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陳新光  >>  正文
    布魯塞爾——世界文明的交匯口
    陳新光
    2014年12月31日

    提起布魯塞爾,人們都知道它是歐洲聯盟的總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的總部,更重要的是布魯塞爾是一座具有深厚歷史和文化底蘊的城市。從文明地緣學角度來看,布魯塞爾可以說是歐洲大陸文明與歐洲海洋文明相互融合的驛站,也是歐洲走向美洲、走向世界的一個文明驛站。今天的布魯塞爾處于世界不同文明交匯的十字路口,它就像一枚棋子,處于英法兩個歐盟大國之間,是歐洲大陸與大西洋的交匯處,也是歐洲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出口通道。

    歷史上比利時是一個飽經戰火摧毀的國家。1695年8月中旬,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和其敵人威廉三世在比利時發生大規模沖突,在法軍的炮火下,隨之而來的火災造成了布魯塞爾歷史上最嚴重的災難,其中著名的布魯塞爾大廣場被夷為平地,還有占全城三分之一的4000余座歷史建筑被毀。1830年8月比利時民眾發動了反對荷蘭統治者的革命,1831年2月7日,國民會議頒布比利時憲法,規定比利時為世襲的君主立憲制國家。1940年5月10日,比利時又遭受納粹德國的轟炸和破壞,飽經歷史滄桑,至今在布魯塞爾仍可看到留下的歷史遺跡以供后人觀看。

    布魯塞爾最著名的景點莫非就是大廣場及在廣場中心的布魯塞爾市政廳,1988年被評為世界文化歷史遺產,被譽為歐洲最美麗的廣場之一。大廣場是古代布魯塞爾的中心,著名法國大文豪雨果稱其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廣場”。大廣場的歷史可追溯至12世紀,當時已經是布魯塞爾第一個貿易市場,第一批木制建筑幾乎全部由當時的行會修建,常有菜農、工匠、屠夫及魚販光顧。13世紀,第一批室內市場出現,廣場開始顯現出雛形。15世紀時,在勃艮第公爵的統治下,廣場地面經過鋪砌,還興建了新的行會大廈和市政廳。1695年,路易十四的炮火幾乎摧毀整個廣場,但經過數年的重建,廣場更加壯麗,集合了歌德式、文藝復興時代和路易十四時代的建筑精粹。由于修建時期的不同,這些大廈體現出哥特式、巴洛克式、路易十四式等等多種多樣的建筑風格。其中正面裝飾有19尊歷代布拉班特公爵半身雕像的布拉班特公爵大廈最為威嚴而壯觀,這組由六座大廈組成的建筑群建于1698年,是磨房主、木匠等行會所在地,而這里現已成為比利時可可和巧克力國家博物館。

    如今的大廣場呈長方形,長110米,寬68米,地面全用花崗巖鋪砌而成,其中最醒目的建筑是布魯塞爾市政廳,它是比利時最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整個建筑建于三個不同歷史時期,經一再擴建增修,才達到今天這個規模。市政廳對面曾是法國路易十四的行宮,現為國家博物館。在市政廳左側門上有個天鵝雕像的是天鵝咖啡館,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此共同草擬《共產黨宣言》。從1971年開始,每隔兩年,在8月15日前后的周末,布魯塞爾廣場都會有一項盛大的慶典:鋪設花毯?;ㄌ壕x根特地區種植的秋海棠,每次以不同主題設計,花卉用量高達80萬株。從帶有濃郁中世紀風格的大廣場正中遠眺四周的建筑物,這些建筑群都帶有后現代藝術的多種元素和文化符號,充滿了文明的深厚底蘊和歷史滄桑感。

    現代的布魯塞爾這座城市已經成為眾多國際組織總部的所在地,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歐洲聯盟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另外還有1000多個國際性組織和2000多家跨國公司的總部設于布魯塞爾。從每年舉行的國際會議數量來看,布魯塞爾位居全球第三位,加上歐盟及其它國際組織的存在,使得每年常駐在布魯塞爾的外交官及記者的人數甚至超過了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除此外,布魯塞爾也建造了眾多的國際學校,以滿足在此工作的國際組織人員的需求。布魯塞爾舉辦過眾多國際會議和重要展覽會,其中包括在現代物理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1927年索爾維會議、承辦了1935年、1958年兩屆世界博覽會等。布魯塞爾同時也號稱“歐洲伊斯蘭之都”,因為定居在布魯塞爾市的穆斯林人口已經超過了全市人口的四分之一,有人稱布魯塞爾也是歐洲文明與阿拉伯文明的交匯點。

    布魯塞爾的歷史名勝不計其數,但最讓人難忘的除了大廣場就是原子球塔和小于連雕像。原子球塔位于海塞爾公園內,是布魯塞爾舉辦1958年世界博覽會時建造的一座金屬結構的紀念性建筑物,現已成為布魯塞爾的標志性建筑。這座建筑物高102米,是由9個直徑18米的鋁質大圓球組成,每個圓球代表一個原子,各球之間由空心鋼管連接,圓球與連接圓球的鋼管構成一個正方體圖案。這個正方體相當于放大了1650億倍的α鐵的正方體晶體結構,象征著比利時國家高科技的現代化水平。從2008年起,有三個球體向游客開放,頂部的球體是為游客提供觀察布魯塞爾全景的最佳觀景地。

    小于連銅像及噴水池,坐落于布魯塞爾市中心區,恒溫街及橡樹街轉角處,沿著恒溫街步行5、6分鐘即可到達。關于雕像起源有三種流傳,其中最經典的一個流傳是在14世紀布魯塞爾遭到外敵圍困,面對城內軍民頑強的抵抗,敵人企圖用炸藥炸毀城墻,勇敢的小市民于連無意間察覺到敵人的企圖,并急中生智,用尿澆滅了已被點燃的導火索,使全城居民轉危為安。小于連作為“民族小英雄”的形象已深入比利時人心。目前我們所看到的這尊青銅小于連像建于1619年,由比利時雕刻家杰羅姆·杜奎斯諾伊所打造的。1698年,為了慶祝布魯塞爾從法國人的戰火中重生,當時的統治者巴伐利亞選侯馬克西米利安二世給小于連穿上了一件藍色的緞子上衣,并戴上一頂有羽毛的帽子。法王路易十五也曾給小童穿上了侯爵的服裝使他成了貴族,并授予他一枚圣路易斯十字勛章,這樣凡是從他面前走過的士兵都要向他敬禮。由于小于連雕像受到熱烈的歡迎,如今各國大使來比利時赴任或官員訪問,都會特別做一套衣服送給他,所以小于連有自己的專屬衣柜,目前已有七百多件世界各國贈送的衣服,收藏展覽在大廣場國王之家內的市區博物館。

    身臨其境布魯塞爾,此刻如果要問我對布魯塞爾的印象,觀感與心得會產生一種奇妙的反差。就觀感而言,布魯塞爾的歐洲建筑與阿拉伯參觀形成了奇怪的“混搭”,因為就在我們于小于連雕像邊的噴水池集體照相的地方,一個同事的挎包被阿拉伯小偷“光顧”了。但在布魯塞爾的混亂嘈雜中,卻蘊藏著一種莫名的蓬勃力量,就在剛才我在布魯塞爾大廣場,看到那里不時有扎堆的人群而在其他國家未能看到的景象。即使在科隆、倫敦可以拍到的沿街乞討的乞丐,在巴黎可以看到扎在公共綠化帶中的流浪者的帳篷,甚至在許多歐洲國家風景區都有看到需要付費合影的行為藝術家,在這里都可以找到,而且還有好多處,導游不時提醒我們防止阿拉伯人“親密接觸”。這就是布魯塞爾在混亂中喧鬧吵雜,但在喧鬧吵雜聲中又隱約流露出的一種迥異于歐洲其他城市的活力。

    布魯塞爾這座城市曾經是馬克思、恩格斯共同撰寫了《德意志意識形態》歷史篇章,創立歷史唯物主義,并正式出版了《哲學的貧困》著作的地方。在這里,他們成立了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建立了德意志工人協會,大廣場邊上的白天鵝飯店就是馬克思經常參加工會集會的地方。當時年僅29歲的馬克思因杰出的思想與卓越的領導才能被廣大工人所敬重,其劃時代著作《共產黨宣言》也是在這里完成初稿。我站在大廣場上,雖然不知道哪棟樓才是當時馬克思經常出入的白天鵝飯店,但我還是請同事從不同的角度為我拍了以前那些古老的建筑為背景的照片,權當對革命導師馬克思的緬懷。站在這個歐洲文明與阿拉伯文明碰撞與融合的十字路口,通過對布魯塞爾這座城市的考察,使我突然感覺自己對世界文明的興衰與人類社會未來的走向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那就是文明必將在歷史的碰撞中走向融合,唯有秉持開放心態與文明形態的民族才能走得更久更遠。

    【責任編輯:管理員】
    全球化智庫(CCG)特邀研究員、上海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