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康國平  >>  正文
    上海外灘踩踏事故是否需要大數據復盤?
    康國平
    2015年01月07日

    上海外灘新年踩踏事故已經過掉了頭七,悲傷的情緒也因新年的到來以及其他幾個災難,慢慢被遺忘。微博上任何一個重大事件的傳播周期,已經從一周縮短為三天。三天過后,事件再次歸于平靜。但因事件而來的反思,依然有人在做。而做的數據分析,事故報告,更應完善,可循,并傳播到更多人。微博上,有專業人士說,可以通過大數據的形式,直接預測到人數。即通過網絡手機信號分布熱力圖,提前預測到人數聚集的暴增情況,引發預警,從而控制人流,避免悲劇的發生。

    這種想法很高科技,但很可惜,目前尚未實現。和北京暴雨沒有全民預警一樣,上海新年夜踩踏事故的發生,固然是普通老百姓的安全意識有問題,更大責任,是管理部門沒經驗且過去事故并未通過更大傳媒傳播所致。

    這種踩踏事故,是否需要大數據復盤?按我的想法,這樣的災難,根本不需要復盤,更不需要大數據。一場足球比賽如果不加管理都會踩死人,何況一個根本不可能管理的晚上占地盤的活動?看看廣州火車站站前廣場過年回家的形勢,再看看一些無序音樂節的人群無序擁擠,如果公安~交通~應急管理部門的會做預案,早該分段隔離人群,并搭好高亮度照明燈了。臺階也應搭成木板斜坡,防止臺階踩空有人摔倒后,在人群的大面積擁擠下,發生踩踏事故。很可惜,上海當天出事故的地方,出警人員少,提醒告知幾乎沒有,年輕人湊熱鬧的心又太強烈,再加上有好事者擠著玩擠著擠著就出事了。我想起20年前的一個五一假期,在天津水上公園,遇到過有年輕人湊熱鬧,故意擁擠把人擠哭的情況。還好當時是白天,大家看得到具體的人群情況,也不至于演變成一場災難。北京密云前些年看元宵燈會造成的踩踏事故,應該對人有所警示,可惜當時的傳媒因“責任問題”,報道得沒有鋪天蓋地,自然全國也就無法接受一次完整的教訓。更不要說曾經發生上千人死亡的麥加朝圣導致的踩踏事故,根本可能對我們這個國家的管理者,從不曾造成沖擊。
     
    麥加朝圣圖片

    災難發生后,全國的媒體如何面對災難,是災難會否再次發生的關鍵。比如大火發生后,很多媒體首先報道領導批示,領導看望傷者,很少有媒體首先分析事故原因,分析民眾態度。在一些發生重大傷亡事故的情況下,也不容許全國媒體大面積報道,反思。溫州動車事故是一個例子。在本身還不夠成熟的傳媒生態下,因了這樣的種種報道限制,很多民眾,根本就沒接觸到事故的實質,更不要說吸取事故災難的教訓。作為保護人民生命安全的安保部門的組成者,平時工作本來就很忙,如果傳媒不能通達到他們,自然而然對安全保障的認識會不深刻。

    據2009年外灘擴建的總工程師表示,外灘最多可以容納30萬人。外灘管理所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當晚人數遠遠超出預想?!白蛱烊颂貏e多,比前兩年搞活動的時候人還多,都不可想象,怎么有這么多人,100多萬人,整個外灘?!?/span>

    上海今年外灘跨年活動人特別多,比往年多得多的首要原因,是社交網絡的進一步發達,推波助瀾的微信群,微博,對年輕人的邀約聚集作用非常明顯。我在12月31日,就看到我的很多年輕朋友相約著去哪里跨年活動。這種爆發效果,相關管理部門甚至參與者應該想到。而因人多到無法管理后產生的危險,每個參與者應該意識到。既然危險因素可以因為社交網絡的快速發展而進一步加劇,其實相關管理部門確實可以利用好更快速的社交媒體,做好預警。

    希望這種悲劇以后各地不再發生!

    【責任編輯:管理員】
    IT評論人,移動互聯網觀察。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