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蘇聯解體的原因有多種。油價下跌是最根本性的原因,因為1980至1986年間,石油是蘇聯主要出口商品,占實際出口額的2/3。同理,在弗拉基米爾·普京(Vladimir Putin)14年執政期間,石油價格翻了兩番。
如今油價再次下跌。自2014年六月以來,布倫特原油從每桶115美元跌至約85美元——降幅接近四分之一。若油價仍保持現在的水平,那么消費者每年就可少付10億美元。在全球經濟停滯不前的局面下,這無疑是火上澆油。同樣,油價下滑也會帶來重大政治后果。對于一些國家政府而言,這將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對于其他國家而言,則是威脅。
頁巖氣規模
想要預測油價?別犯傻了——這可是經驗之談。過去三個月油價下跌一部分原因實屬意料之外,也許還和目光短淺的發展有關。誰會料到,遭戰爭蹂躪、滿目瘡痍的利比亞會九月份會八月竟然還多生產了40%石油。沙特阿拉伯為保護市場份額而增加出口,打擊美國頁巖氣廠商,同時還要阻止北極地區的新石油開發,這點令人喜出望外。也許對沖基金投資者夸大了油價下跌事實,因為他們錯誤地預期石油價格會上漲而拋售。
地緣政治沖突也會促使油價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沙特阿拉伯也許會重新自主生產石油,減少產量從而再次抬高油價。伊拉克籠罩在戰爭之中,利比亞仍是脆弱不堪,尼日利亞叛亂未平,如此混亂的秩序無法保證石油供應。
但是,諸多原因促使油價走低。盡管油價一路下滑,經濟不振也使得需求減少。高油價及政府綠色能源政策調節使得石油儲備步為營而非靈活機動。如今平均每輛新車每公里耗油量相比十年前減少25%。一些觀察人士認為,發達國家已達到“汽車包有量的頂峰”,此后汽車需求便會逐漸減少。即便觀察人士觀點不對,但是低油價仍會驅使更多人駕車出行,節能的觀念絕不是空穴來風。
大部分額外石油供應也是自我銷售。大多數石油投資計劃都需要數年時間規劃考量,而且,如果過了某個時點,就不會輕易撤銷。這種計劃體系讓人不由憤恨。自2010年開始,大贏家美國將其產量從每天300萬桶增加每天850萬桶。人們從狹小、開采壽命短的油井里抽取出頁巖油,因此成本相對昂貴。分析人士稱,每桶80美元的價格會讓三分之一油井開采虧損達,因此,頁巖油出產量會加以調整,以助于穩定油價。不過,于事無補,盈虧平衡點無法穩定。在過去的油價下跌中,石油商總能找到意料之外的油井儲備,讓專家們疑惑不已。這次也不例外。
對消費型國家的政府來說,價格下降,那么預算就能相對寬松。許多發展中國家燃料補貼費用畸高——印度尼西亞燃料補貼占公共支出的20%,在印度占14%(包括化肥和食品補貼)。物價走低,政府就能把錢花在刀刃上,或是返給納稅人。本周印度宣布停止、柴油補貼。其他國家也在緊跟印度政府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的步伐。
石油軸心國
有一些政府利用高油價的收益,奉行強勁外交政策,相反,可能會事與愿違。其中最受影響的是委內瑞拉,伊朗和俄羅斯。
第一個受到打擊的國家可能是委內瑞拉。委內瑞拉是過反美運動“玻利瓦爾革命”的主要國。這個運動是委內瑞拉總統烏戈·查韋斯(Hugo Chávez)想對附近國家輸出石油。石油每桶120美元是委內瑞拉的預算基礎。即使油價下跌,委內瑞拉仍在艱難地償還債務。然而,外匯儲備減少,通貨膨脹嚴重,如面粉、衛生紙等短缺問題都在困擾著委內瑞拉。
伊朗問題也很棘手。由于前總統艾哈邁迪·艾哈邁迪內賈德(Mahmoud Ahmedinejad)財政支出方案過分奢侈,因此只有將每桶石油售價控制在140美元才能填補之前空缺。因其核計劃而引發的國際制裁讓伊朗雪上加霜。有人認為,身為遜尼派的沙特阿拉伯勾結美國利用石油價格對什葉派施加壓力。無論動機如何,價格下跌肯定會帶來影響。
相較委內瑞拉與伊朗兩國,俄羅斯正坐等時機。俄羅斯貨幣貶值意味著在石油銷售上,美元價格降幅比盧布更大,盧布貶值穩定稅收收入,限制預算赤字規模。俄羅斯政府還可以動用儲備金,不過,由于儲備金較之幾年前更少,而且早就在預算中制訂得比較低。照現在匯率來看,俄國應對盧布貶值尚可支撐一年半至兩年時間,但是資金早晚會枯竭耗盡。普京總統將公共支出20%經費用在軍隊現代化建設方面,手筆頗大。西方的制裁在扼殺俄羅斯經濟,導致其借貸困難。那時候俄羅斯人就無力購買進口食品和消費品了。要是油價仍舊保持不變,恐怕會招致民眾不滿。
民主黨和自由黨應該歡迎抑制伊朗,委內瑞拉和俄羅斯等國的油價。但其中也存在不穩定因素。相對外向型的伊朗總統哈?!敼幔℉assan Rouhani)能當選目就是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如果經濟下滑,那么對手就得勢上位。同樣,如果委內瑞拉發生債務違約,受到影響的不僅僅只有委內瑞拉人民,加勒比國家都會受到影響,因為他們都靠玻利瓦爾援助過活。由于失去經濟來源,普京深陷排外民族主義泥潭,因此轉戰烏克蘭便會減少國內矛盾。降低油價固然好,可是天上不會掉餡餅。
譯者:吃衛生棉的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