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迎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抗日戰爭70周年之際,最為值得人們關注的就是中國將舉行大閱兵這件事兒了。中國的這一動作,可能是目前全世界最為吸引眼球的焦點。
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大閱兵通常在國慶日舉行或重大節日舉行。一般來講,任何一個國家舉行大閱兵基本上都是在國慶日舉行,當然并不是說每一個國慶日都舉行閱兵,如中國就不是每一個國慶日都舉行閱兵。同時,這也不意味著世界上的每一個國家都舉行國慶日閱兵,如美國除歷史上的五次閱兵外,二戰后就沒有再舉行國慶日閱兵,甚至在國內都沒有舉行過大閱兵。當然,有的國家除國慶日閱兵外,還可能一年內多次舉行閱兵,如印度每年的“共和國日”就舉行大閱兵,在剛剛過去的1月26日就舉行了“共和國日”大閱兵。除此之外,印度還在每年的8月份舉行“獨立日”閱兵。
當然,僅就國慶日閱兵而言,世界各國舉行的頻度也不盡相當。如俄羅斯成為獨立國家以來,基本上是每年舉行一次,日本是每三年舉行一次,印度是每年一次,而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幾乎形成定制每十年舉行一次。另外,就一個國家國慶日閱兵來講,規模也不盡相當,如絕大多數國家舉行閱兵都在首都舉行,而俄羅斯舉行閱兵有時不僅在首都舉行,而且還同時在全國其它多個城市舉行,甚至十余個城市舉行。
可見,閱兵是一種國家行為的事兒,傳達的是一種國家意志。
通???,閱兵傳達的國家意志有這樣幾個方面:
一是展示軍事實力。一個國家軍事實力的強弱是該國民眾非常關注的事情。政府通常通過閱兵的形式向本國民眾展示軍事實力,以提高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時,政府也想通過閱兵來推動民眾更好地關注國防和軍隊建設,進一步提高軍事實力。
二是通過閱兵達到威懾的目的。如蘇聯在二戰期間就通過舉行大閱兵來達到威懾法西斯德國的戰略目的,甚至在閱兵時還特別邀來德國駐蘇武官等人員參加觀摩活動,閱兵的威懾作用可謂體現得淋漓盡致。
當然,對于美國而言,美國不是通過閱兵來體現這兩個方面的,而是通過海外軍事行動,乃至發動戰爭,來達到這兩個戰略目的的。如美國從海灣戰爭期間始,幾乎每場戰爭都要通過電視直播戰場作戰的景象,達到了閱兵達不到的目的。美國也通過在每次戰爭中首次使用新武器來達到展示美國武器裝備先進的目的,這也是閱兵達不到的效果。像美國這樣的國家畢竟是少數或者極少數,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國家還是通過閱兵來達到上述兩個戰略目的。
除國慶日閱兵外,還有許多國家在某種重大節日舉行閱兵,如美國和歐洲國家于二戰后在紀念反法西斯勝利活動時經常舉行閱兵。
冷戰后,美國和歐洲國家更是經常地在紀念反法西斯勝利時舉行閱兵活動,甚至這種紀念性閱兵活動形成了定制性閱兵。這種做法長期下去,必將給世人一種印象,那就是好像二戰只有一個歐洲主戰場,美國與歐洲國家才是二戰的主力軍,而二戰中的亞太戰場卻被排擠到可以忽視的地位。亞太地區抗戰的國家,如中國或將可能被視為非主戰力量。即便是俄羅斯舉行紀念反法西斯勝利活動時,也是以歐洲戰場的活動為重點的,“輕視”了其在亞太地區反日本法西斯的活動。特別是,中國這一亞太地區抗擊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力軍在世界紀念二戰勝利活動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尊重。這種現狀必須得到糾正。
另外,近年來隨著美國全球戰略重心向亞太方向調整,日本借勢不斷向海外擴展其軍事影響力,軍國主義在日本國內不斷抬頭。日本國內對二戰時侵略歷史的認識越來越偏離正確的軌道。愛好和平和主持正義的人們非常擔心日本未來的發展方向。所以,對日本過去在亞太地區的侵略活動不僅必須讓世人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而且還要給日本年輕人有一個很好地教育和警示,使之正確認識過去日本軍國主義在亞太地區的侵略活動給亞太地區國家和人民造成的災難這一歷史真相。這種效果必須通過聲勢浩大的活動才可取得,閱兵便成為一種選擇。
作為亞太地區抗擊日本侵略的主力軍,中國有義務通過閱兵活動取得上述目的。這種活動應該成為定制,以后每年都應該舉行,以便取得警示世人重視亞太抗日戰場在二戰中的作用,起到教育對日本二戰侵略歷史不能正確認識的人這樣的效果。
可以看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抗日戰爭70周年之際中國舉行大閱兵,看似突然,實則必然?!巴蝗弧?,是因為中國以往沒有舉行過以此為主題的活動;“必然”,是中國必須修好這門兒課。中國這樣做,既是世界形勢和亞太地區形勢發展的必然,也是中國有實力行使義務、警示世人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