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經常開玩笑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意思是“以財政為主的組織”。IMF一直堅定主張用緊縮政策走出金融危機,并每年都會懲罰違反財政規定的幾十個國家?!柏斦D”——是削減政府開支的委婉說法——是IMF救助計劃的一個主要項目。一年前,IMF認為美國的財政缺口高達GDP的10%。
這一切都讓IMF最近出版的《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成為標志性的重要文件。在這份旗艦出版物中,IMF呼吁不僅僅要在美國,而是在世界大部分地區大幅度增加公共基礎設施投資。該文件宣稱,在高失業率情況下——很多工業化國家也是如此,如果用通過借貸用于投資,而不是削減了其他開支或者增加稅收,刺激的效應會更大。最值得注意的是,IMF聲稱,計劃合理的基礎設施投資會減少而不是增加政府的債務負擔。公共基礎投資能自己為自己買單。
為什么IMF總結出了這些結論呢?假設這種情況:在一個完全以負債形式投資的新公路項目。以純粹和保守的方式來看,假設建設公路的過程沒有提供刺激收益,再進一步假設投資收入只有6%的回報——這也是對公共投資收益的一種得到廣泛認可的保守估計。然后,由于政府聲稱每額外一美元收入將產生25美分,根據通貨膨脹進行調整后 ,年度稅收將增加投資額的1.5%。真正的利息成本——是指利率低于通脹率——在美國及很多工業國持續30年保持在1%以下。因此,基礎設施投資實際上可以減少對未來幾代人的負擔。
事實上,正如IMF認識到的,這個計算低估了積極的預算設計和良好的基礎設施投資的影響。它忽略了刺激人們建設基礎設施的好處所帶來的稅收收入,也忽略了對抗經濟衰退會帶來的長期利益。它忽略了一個現實情況,即推遲基礎設施更新會如同政府借貸一樣,對后代造成負擔。
它忽略了這么一個事實,那就是通過提高經濟體的實力,基礎設施投資會提升處理一定水平債務的能力。至關重要的是,它不需要考慮這樣一個事實:在許多情況下,政府可以催化一美元的基礎設施投資,使其成本遠低于一美元的股權融資、稅收補貼獲貸款擔保。
當把這些因素考慮其中的時候,IMF發現,一美元的投資能增產近3美元。當具有足夠的閑置資源,且這些資源為大型基礎設施所需時,與基礎設施投資相關的預算算數特別有吸引力,因為它不需要以犧牲其他支出為代價。如果我們進入一個長期停滯的時期,許多工業國家就可以使用閑置資源就,并能維持很長一段時間。
雖然投資案例比比皆是,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戰略。 但中國除外,因為在中國,基礎設施投資一直是作為一種刺激工具,并使用了很長時間。
美國需要長期的基礎設施投資預算,并認可這些收益和成本。所有的項目應該以合理的速度批準。政府可以通過支持私人投資領域(如電信和能源)來實現。
歐洲則需要一種機制,能在除了現有的預算上限以外自籌經費,實行基礎設施工程。這有可能通過歐洲投資銀行的擴張而實現,或者在實施財政評估上更多使用資本預算概念。
新興市場需要基于經濟效益,選擇合理的方式,確保項目進行。
最為重要的是,在經濟萎靡和公共投資不足的情況下,有“一頓免費的午餐”——政府提高經濟和財政能力。IMF,這個“緊縮政策”忠實的偏愛者,認識到這一點。有智慧的國家走這一步,必將獲利。
譯者:譚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