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出口一直保持較快增長,根據世界貿易組織正式公布的各國貿易排名,從2009年起中國已連續多年成為世界貨物貿易的第一大出口國,目前美國是僅次于歐盟的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和第一大貿易國。?
一、中美貿易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
根據美國商務部不完全統計,2013年美國進出口貨物貿易總額為39104.1億美元,低于中方公布的41603.3億美元,中國繼續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在貨物貿易方面,2013年中美貨物貿易額為5821.1億美元,同比上升4.9%,占美貨物貿易總額的14.9%,占比同比上升0.6個百分點。中國是美國第二大貿易伙伴,而美國與最大貿易伙伴國加拿大的貨物貿易額為6385.8美元,比美中貨物貿易額多564.7億美元。同時中國是美國第三大出口市場,美對最大出口市場加拿大的貨物出口額為3003.5億美元,比對華出口額多1783.3億美元,美國對第二大出口市場墨西哥的出口額為2261.5億美元,比對華出口額多1041.4億美元。
雖然中國也是美國第一大進口來源地,但在服務貿易方面,中國與美國仍有較大差距。根據美方統計,2013年美國服務貿易額為11323.1億美元,同比增長3.7%。其中出口額6819.7億美元,同比增長5.0%;進口額4503.4億美元,同比增長1.8%;順差2316.3億美元,同比增長12.0%。2013年,中國服務貿易額為5396.4億美元。其中出口額2105.9億美元,進口額3290.5億美元,逆差1184.6億美元。中國服務貿易總額與美國相差5926.7億美元,尚不足美方的一半。
隨著中美貿易的摩擦不斷增多,預計未來中國企業在美國市場遇到的貿易摩擦可能會呈現三個趨勢:一是從傳統的手段向非傳統手段發展,特別是近些年來美國采用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手段和方法增多;二是貿易保護主義成分呈現隱蔽和手法多樣化,尤其是在碳排放、勞工標準等方面,美國往往急于搶先占據輿論制高點;三是以美國國家安全利益至上為借口,設置壁壘,如美國市場對中國華為、中興等公司的通訊設備制造商進行封殺。
二、中美貿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中美貿易摩擦的根本原因是中國的崛起,而對中國不斷采取貿易保護措施,從長遠看,貿易摩擦或將在未來中美關系中成為常態,致使中國已連續多年成為貿易摩擦最大的受害國。中美貿易的摩擦從深層次的主要原因來看:
(一)對美貿易順差加大,使雙邊貿易更加不平衡
中國自 2000 年超越日本,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逆差來源國以來,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貿易順差由 2002年的 427 億美元增長到2012年2189.2億美元,除了 2008 年和 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增長幅度有所減緩外,其他年份均保持了百分之十以上的增長幅度。美國國內利益集團也以此為借口,不斷對政府施加壓力,致使中美雙邊貿易摩擦不斷升溫。如“美國制造業生產力與創新聯盟”發布報告認為,2012 年美中貿易逆差導致美國制造業崗位流失達到 14 萬到 28 萬。隨著中美貿易的不斷發展,預計 2014 年中美貿易順差還將擴大,雙邊貿易的不平衡狀態繼續加深,極易觸發貿易摩擦。
(二)美國經濟弱復蘇是中美貿易摩擦加劇的導火線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國政府先后投資800 多億美元,以落實《國家出口振興計劃》,目標是使美國未來出口額在 5 年內翻番,增加 200 萬個就業機會。美國自2013年起經濟復蘇的勢頭呈現弱勢好轉,但是美國國內的利益集團將此解釋為國家經濟安全受到威脅的重要原因,這又極大推動了美國國內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
(三)中美貿易商品結構的競爭性使產業內貿易摩擦更為常見
中美商品貿易統計數據顯示,兩國貿易的互補和競爭相并存,近十年來美國對中國出口份額最大的產品依次為機電產品、農產品、光學儀器、航空航天產品;而中國對美輸出份額最大的產品是機電產品,約占出口總額的 45%,其次是家具、玩具、鞋類等輕工產品,中美貿易結構的互補性與競爭性顯而易見。在這種互補和競爭并存的局面下,考慮到中美之間的勞動力成本差異,中國在生產資源和技術密集型產品上具有很大的成本優勢,勢必導致美國大量進口中國生產的同類競爭性產品,從而導致中美產業內貿易摩擦加劇。
(四) 中美貿易摩擦加劇是兩國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結果
2008 年金融危機后,美國政府為了解救國內經濟復蘇乏力、失業率居高不下、財政赤字嚴重等一系列問題,推出了“重振制造業”的舉措,將鋼鐵、汽車等傳統產業列為重振目標,但重點還是放在生物工程、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上,新興產業成為美國“再工業化”的主攻方向。近年來,中國許多重要的行業,如服裝、鋼鐵、風電設備和光伏產業等,出現了較嚴重的產能過剩,加上歐美市場需求不振,迫切需要產業升級轉型,中國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和發展高新產業的戰略意向與美國“再工業化”的舉措不期而遇。從近幾年中美貿易摩擦影響比較大的案件鋼鐵和光伏案來看,中美貿易摩擦加劇是兩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趨同的必然結果,對其他相關產業的貿易摩擦風險防范也不容忽視。
三、促進中美貿易發展的舉措
解決中美貿易摩擦是中美關系的主要內容之一,因為中美雙方都充分認識到開放、透明、非歧視的貿易與投資環境的重要性,認識到中美貿易對兩國和全球的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至關重要,為此,在2014年7月的北京第六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框架下的經濟對話,雙方都承諾采取有效措施,進一步深化雙邊貿易投資關系,營造開放、公平環境,為中美貿易和兩國企業及民眾創造更大的機遇。
(一)建立中美高層對話機制,盡早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保持和加強中美高層官員的定期會晤,對加強彼此了解、減少貿易摩擦具有重要的作用。對于美國對我國產品提出的指控,中國政府要及時做出反應,積極通過對話磋商機制解決問題,盡量避免事態的進一步擴大,迄今止,中美雙方高層官員的戰略與經濟對話已進行了六輪,達成了許多中美戰略合作和緩解貿易摩擦的雙邊協議。目前,世界上已先后有81個國家承認了中國完全市場經濟的地位,很遺憾美國、歐盟及日本等發達國家迄今為止還沒有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的地位這一事實。對中美雙方來說“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中國政府應繼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經濟體系,完善市場經濟的運行方式。同時,中國政府也需要加強與美國的戰略對話,促使美國、歐盟等國使其盡早承認我國市場經濟地位。
(二)進一步加快對外經濟貿易法制化建設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認真履行入世承諾,并積極采取措施,努力使國內外貿管理體制和國際慣例相接軌,受到了世貿組織成員國的好評。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先后集中清理了2300多部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新修訂的法律法規減少和規范了行政許可程序,建立健全了貿易促進、貿易救濟法律體系。根據世界貿易組織《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中國對與知識產權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進行了修改,基本形成了體系完整、符合中國國情、與國際慣例接軌的保護知識產權法律法規體系。
(三)營造更為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
要通過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區的先行先試,放大“可復制、可推廣”的溢出效應,進一步建立、完善公平貿易法律制度和執法、監督機制,努力為境內外企業提供一個寬松、公平、穩定的市場環境。要依據國內法律和國際貿易規則,加強預警監測,同時利用貿易救濟和反壟斷調查等措施,對貿易伙伴的不公平貿易行為予以糾正,維護國內產業和企業的合法權益。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過程中,中國與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一起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促進境內外企業的公平競爭。
中國上海統計學會副會長 (博士) ? ? ? ? 陳新光
中國上海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