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康國平  >>  正文
    一張被過度解讀的父女關系圖
    康國平
    2014年12月17日

    下面這條故事我已經在微博上看過很多個不同的解讀版本。

    @互聯網的一些事:一位月薪2000元的爸爸給自己的女兒買了個iPhone 6plus 64G 7000多,爸爸從頭到尾沒有笑過。今天有多少孩子,既要美國式的自由,又要中國式的寵愛,卻沒有美國孩子的主動,又失去了中國傳統的孝道,這一代人的索取太過隨意和天經地義甚至理直氣壯。人生可以追求,但切莫攀比!

    有人說,這是家長的悲哀。如此嬌慣孩子,本身又賺不了大錢,是為自己的悲哀。
    還有人說,這是孩子不懂事,自己沒本事,吃父母的。為了自己的面子,要父母付出不應該付出的投入和愛。
    更多人說,看了覺得可憐。

    要我來說,這事情是被社交媒體過度解讀了。

    如果非得按著上面這條微博的語言,我也可以解讀為愛啊。難道因為涉及到被國人稱之為奢華的蘋果手機,就需要自然而然地被人過度解讀?


    父母為自己兒女付出,在多數情況下,都是天經地義的,是作為很多不成熟的家長表達愛心的一種體現。比如嬌慣孩子,就是如此情況。給孩子大量超出他們需要的零花錢,幫助孩子搶占公共場合的座位,甚至為此不惜和其他人產生沖突。


    每天看到很多家長早上早起送孩子去學校,明明學校就在小區對門,孩子也已經讀初中了,依然要親自接送,不惜翹班早退,也不敢讓自己孩子嘗試獨立著上學,美其名曰現在城市太不安全了。一個字,是因為別人也是那么接送。


    還有,過度嬌寵到最后就是攀比。別人家孩子學鋼琴了,我家孩子不學鋼琴,起碼學個薩克斯。別家孩子上奧數班了,我家孩子起碼學個物理班,學個機器人。別家孩子學舞蹈了,我家孩子好歹學個英語。這樣情況下,你家孩子如果只會玩耍,你都不好意思面對老師,更不用說面對自己的內心了。


    回到微博說的,美國孩子主動,意思是自己能賺錢。但殊不知,美國家長賺錢也不容易,特別是一些中產家庭,給孩子交大學的學費,可不容易啊。

     

    這張照片的語境是批判女孩不懂道理,不知道盡力而為,孝敬父母不夠等等,但我可以說,這也許更多是過度解讀。也許錢是女兒的壓歲錢,她想親自花一筆大錢,第一次花那么大的數,希望父親給自己做個陪伴呢。如何解讀出這么多惡意?

    或者換一種說法,我女兒如果需要一部那樣的所謂高端手機來建立自信心,假使我手頭只有7000塊,我一定給她買。是這個社會壞了,不是孩子壞了。大人買大房、買豪車的社會環境,孩子的成長自然如此攀比。父母有責任,但社會的整體的攀比心,給小孩的負面責任,何嘗不是更大?希望被過度解讀的這對父女,能幸福。

    【責任編輯:管理員】
    IT評論人,移動互聯網觀察。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