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中國一衣帶水的重要近鄰。中日友好交往歷史綿延兩千多年,中日兩大民族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古代中華文明推動了日本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近代中國也通過日本學到了許多西方先進文明的重要成果。
?然而,從1894年甲午戰爭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半個多世紀時間里,日本軍國主義野蠻侵略中國,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災難。
?中日邦交正?;?,中日關系則逐步回歸了友好和互助,民族主義情緒被暫時壓制在很小空間之中??上?,自從小泉純一郎執行開始,中日關系急轉直下。一直到現在的安倍晉三掌權,十幾年過去了,中日關系并沒有得到根本好轉。
?安倍第二次組閣當權以來,內政外交上多有倒行逆施之舉,例如,發表一系列否認侵略歷史的講話,解禁集體自衛權、挑戰和平憲法,激起包括中、韓在內的鄰國強烈反對。國際上和周邊國家鬧僵,國內情況也不容樂觀!連一向被安倍視為以贏取支持率的主要綱領的“安倍經濟學”也逐漸失去了它的光環。
?“安倍經濟學”的基本目標,是通過一系列刺激政策,增強經濟活力,擴大內需,促使日本擺脫長期以來的通貨緊縮和經濟疲軟狀態。為此,采取三項基本方針:大膽的金融政策、機動的財政政策、喚起民間投資的成長策略。通過增發貨幣,擴大公共投資,克服經濟蕭條。但與以往相比,由于日本各界期盼經濟復蘇殷切,加上美國出于自身的需要,希望日本盡快結束經濟蕭條,對日本的金融政策采取了容忍態度,這使安倍能更放手大干一場。
?這種情況下,“安倍經濟學”實行初期,頗顯大刀闊斧之勢,經濟出現升勢,但隨時間推移,內在矛盾加劇。今年4月,日本消費稅從5%增至8%后,第二季度日本經濟環比便下降1.8%,換算成年率下降7.1%;9月,日本家庭消費支出同比下降5.6%。由于日元匯率大幅下跌,進口原材料等價格上漲,為降低成本,不少工廠不得不轉至海外,削弱了日元貶值對出口的推動作用,今年第三季度,日本貨物出口僅增長1.9%。日本名義工資增速雖然從負數變成正數,但聯系物價上漲因素,實際工資的增速還是負值。
?11月17日,日本政府公布了今年第三季度主要經濟數據,GDP比上一季度減少0.4%,折算成年率則減少1.6%;如果算上物價實際影響,比上季度減少0.8%,折成年率則下降了3.0%。預計今年日本GDP增幅要遠低于原先預測的2%。顯然,如不對“安倍經濟學”作重要調整,自民黨能否繼續執政還很危險。
?那么,中日關系的現狀與日本經濟情況關系又如何呢?
?在大國關系中,政治大多會影響經濟,經濟又往往會反作用于政治!日本經濟情況不好,與安倍錯誤的對華政策存在密切關系。安倍再次出任首相后,中國經濟規模已超過日本,世界多極化進一步發展,安倍再次出任首相前,中日關系因日本將釣魚島“國有化”已陷入僵局。安倍再次出任首相后,中日關系不但繼續趨向緊張,而且出現了由局部問題的對峙演變為全局性抗衡的可能。發生這種情況的基本原因,在于安倍的對華政策發生了上述根本性偏差。這種根本性偏差,明顯影響到中日經濟關系的發展。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統計,近10年來,中日貿易增速遠低于中國外貿總額的增長,特別是2012年和2013年連續兩年出現負增長,受中日政治關系惡化的影響十分明顯。中日貿易總額與中歐貿易總額、中美貿易總額的差距越來越大,2013年中日貿易總額為3125.5億美元,中歐貿易總額為5590.4億美元,兩者相差2464.9億美元,而2010年兩者相差1819億美元;2013年中美貿易總額為5210億美元,與中日貿易之差為2084.5億美元,而2010年兩者相差875億美元。據中國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前三季度,中日雙邊貿易總額為1.43萬億人民幣,不僅同比增幅僅為0.4%,遠遠低于我國進出口總值整體3.3%的增幅,所占比重也下降到7.4%。2013年日本已經退居為中國的第五大貿易伙伴。2013年中日雙邊貿易總值逆差為119.9億美元。從這一組數據中可以看出,在中國的進出口貿易中,中國對日本的依存度明顯降低,換句話講,與日本的貿易對中國經濟的重要性在下降。而韓國GDP總量不足日本的1/5,但去年中韓貿易額已達到2742.5億美元。
?中日經濟關系的這種狀況,引起日本各界擔憂,他們通過多種途徑,力圖減輕安倍錯誤政策對日本經濟的負面影響。日本經濟界曾組織近180人的大型代表團訪華。在今年的APEC會議期間,習近平主席應邀也與安倍會面,這些方面都能看出日本國內表現出強大的壓力。
?受到政治氣氛影響,近年來中日觀光交流也越來越少,日本游客赴華旅行也大幅減少。據日本JTB綜合研究所等的統計,2013年1-11月赴中國的日本游客為264萬人,與上年同期比減少19%,顯示中日關系持續冷卻對雙向旅游業的影響。這種旅游業的相對冷淡,又反作用于民間的交流受限。
?兩國關系之所以難以改善,與中日兩國經濟實力的逆轉后日本國民的心理也有一定關系。如果比較按美元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GDP),近8年間中國的GDP從日本的約三分之二增至約兩倍的程度。
?正因如此,日本對中國的反感也有所增強。很多日本人對中國以自我為中心搶奪資源和能源的“大國行為”表示反感。中國崛起讓日本感到不快,令其對本國的未來產生了危機感。這種焦慮也反映在以中國為假想敵的安全保障政策中。中國的“霸權行為”讓中日關系陷入了不穩定狀態。但日本的網絡上很多都是“反華”和“厭華”言論。這就又使兩國關系雪上加霜。
?在經濟低迷與在政治上一時還無法與中美抗衡的雙重壓力下,日本不得不放棄了單干的企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向美國靠攏的戰略,于是,中日關系又參雜了復雜的問題。這些跡象顯示,短期之內,中日關系將在較低水平上運行,中日關系,仍然不容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