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在半個月內,一位高中老師被學生當眾羞辱,一位初中老師被學生打傷眼部,12月16日上午,云南省魯甸縣第一中學部分教師“集體休假”走上了操場,無人上課。當地成立工作組進駐該校調查處理,涉事的5名學生受到不同程度的處罰并向老師道歉,且得到諒解。16日下午,魯甸一中恢復正常教學秩序。
同一所學校在短短半個月時間里,發生兩起學生羞辱老師、甚至揮拳相向的事件,確實令人不安,至少暗示了學校內部的師生倫理有些“噪音”。盡管從事件的性質來看,可能還上升不到法律的層面,但學生必須為自己的“戾氣”承擔違反校紀之“罰”。在教師對學生的教育越來越小心翼翼的時代,讓學生認識自己的為生之“禮”,認識到自己行為的邊界,而不憚給予學生一定懲戒才是負責任的教育,這對他們的成長也是有益的。
中國素有尊師重教的傳統,甚至可以說是中國社會普遍遵循的核心價值之一。在當下的社會轉型期,物質、精神多元沖擊,尊師傳統受到了一些挑戰。其根本原因在于社會庸俗文化、功利文化對校園的侵蝕影響,使原本單純的教育場所和師生關系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其中既存在著家長的功利與學生的沖動,也不乏老師失去基本師道倫理的個例。其實,這雙方面的事例,都并非普遍現象,但在信息時代,通過網絡的傳播與對負面信息的聚合,負面評價往往會在短時間內被迅速放大。
師為萬教之始。但當個別教師不適當的行為經過網絡的聚集之后,成為整個師道的恥辱,也由此逐步影響了教師隊伍在社會的整體形象。而一些并不適當的理論研究,比如脫離中國的傳統和實際引入教師學生“契約論”,淡化師生間的特殊“擬血緣”關系,也加劇了相關問題。許多學生對老師的不敬,很大程度也是來源于社會對師道負面的渲染和評價,潛移默化中影響了他們內心對老師的敬畏之心。
因此,對于該校、甚至全國范圍內的校園“辱師”案例,既要重視其中存在的教育問題,又不宜過度渲染其代表性。說起來,幾個中學生的行為,未嘗不是因為“年輕就是任性”。由此就引發“人人自?!币徽f,實難服眾,“集體休假”,更是不妥,難免會被理解為另一種任性。這也暴露出教師在面對原本尚算正常的師生摩擦時,也受到了社會上許多不正確觀念沖突的影響,進而影響到對師生摩擦事件的性質判斷和嚴重性判斷。老師與學生比“誰更任性”,并非找回教育者尊嚴的正確途徑。
如何找回教育者的尊嚴?筆者以為,在目前的教育氛圍下,應當注重三個方面:一是堅持依法治校,以法治規范校園各方秩序,將“守規則”作為最重要的教育內容之一,讓學生從進入校園起,就清楚知曉自己的行為邊界,尊師愛師。二是社會對校園負面信息的報道和評價應當客觀,避免將個例渲染為普遍存在的現象,被社會錯誤認知,并反饋于學生和老師,從而助長歪風邪氣。三是強化教師的自我反省意識,引導教師通過師生間正常途徑解決相互間的摩擦。對師生摩擦,與其“人人自?!?,不如“人人自重”、“飲之食之,教之誨之”,以自身的師德示范影響學生、贏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