樣,復活軍國主義豈非天方夜譚。 事情并還不是這么簡單。1985年中曾根康弘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引起了中國高層的抗議,可那時的中國政府正致力于與日本友好,所以,將此事輕輕放下,在次年還是以最高規格接待了他的訪華。原因很簡單,當時中國離世界經濟大國還相當遙遠,需要日本的大規模經濟援助;而日本距世界政治大國的目標也很不接近,需要除美國以外的大國幫襯。所以,兩國的戰略互補度達到了峰值,類似參拜這樣的事件,可以交涉、但不會放大、更不會炒作。當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了20年之后,GDP接近并超過了日本,同時日本對華大規模援助也接近尾聲,這時中國的心態起了變化,提出了和平崛起的口號;恰逢此時,日本提出了入補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要求,正式成為世界政治大國只需補個手續即可,這引起了中國的高度警惕。 日本雖然在經濟總量上與中國旗鼓相當,但經濟發展與國土治理的質量以及國民的富裕程度是中國所望塵莫及,還頭頂著著民主國家的光環。日本在國際政治舞臺脫穎而出,必將使中國的和平崛起黯然失色。同時,由于中國經濟發展不均衡造成了嚴重社會矛盾,日本的民主化建設越有成就,便越彰顯中國的體制性頑疾,這是中國當局最不?想讓人民了解的。給日本制造問題既能扭曲其國際形象、阻礙其跨入世界政治大國的進程,又能轉移或稀釋人民對國內問題的關注,一石擊雙鳥。在這種情況下,一旦有日本首相參拜的事情發生,當然會抓住不放,大肆炒作,甚至不惜借此將兩國關系降到冰點。 現實中的日本無論其內政還是外交,都沒有太大毛病,中國唯一能夠發力處只能是歷史問題。在中國國內的電視、互聯網,紙媒體上,到處挖掘二戰日軍的戰爭罪行,指令性量產抗日??;與此同時,日本作為中國改革開放最大經援國的形象基本被抹殺;宣傳中的日本民族兇殘、變態與頑固不化。在對外文宣上,則時刻捕捉日本政要“否定歷史”的言行并無限放大,渲染日本要復活軍國主義;對不喜歡的政治人物則一律貼上“日本右翼”的標簽;制造形形色色的反日“民意”。這一系列舉措深謀遠慮,其規模已遠遠超出了以往任何一項策劃,堪稱21世紀文宣領域的“八年抗日戰爭”。 所有這些舉措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將日本民選政府與二戰時期軍政府的本質區別模糊化、貶低它自由民主的核心價值,使它陷入不停地道歉的泥沼之中,否則就是違背中日關系“以史為鑒”的政治基礎。 韓國的立場存在邏輯上的混亂。因為無論日本統治時期對朝鮮半島采取了何等嚴厲的政策,朝鮮人的傷亡卻有限,遠遠不及1950年由于中國援助肇事的北韓與直接介入朝鮮戰爭所造成的300-400萬的傷亡數字。同時,因為中國政府的大多數官員并不贊成中國介入,入侵朝鮮幾乎是毛澤東一個人的決定,可以說,毛是造成朝鮮人民巨大犧牲與山河分裂的元兇。安倍與中國領導人在去年12月26日同時分別在北京與東京參拜,安倍的參拜對象是250萬冥魂,北京的參拜對象僅只毛一個。韓國對安倍的參拜進行了猛烈抨擊,對中國的參拜選擇了視而不見,其“民族感情”的真實性與抗議言辭的正當性都值得懷疑。 二戰以后、尤其是中日建交以后,中國一直對日本居高臨下,中日關系“以史為鑒”的政治基礎其實就是日本年復一年地賠罪道歉、中國則展示寬大為懷的胸襟,這已不是健康正常的大國間關系。當安倍說要與中國平起平坐,中國對日本的自大心理受到很大沖擊,便產生教訓日本的一波波沖動:停止兩國高層接觸對話、在釣魚島(日稱尖閣群島)的對峙、航空識別區的設置以及接二連三的國內反日游行等,均屬此類。 最近,安倍將中日關系比喻為德英關系,有引喻失義的瑕疵。一戰前夕英德兩國實力相當且均為世界頂尖強國,他們發動世界大戰并無有效制約力量,而在亞太地區由于美國軍事力量與美日同盟的存在,有俄羅斯在其背后肘制,中國除了武力恐嚇外,尚不具備與日本開戰的能力與決心;雖然中國的媒體充斥著好戰言論,而且這些言論在很大程度上有官方授意,但迄今為止,中國最高決策層并未發表過中國與日本可能發生戰爭的預測,日本可以根據主權國家的權利作某些針對性防御準備,但身為首相,公開預言戰爭可能性失之于謹慎;當然了,英國與德國同為民主國家,而中國與日本在政治制度上根本對立;英德兩國均屬基督教文化,容易彼此寬容,即便在二戰中德國全面潰敗甚至被肢解,英德兩國關系中亦不存在“以史為鑒”的教條,更不存在英國自己有史不鑒卻硬性規定德國必須以史為鑒的荒謬。 中日關系如果真要面向未來的話,就必須重建兩國間廣泛的文化交流,但必須將這種交流界定在民間與學術界。由外交部或外務省頻繁地就歷史問題或文化差異進行攻防,已嚴重扭曲了這兩個部門的主體職能,造成兩國正常交往停擺,這顯然不符合中日各自的國家利益。 中日兩國人民的絕大多數都不希望看到中日關系持續緊張,兩國政府都有責任啟動民間感情的乃至學術的交往,重新確立以友好為基調的輿論思潮,以促使政府在處理兩國關系上采取務實的、負責任的態度,以協商取代對罵、以外交取代斗爭。
二?.東海島嶼爭端的含義 2012年7月,一貫弱勢的民主黨野田政府做了一個強勢的決定,由日本政府從私人手中購買釣魚島(日稱尖閣群島,下同)。原以為通過此舉能有效控制狂熱民族主義者登島挑釁中國,以維持日中之間勉強的相安無事狀態。卻不料中國非但不領情,反而借機一改以往只說不做的習慣,從當年12月開始,用艦船,飛機直插釣魚島海域,開始延續至今的“維權”活動。 中國此舉,造成了兩個效應:由于野田政府對中國超乎尋常的反應基本沒有思想準備,一時竟手足無措,徹底暴露了弱勢政府的軟肋;中國的舉動,迅速喚醒了大多數不關心政治的日本國民,使他們幾乎一邊倒地支持自民黨安倍政府強勢登臺。自民黨勝選甫定,安倍即宣布釣魚島是日本固有領土,“沒有談判空間”。 中國政府同野田政府一樣失算,一向以知華派著稱的安倍一反往常地在釣魚島與參拜靖國神社問題上對中國寸步不讓,且軟硬不吃,讓中國政府傷透了腦筋又無計可施,氣急之下居然搬出了哈利波特,形容安倍是打不死的伏地魔。共產黨的鼻祖列寧曾經這樣揭示謾罵者的心理:一種惱人的無奈。 中國政府在釣魚島的做法,顯然是采用了老祖宗三十六計中的反客為主之計,意在打破日本130年來的實際控制,在那里顯示存在。雖然中國政府如同在南海一樣,斷然拒絕國際法仲裁島嶼主權歸屬,但實際做法卻循著國際法的要求,著手布置在爭議島嶼的“中國存在”。 且看中國古代是如何解釋三十六計中的反客為主之計:“為人驅使者為奴,為人尊處者為客,不能立足者為暫客,能立足者為久客,客久而不能主事者為賤客,能主事則可漸握機要,而為主矣。故反客為主之局:第一步須爭客位;第二步須乘隙;第三步須插足;第四足須握機;第五步乃成功。為主,則并人之軍矣;此漸進之陰謀也。 中日建交,中國對日本有了“久客”的位置;在中日建交聯合聲明內,確立“以史為鑒”的雙邊關系政治基礎,中國始能“主事”、從而“漸握機要”;如果日本年復一年地賠罪下去,則中國“而為主”、能“并人之軍矣”。中國在聯合聲明中下的是戰略上的一手大棋,這一步棋,使中國至少受益30年之久;“釣魚島維權”,在主觀上想走的是角位間的一著先手棋,然這一手下得過于強悍,太想當然,當日本方面趁勢絕地反擊后,局面出現翻盤的態勢,中國方面不僅在釣魚島難以得手,而且將持續了30多年對日本的政治優勢賠個精光,日中關系的政治基礎推倒重建已成為大勢所趨,中國方面自己有史不鑒卻一再迫使日本“以史為鑒”的政治架構已轟然倒塌。 現在輪到了日本方面發動攻勢。安倍在世界每一處講壇都積極提議日中雙方舉行高層會談以破解難局,中國方面卻違背有理放桌面上說的常規,不斷躲閃規避,還做出一系列文不對題的回應:一方面策動所有媒體對日本進行辱罵,甚至有駐外30國大使一齊拍馬上陣空前盛大的陣容,連外交部發言人都偏離職業規范,每談及日本或安倍已不考慮一點起碼的禮儀,新聞發布會變成了文革批斗會。中國發言人甚至放言,只要安倍在位,中國與日本就沒什么可談的。這哪里還有什么大國風范,顯示的只是弱小的心臟與嚴重的挫折感。全世界都看得明明白白,所有這些豪言壯語所掩飾的不過是厭煩、懼怕與逃避心理。 然而,從另一側面看,這種拒而不談的態度揭示的真相是,中國如果做不到不戰而屈人之兵,就絕無在釣魚島動用真刀真槍的打算,其行為在本質上與J-8戰機逼近EP-3偵察機做危險動作一樣,只是嚇唬一下對方而不是真打,何況眼下日本還不具備集體自衛權、艦船對艦船的海上游戲跟太極拳推手的意思差不多,松松筋骨罷了。從安全角度而言,“釣魚島維權”打的純粹是套太平拳,既打不死人又傷不到自身,只不過是神經戰、心理戰、宣傳戰而已。既然天根本塌不下來,與其談不可能發生的事還不如不談。 中國目前正面臨從產業政策到經濟結構的全面洗牌,從權力分配到資源配置的重大調整,加上社會矛盾尖銳突出,最高領導層正無比焦慮中。在這樣一種局面下,要跟美日聯盟展開一場規模根本控制不住的戰爭,即使解放軍有??兆鲬鸬慕涷?,都斷然不能輕易出手。因為一旦開打,必然進入戰時體制與進行軍事動員,社會動蕩、經濟崩潰都可能發生,三十五年改革與經濟建設的成果將毀于一旦。哪個中國領導人下得了這樣的決心或能承擔這樣的后果?從純軍事角度考慮,只要對手在馬六甲海峽有針對性地置放幾艘攻擊潛艇,中國經濟就得全面癱瘓。如此這般,這仗怎么打得起來?當然,雖然日本社會穩定,經濟結構成熟優化,卻也同樣要面對這些不可逾越的困難。還不說對抗升級導致經貿交流中斷的后果有多嚴重。 所以,中日對抗無論對中國還是日本,都是災難,完全沒有前途可言。中國和日本的游戲,根本就不會有輸贏,要么兩敗俱傷、要么雙贏;任何一方想要損人利己都等于在自殺。因此可以斷言:東海無戰事,庸人方自擾。
三?.?南海爭端與日本的機遇 南海是印度洋以東所有亞洲國家的生命通道。長期以來,美國在此充當義務警察,保障了該航道的安全、自由通行,為亞洲經濟騰飛作出了卓越貢獻。然而,南海豐富的漁業資源以及后來發現的巨大能源蘊藏,又引起了沿岸各國的競相角逐爭奪各類島礁。好在這類爭奪基本按誰先占誰擁有的潛規則進行,除了中國與南越為爭奪西沙群島打過仗,其他占有過程中沒發生國與國的對抗或戰爭。 在南海自由航行方面,自二戰以后,相當安全通暢,除2001年4月中美兩國發生的軍機相撞、2009年3月美國海洋科研船只“無瑕號”為中國多艘艦船夾擊設備受損、2012年12月中國拖網漁船切斷越南工程船電纜、2013年美國考本斯號巡洋艦受中國登陸艦沖撞事件外,其余都為魚事糾紛。沒有發生針對商業航行的任何阻撓行為。 可以歸納出二點:一是南海的海上沖突,其中有一方必定是中國,而且始終采取行為主動;二是中國在南海的立足點尚寥寥??梢栽O想,如果按中國圈劃的南海九段線的主權聲明辦理,中國就能將南海星羅棋布的大小島礁盡括囊中,整個南海將成為中國的內海,這不僅是東南亞沿海各國的噩夢,包括日本、南北韓、俄國的遠東區域,其生存所依賴的南海自由航行權也行將落空。 當中國海政船只在海軍艦艇壓陣下跑到菲律賓家門口“執法”后,菲律賓這才懊悔20年前以為中菲友好則安全無虞,過河拆橋請走了美軍。于是,便恭請美軍重返,奈何美國經濟尚未完全復蘇,連政府都因沒錢鬧起了關門,只能提供有限幫助。所以,財大氣粗的日本自然就成為了貴賓。安倍也不含糊,一出手就是10艘海巡船。此后,越南等國也向日本提出了類似要求。在安倍旋風般地結束在東南亞的巡游后,日本已初步完成了它的亞洲新布局;當安倍在新德里作為印度國慶日首席國賓高調亮相后,人們似乎看到日本作為亞洲新領袖的潛質如旭日一樣冉冉浮出太平洋。 亞洲經濟三巨頭中,印度因為地理與經濟發展的成熟度尚欠火候外,論綜合國力與地區影響力,當數中國與日本最具領袖氣候;但中國的幅員遼闊、經濟總量最大,地處亞洲大陸中央;中國加入WTO后,打通與歐美正常貿易的航道,成功積累了世界最大規模的海外金融資產;中國巨大人口形成的市場,造就了無限商機,尤其在與東盟各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后,使眾多國家渴望分享到中國的發展紅利。更因為從國民政府那里里繼承了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地位,故中國具備充當亞洲領袖的充分條件。但如此眾多的有利條件卻一直被中國當局過度揮霍,當今中國何以在國際上成為孤家寡人,確實讓人非常困惑。 日本的綜合國力與中國旗鼓相當。日本的短板在于疆域太窄小,自身的發展空間有限,能給他國提供的商業機會亦不如中國;但日本以科技教育立國,高科技產業世界一流,資金結合人才與高科技的輸出規模巨大、后勁十足。中國的癥結在于政治與經濟方面的負資產太多,社會與民族矛盾突出,政經混雜、環境破壞嚴重;尤其是戰后亞洲局勢動蕩差不多都由中國直接或間接插手的因素所致。中國在外交事務上不斷出錯的同時,日本在亞洲與世界各處注意廣結善緣、基本上與人無爭,中國則因其“核心利益”的包袱過于沉重、其涵蓋面過于寬泛從而結怨甚多,成為亞洲與世界上最具爭議的國家。 同時,東亞地區麻煩太多,有北韓核問題、南北韓嚴重對峙,有中國與北韓之間說不清道不白的恩恩怨怨、有中國與日本的多領域多層次的摩擦糾紛……,故而東北亞地區不是個有利的外交空間,只有目光短視、思想呆滯的政治家才會在那里著力。中國在東海叫板日本,對日本形不成太大壓力;然而,中國的南海行為卻給沿岸各國著實帶來不小的恐慌,導致亞洲原中國粉絲團隊集體跳槽而倒向日本。因此,安倍的東南亞外交事半功倍,只是借中國之力發力;中國近年來外交上犯的錯誤太多,簡直是對手取之不盡的資源寶庫。 南海問題的最終解決,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無論結果如何,都可以確定,中國東九段線內通吃的目標絕不可能實現,因為沒有一個國家能接受中國在離自己有效轄區數千里外、把“主權”建立在別人家門口。中國一直批評美國在世界稱霸。然而,即便美國真的手握霸權,卻行事講道理、不霸道;中國雖然一直信誓旦旦宣稱永不稱霸,卻對有利益爭執的弱國越來越霸道。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州吁黷武,眾叛親離。這是中國自己的歷史,為何有史不鑒?一國核心利益的要素包括:決定國計民生的主要范疇以及確切可控的能力范圍。如果不顧客觀條件與其他國家的利益訴求一味蠻干、強加于人,這根本行不通,何況,這么做這與二戰中的日本軍方還有什么兩樣? 南海問題的解決,檢驗中國的和平誠意與政治智慧,也考驗中國是否心口一致,真心維護亞洲的戰后秩序。二戰后的日本,堪稱執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模范:與中國不同的是,戰后70年來,日本沒有涉足過任何一場戰爭,即便在竹島被韓國突襲占領,亦沒有武力相加甚至沒用武力威脅,這就是除中韓外的亞洲與世界各國認可日本的根本原因?!白怨耪l無死,民無信不立?!庇扇毡境珜^域和平,較中國更具公信力,這已是不爭的事實。
四
.
寄語中國??寄語日本
1、寄語中國 中國與日本的交往逾越千年,一直友好相處,發生侵略戰爭的時期不超過百年:一次是中國元朝對日本的兩次進犯、一次是日本對華持續八年的侵略戰爭;兩次侵略戰爭都失敗了,一次歸咎于颶風,一次由于美國的介入,彼此算扯平了。不能說沒打進去就不能算,因為沒打進去并非主觀上不想,而是天意不允罷了。不要老說甲午戰爭,雙方都是為了干涉朝鮮內政,無論輸贏的哪一方都不光彩、皆無正義。 戰后的日本,銳意民主改革,奉行和平外交,身體力行、表里如一。關于這點,當時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簽署的《中日關于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系的聯合聲明》中有如下表述:“日本在戰后60多年來,堅持走作為和平國家的道路,通過和平手段為世界和平與穩定作出貢獻,中方對此表示積極評價。雙方同意就聯合國改革問題加強對話與溝通,努力增加共識。中方表示重視日本在聯合國的地位和作用,愿意看到日本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建設性作用?!边@充分說明,日本戰后的行止與軍國主義背道而馳且愈行愈遠,不能說,胡主席卸任還未滿一年,日本就朝軍國主義方向奔去,這話中國自己信嗎? 中國必須承認現代日本與二戰時期的日本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在和平外交方面,中國應該謙虛地向日本學習。這不僅是為了還日本一個公道,也是中國徹底改變不良國際形象的必需。中國現在所顯示的武力基本上由俄羅斯供給,俄羅斯軍售中國的目的只是為了把黃禍之水東引,讓中國自取其禍、日漸衰??;中國自不該反俄,但也不能任由它牽著鼻子,該迷途知返了。 中國必須停止一切反日宣傳,徹底改組外交系統,讓懂外交不斗爭、對普通事物能持常人見解的人主事,讓患有民族主義綜合癥的人去研究中國歷史、以具有全球化發展思想的人取而代之,因為外交部的根本價值在于“交”而不是斗。中國必須拿出勇氣,像歐洲國家取締納粹主義那樣,堅決取締一切極端的民族主義狂熱思潮及借此破壞社會穩定與對外關系的行為;同時,中國應該支持日本在聯合國安理會入常。 中國應該攜手日本,重構中日關系的政治基礎,真正貫徹戰略互惠的主題;拋棄戰勝國與戰敗國,侵略與被侵略的歷史成見,共同、切實面向未來。
二.寄語日本 無論中國犯怎樣的錯誤,中國始終是一個偉大的國家。中國吃不掉日本、日本也決滅不了中華。日中兩國和則共利、斗則俱傷。成為一個政治大國的日本拿給世界各國的見面禮決不能是日中惡斗,而應該是彼此尊重包容,彼此和平協作。因為這世界有太多的問題、困難等待中國日本與其他世界大國去共同面對、承擔、合力解決克服。這是地球人的期待,雙方都不能逃避。 日本可以堅持其尖閣群島主權及附屬的相關權益,中國也有權提出釣魚島主權聲訴,兩者都擁有正當權利。日本作為實際控制方,最好在“主權”不受損害的前提下,建議中國大陸、臺灣共同參與島嶼開發,將該島定位于“離島特區”,建設成國際度假或會議中心,歡迎中國大陸、臺灣共同參與管理,以表明善意,徹底消弭由此引起的關系緊張。如果日本政府真有此胸懷膽略,則表明日本的政治成熟與具有高風亮節。 安倍總理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具有勇敢頑強、熱情真誠、改革創新等諸多特質;習近平主席也是個了不起的領袖人物:親民務實、清廉自律、嫉惡如仇、通情達理,是個能與人民共甘苦的難得的政治家。二者應該成為朋友而不是對手。中國的事情多而復雜,習近平執政難度要遠遠大于安倍;同時,中日關系緊張的始發原因也不在習近平身上。所以,安倍總理應能換位思考,多體諒、多給臺階,患難方見真情。事事爭鋒相對并不是偉大政治家的胸懷,日中關系的轉機也就無從談起了。 南海問題上,東盟國家惶恐,但其實中國本身也納悶。日本可以幫助東盟國家解決一些問題,但更應該是中國及其爭議國家之間的調解人與雙方的和事佬;多給和平方案少供武器彈藥,不能認為中國一定會蠻干到底而不想和平解決問題。實際上,習近平李克強都很聰明,他們很想調整中國的發展方向,但中國很沉重,慣性非常大,調整并非朝夕間就能完成。中國需要足夠時間,日本需要非常耐心。 日中之間再大的分歧也是小事,再小的合作都是大事。更何況,日中在能源、原材料、環境、金融、區域及國際安全、救災、高新科技等領域完全有可能、非常有必要進行全方位合作,而且,合作前景將無限廣闊。 相信新一輪中日好的發起人將是安倍與習近平,一旦完成中日友好的重建,二人將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這將是另一種雙贏。 ?
【責任編輯: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