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中國網)
濃霧中的馬拉松賽凸顯了中國城市深受空氣污染問題之苦。
通常我都很佩服體育愛好者身上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但當今年10月19日于北京進行的馬拉松賽開跑,看著街道上數以萬計的參賽者時,這種羨慕之情卻已不再。
比賽日是個霧霾天。上午8點比賽開始時,PM2.5指數——空氣中直徑小于2.5微米的可吸入顆粒,飆到了令人咋舌的344。但就是如此高的PM2.5指數,也還不是近幾周以來最糟糕的情況。在情況最差的時候,能見度甚至低到你看不到街道對面大樓的程度。而開賽當天的天氣顯然不適合劇烈的戶外運動。
主辦方發布通知說,參賽者若感不適,應立即停止比賽進程,同時不建議老年人參與此次比賽。當天共有2.6萬人報名參加全長42公里的全程馬拉松,此外還有6000人報名參加了賽程為21公里的半程馬拉松。
但他們的堅持卻成了網絡笑料的素材。有個笑話是這樣的,說在下午早些時候霧霾程度降低了很多——PM2.5降到了100左右——這是因為這么多的參賽者“為人民服霧”了。這個笑話最終止于一個科學計算:在對健康不利的情況下,人類的呼吸無論如何也不能降低霧霾程度,這是因為即便有3萬 人同時作為“人體空氣凈化器”,也只能吸收相當于600輛汽車在42公里行駛中排放的尾氣。
這讓主辦方陷入一個尷尬的境地。他們盡其所能要減少霧霾對參賽者的傷害--如建議參賽者用鼻子呼吸代替嘴巴呼吸,在賽段周邊地區灑水等。但這些都沒能見效,對那些40%左右從外地來的參賽者而言,相較于北京人,臨時退賽對他們自己更加不利。
通常秋天是北京最適合運動的季節,這不僅僅是因為北京秋天有色彩斑斕的秋葉點綴。還因為自然的不可預測。無風的季節加之霧霾的停留對這座城市的天氣造成了災難性的后果,或者我們可以黑色幽默一下,北京城變成一座充滿詩意,色彩斑斕又帶有一種模糊美感的城市。
若是經過一夜強風,隔天再舉辦馬拉松,北京應該會是舉辦馬拉松賽事的城市里最美的那一座。但選擇了這樣的一天就讓比賽成了一場貓鼠游戲,而具有組織復雜性的馬拉松賽事無法承受此種情況。最終主辦方也對此表示無能為力。
在網絡上一片唏噓聲之中,其中一些批評了那些不切實際的分析員。參賽者注定要受到各種各樣的制約,他們即便說這些限制因素,也不能就這樣決定放棄比賽。許多選手為此次比賽已經準備了一年以上,還有一些則是為履行義務而參賽。我有一個朋友,他這次參賽是由廣告商贊助的,因此他必須參賽,沒有選擇的余地。下次他得在合約中增加一項權利:可以拒絕在空氣污染的賽場比賽。
無論如何,進步的標志之一就是透明化——顯然這里我指的不是空氣。公眾已經獲知了關于比賽當天的空氣污染情況,因此他們可以決定是否參賽。但是,來自同伴的壓力還是起了一定的作用。據報道稱一所中國的大學有6000人報名參加馬拉松,要是當中哪個退賽了,這會讓他在同學面前丟臉。鑒于這些參賽者都是成年人,因此他們理應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關于此次比賽目的最嚴厲的批評是:馬拉松比賽的目的是在于通過鍛煉來增強體能,若一場賽事對選手健康產生的害處多于益處,這就顛覆了馬拉松比賽的初衷。
即便確實有一些選手希望能取消比賽,而我的朋友就是其中之一。我認為官方取消比賽應該能讓他免于對贊助商的責任。他說下次若PM2.5 高于200他就拒絕參賽。但是,他并不相信網絡上那些悲觀主義者所說的可怕場景。
其他一些人認為霧霾應該被當做一種職業危害,好比受傷之于足球運動員一樣。你知道這會對你造成傷害,但你還是去參加了。除此之外,在42千米的奔跑中造成的準確損害,無論是否做好預防措施,如佩戴口罩等,都很難準確測定,并且這類損害還不能立即顯現-- 可能就只有一兩聲干咳而已。
但今年北京馬拉松賽的確在宣傳活動中強調了環境問題。在無數來自賽場的實時照片中,許許多多的白色口罩星星點點構成了照片的前景,每個參賽者都被霧霾包圍環繞,形成了一種超現實的畫面即空氣污染的災難折磨著這個國家,其中又以北京為最。
雖然霧是自然產生的,但是霧霾中的三大主要成分卻是人造物質。專家說燒煤排放的氣體和機動車尾氣排放,加上塵土一同成為城市空氣污染的主因。對此并無簡單的治理方案,當然北京也無法獨自解決這個問題。環繞著北京市的河北省,是個重工業化的省份,該省的一些城市空氣污染程度比北京更嚴重。
既然已經確定了霧霾的主要成分,決策者就要采取措施來解決這些問題。他們已經著手解決,或至少即將要開始解決。例如河北省決心在五年內減少20%的鋼鐵產量。而這會造成該省1400億元的損失。鋼鐵業只是眾多亟待整改的產業之一。正是因為代價如此巨大,當地政府會審慎考量成本和收益的問題。
但任何一份完整的成本效益分析都要考慮到健康和舒適成本。一個人在霧霾天可能特別容易咳嗽,但是導致疾病的原因多到幾乎難以量化。(盡管如此,人們還是嘗試一些方法,包括有個參賽者帶著一個模仿人類呼吸的小裝置。)一些吸入過量含霾空氣的人可能不會立即表現出癥狀,直到數十年后他的健康情況開始提前惡化。
對于舒適,沒有人能算得清楚藍天,清新的空氣和花朵的芬芳價值幾何。通常人們都不會意識到這些事物有多珍貴,直到失去了才明白。說到舒適,解決空氣污染并不完全是政府的責任,每個人對此都有一份責任。比起擠公交和地鐵,開車可能更加舒適,但這卻會增加中的PM2.5排放。因此,關鍵在于如何保持平衡。
理想情況是,即使經濟衰退,環境保護費用也要減少。因為對于許多地方來說,這筆費用是很多的。既然牛奶已經打翻,哭泣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我們現在已經到了一個關鍵的一步,這是一個起點,這么說吧,走出這一步之后就沒有回頭路了。今年北京馬拉松就是一個警鐘,若不振作,鼓起勇氣解決問題的話,事態就會這樣演變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