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治良匡·成  >>  正文
    “一帶一路”為何被誤解為中國“馬歇爾計劃”?
    治良匡·成
    2015年01月24日

    自從我國提出“一帶一路”規劃以來,國內外總有一些不同的聲音。有人表示,“一帶一路”規劃是中國的擴張性戰略,更有人認為:“一帶一路”規劃就是確定讓中國過剩產能“走出去”的“中國版馬歇爾計劃”。他們認為,“一帶一路”有望成為“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的戰略載體。其投資重點區域集中在六省六港:新疆、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連云港、寧波港、泉州、廈門、廣州、北部灣。交通運輸、建筑建材、能源建設、商旅文化、比較優勢制造業等方面的五大行業將受益。那么,事實果真如此嗎?把“一帶一路”等同于“馬歇爾計劃”,可有道理呢?

    筆者對此持反對意見。

    “一帶一路”規劃是怎樣提出的?

    2013年9月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重要演講,首次提出了加強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倡議;2013年10月3日,習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重要演講時明確提出,中國致力于加強同東盟國家的互聯互通建設,愿同東盟國家發展好海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就是“一帶一路”的起源。

    馬歇爾計劃是怎么回事?

    “馬歇爾計劃”正式名稱為“歐洲復興計劃”。它始于二戰后的1948年4月,旨在幫助歐洲國家戰后重建。在該計劃實施的四個財政年度,美國向西歐國家提供從食品、設備、原材料等各類實物到工程、技術、贈款、貸款等多種形式的援助,價值約合130億美元。馬歇爾計劃對西歐幫助極大,到1952年該計劃資助結束以前,所有受助國的經濟水平都超過了二戰以前。該計劃同時增加了美國出口,幫助美國戰后消化過剩產能,為美國經濟開拓了新的巨大市場,還使美元成為西歐各國通用的結算貨幣,為美元成為全球性貨幣奠定了基礎。該計劃創造需求的模式啟動了全球黃金增長時代,美國股市迎來了近20年的大牛市。馬歇爾計劃的實施對戰后歐洲國家的發展和世界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有輿論認為,借鑒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與西歐國家雙贏的先例,中國推行“一帶一路”將提升境外直接投資,開辟海外市場,擴大產品出口,消化過剩產能,破除貿易壁壘,最終確立符合中國長遠利益的全球貿易及貨幣體系。

    我們應該怎樣理解“一帶一路”規劃?

    我們到底應該怎樣來理解“一帶一路”呢?實際上是我們把它作為一個大的戰略設計來理解的。它具有政治安全,也有經濟和社會人文合作,它實際上是一個綜合性的大戰略。它本身的提出,既與中國解決本國國內經濟發展或者整個中國國際戰略的一些需求,實際上要把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其他國家的發展結合在一起,通過中國的投入、帶動,能夠創造一個新的整個地區發展的新引擎。

    “一帶一路”有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為中國服務,為經濟特別是對外開放找到新的方式和利益點,通過“一帶”,打開中國內陸對外經濟交往的大通道。通過“一路”,建立海上沿通道的經濟帶,同時通過一種新的方式,因為過去我們主要就是通過打開外部的市場,把產品推出去。經濟帶的涵蓋,主要就是要和相關國家共同建設、共同發展,這樣就扭轉了過去光去開拓市場,去發現資源,為我所用,這樣一種單純的、單向對外開放的政策。

    同時,另外一個方面,不光是我們自己發展戰略,也是找到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特別是區域經濟的發展,找到了新的思路。目前,中國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都面臨著新的突破。一方面是金融危機后,歐美市場需求明顯減弱,中國以出口為主的外向型經濟發展受到了一定制約。另一方面則是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結構性矛盾和新一輪的產能過剩已形成了新的壓力,同時歐美等發達國家對正在崛起的中國耿耿于懷,不斷通過對貿易結構的調整及規則的重塑,試圖從多方面限制中國的發展。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世界經濟出現了大的結構調整,發展中的新興經濟體,也面臨著很大的困難,所以要找到新的發展方式,就是共同設計、共同建設共同融資這樣一種新的經濟增長的動力。因為過去新興經濟體是靠發達國家出口,這種模式也不可持續。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口總數達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占全球的63%與29%。沿線大多數是新興經濟體與發展中國家,它們普遍處于發展的上升期,因此,通過“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規劃實施,有利于沿線國家經濟的發展,可能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一極。對中國來說,擴大對外經貿合作空間,也有利于中國經濟的穩增長

    現在中國提出來“一帶一路”,就是要找到這樣一種新的共同發展的經濟增長的動力。它既是中國的戰略,也是沿線各國的戰略;既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方式,也是推動世界經濟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新的方式。應該說,它是一個大戰略,也是一個長戰略,它不是一年二年做的,因為經濟帶建設,無論是陸上還是海上,它都需要大量的投資,基于長期發展的規劃,還要有融資的機構,所以這也就是為什么中國在提出倡議以后,又積極地承諾和推動亞投行、絲路基金,還有新興經濟體像上合銀行等等,它也要解決融資的問題,還提出互聯互通,像這樣一些東西,都是配合或者與“一帶一路”戰略相融的或者有機的組成部分,是務實的操作。   

    “一帶一路”規劃為什么會被一些國家誤解?

    為什么產生這樣一些誤解呢?筆者認為,隨著中國連續30年的經濟高速發展,一些國家自然會對我國有所懷疑和猜疑,于是才會采用觀望態度。盡管我們已經得到了幾十個國家的支持,但是實際上就是表示支持的這些國家,它有些也在觀望。

    此外,一些“大國”也在以各種形式表達著自己對“一帶一路”以及對中國強大的不滿。毋庸避諱,一些大國的態度就是不歡迎的,像美國、韓國就表示不希望中國加強亞投行創始國協議。包括日本,日本在東南亞方向很早就提出了橫向的鐵路方向--從越南中部一直到緬甸修鐵路,而中國則是縱向。

    即使周邊國家,態度也是不一樣的,有些國家認為修鐵路修對其國家安全會造成影響,而有些國家認為該國經濟發展上很需要中國。像老撾、柬埔寨、泰國這些國家,實際上明確表示是支持“一帶一路”的。但也不保準有的國家“身在曹營心在漢”。每個國家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心態完全是不太一樣的。比較典型的是印度,印度雖然要加強和中國的關系,但是在海上絲綢之路至今沒有一個官方明確的表態,非常充分的體現是對“一帶一路”是有著戰略上的疑慮。斯里蘭卡、孟加拉和巴基斯坦就非常的積極。所以,差異化非常大。2015年,“一帶一路”倡議是一個落實的階段。我們要根據不同的國情和不同的雙邊關系制定不同的戰略,穩步推進。從2014年看起來,外交上比較熱鬧。到2015年務實階段還是會面臨很多挑戰和現實的問題。

    所以,“一帶一路”規劃提出來之后,各種議論都有,這屬于正常。不要把所有的理論都作為敵對性的,允許人家觀察,允許人家懷疑,同時也需要時間。其實我們也沒有必要特別在乎這些東西,避免造成一些沖突性的局面,這樣會有利于“一帶一路”的推行。.

    綜上所述:允許別人懷疑,但更要用實際來證明自己!馬歇爾計劃是特定環境下的項目,二戰以后,美國通過大規模的援助來支持歐洲經濟的恢復,所以它這個定位很清楚。但是,中國的“一帶一路”則不是!它不是中國單向的,也不是中國提供以發展援助為主導的,而是一個共同設計、共同建設的合作項目。不是光中國單向提供資金,是大家共同通過合作來融資,而且目的是實現共同的發展,而不是單單中國的發展。同時,把這個東西過度政治化,容易引起誤解,認為中國可以包攬一切,那是不對的!中國是一種開放的,“一帶一路”是一個開放型戰略。

    【責任編輯:管理員】
    媒體人,專欄作家。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