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專欄作家及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在11月13日發表專欄文章《中國的煤炭產業與氣候變化》,指出美國國內的一些保守勢力仍然在為排斥控制碳排放而萬般狡辯。中國與美國簽訂碳排放的協定是對這些勢力的一大打擊。以下是全文,供參考。
人們常常嘲笑峰會會議,原因是峰會通常只是拍照的時機。拿最近召開的APEC來說,照片上各國的領導人看起來像極了《星際迷航》中的演員,尤其值得一贊。最好的情況,通常也是一直都有的情況,就是高層人員宣布由低一級官員制訂的協議。
不過,一段時間后,真正重要的東西會出現。而這一次就是這種情況:中美之間關于碳排放的協定就是一件大事。
要理解其中的原因,首先必須理解那些反對任何拯救地球的行動的化石燃料利益團體以及其忠誠擁護者——現在包括整個共和黨——深層次辯解。
第一道防線是:否認,即斷定不存在氣候變化。這是巨大陰謀背后炮制的陷阱——其中包括世界各地的數千名科學家。奇怪的是,這一觀點有著強大的支持者,這其中包括參議院詹姆斯·英霍夫(James Inhofe)。他很快就會成為參議院環境與公共工程委員會(the Senate Environment and Public Works Committee)的負責人。事實上,一些當選官員盡全力對氣候科學家施以政治迫害。
不過,作為一個政治問題,攻擊科學家的效果有限。這個問題與茶黨狼狽為奸,但對更為廣泛的大眾——甚至對于非茶冰黨共和黨人——來說,這聽起來仍然是一個瘋狂的陰謀論,而事實是這確實如此。
第二道防線涉及經濟恐嚇戰術。任何企圖限制碳排放的措施都會破壞就業和經濟增長。這一論點的奇怪之處在于,它通常與正常的市場信念掛鉤。我們應該相信企業能夠解決任何問題,適應存在的限制并加以創新,不過,如果對碳進行政策定價,那么企業的這種能力就會喪失并消亡。那么,對某一大型企業不利不見得會波及整個美國吧?
不過,如同聲稱是經濟學家的一個巨大陰謀一樣,經濟災難論僅限于右翼勢力內。共和黨領導人可能說“煤炭之戰”,就如這是不言自明地對美國的價值觀的攻擊,而事實上,煤碳行業雇傭的工人人數甚少。真正的煤炭之戰,或者煤礦工之戰,是由于露天開采和天然氣的運用而引發的,這在很早前就結束了。
環境保護受到絕大多數國家的歡迎。
接下來我們說說最后一道防線。它聲稱,美國對全球變暖束手無策,因為其他國家,尤其是中國,會繼續大量排放溫室氣體。這是卡托研究所等智庫以及一些保守學者們的典型論調。平心而論,任何人提出有關氣候的行動必須解釋如何解決拒絕限制排放溫室氣體的國家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現在已經有了一個好答案:對拒絕減少碳排放的國家實行“碳關稅”。這種關稅可能不需要改變任何現有的貿易法律,并且他們會為這項計劃的實行提供強大的理由。然而,現在,關于中國可能會加入氣候保護的行列的言論,也許就是最好的猜測。
不過,現在我們應該從問題的源頭來看:中國宣布有意減少碳排放。
我知道,我可能說得比較模糊,碳排放的目標水平遠遠高出環境專家所期待的。確實,即使這一交易如上所述,一如既往的施行,地球也會經歷一次極具破壞力的溫度上升。
但是,我們得考慮一下現在的情況,美國在這些問題上并不是最可靠的談判伙伴,因為否認氣候變化的人一直操控著國會,在不久的將來,也可能是很多年,尚可寄希于行政命令。(更不用說下一屆美國領導人很可能就是個反環境保護主義的人,也許他會全力反對奧巴馬總統所做的一切。)與此同時,中國領導層必須解決國內的民族主義勢力,因為他們反對西方支配這個新興超級大國的政策。因此,我們在這里得到的,與其說是一個即將實行的政策,還不如說是一項原則聲明。
既定的原則是十分重要的。在此之前,認為中國會加入國際氣候協議的人也是在猜測。既然中國人說,他們確實愿意采取行動;反對者也不會像他們所說的那樣做。
不用說,我不指望反環境保護主義論被推倒,但它確實已經岌岌可危。這對于我們地球來說,是美好的一周。
譯者:譚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