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吧兄弟》中的嘉賓為了娛樂觀眾真是蠻拼的
從唱歌選秀到沖關落水,從登臺求職到相親滅燈,十年來,中國的電視熒幕成為最大的秀場,完成了一輪又一輪素人的“真人秀”。到了2014年,中國電視綜藝屏幕里,素人讓位給明星,三年前名滿天下的《中國好聲音》已淪為雞肋,曾經選出馬天宇、李易峰的《中國好男兒》幾乎無人知曉,電視徹底成為明星“惡斗”的場域,《快樂大本營》里讓明星們玩玩“誰是臥底”、“一人比劃一人猜”這類小清新的游戲,已經明顯不能滿足重口味的觀眾,觀眾的口味已經被真人秀中明星“被虐”的等級一再飆升,再也回不去。所以我們會看到,明星爸爸們在泥塘里踢足球(《爸爸去哪兒》)、男神女神們在農田里抓鴨子(《奔跑吧兄弟》)、張柏芝、黃圣依在云南農村下地喂豬(《明星到我家》)、陳學冬、宋佳在小學里當實習老師(《一年級》),就連上了古稀之年的牛犇、曾江們也完成了歐洲一輪的“窮游”(《花樣爺爺》)。
好像也就是幾年前,明星對于電視臺來說,仍然是高高在上的存在,文章在杭州上節目指定要吃西安油潑面、喝某一款星巴克咖啡,節目組忍氣吞聲也得滿足??墒秋L水輪流轉,由于電視媒體地位的強勢性和傳播的大眾性,明星們放低姿態,甘愿聽從電視編導的安排,一個比一個能夠吃苦,完成了一個又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極速前進》、《兩天一夜》、《喜從天降》、《明星家族的兩天一夜》、《這就是生活》、《花兒與少年》……過去只有那些二三線藝人(即臺灣所稱的通告藝人)才愿意配合電視臺去錄制各種節目,但是萬萬沒想到,我們會看到林志玲、謝霆峰、鄧超、楊穎等一線藝人會屈紆將尊在節目上“自毀形象”、走下神壇,平易得就像是鄰家兄弟節目,大大滿足了普羅大眾的優越感。
那么,明星為什么愿意拿出時間、犧牲形象來錄制電視節目呢?他們像工人上班一樣,每周去錄一次節目,只是純粹給觀眾逗樂的嘛,如果你這么想,那就太傻了。他們在節目中甘愿被虐,無非是為了“名利雙收”。我們無從得知這些明星們錄制一期節目的出場費是多少,但肯定價值不菲,屢創新高的天價冠名費、廣告費有一大部分肯定是流入明星的公司及明星口袋里;但更為重要的是,明星參加真人秀錄制,可以重構自己的形象。在職業形象之外,重新建構一個更為豐富的“藝人”形象,從而在未來獲取在演藝圈中更多的工作機會和更大的“名利雙收”:黃磊、張亮在節目上呈現/表演了會做飯、愛孩子的暖男形象,名氣大漲,不僅接到更多的演藝工作,也得到洗衣粉、特賣網站等的代言廣告;楊穎長期以來是以“嫩?!?、“黃曉明女友”標簽在演藝圈生存,因為錄制“跑男”節目,觀眾驚喜地看到她不僅人美性格好,情商更是高到男女老少通吃,而同一個節目里,陳赫繼續發揚其在《愛情公寓》里耍賤的逗比性格,將其粉絲群從年輕人擴展到更廣泛的人群,在節目如日中天的時候,他倆主演的愛情賀歲電影如期上映,然后到了年底,《奔跑吧兄弟》又即將上映,在電視節目的強勢帶動下,粉絲們肯定愿意為其買單,于是整個娛樂產業鏈就此打通。在這個粉絲經濟時代,這樣的結果就是大家愿意看到的。
所以說,明星真人秀只是整個娛樂生態鏈條上的一環,在它的背后,是經紀人、經紀公司、電視臺等利益共同體精心“合謀”的結果,更多時候,明星只是在扮演他們或者觀眾希望他所呈現的形象:可愛、完美、憨厚、愛家、與人為善的……一旦明星沒有明白這其中的游戲規則,真人秀作為雙刃劍的另一面就會被放大,明星的良好形象可能會被毀,例如林更新上《奔跑吧兄弟》毫無表現力、周韋彤上節目耍心機等都會引來觀眾潮水般的惡評,這才是真正的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