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廖德凱  >>  正文
    代表委員為什么不說話?
    廖德凱
    2015年02月04日
        又到一年一度的各地“兩會”時間。今年的各地兩會出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一些地方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不愿發言,分組討論時遭遇冷場。比如東莞政協會議小組討論時,一個由“超級富豪”組成的小組,在討論時遇冷,20分鐘無人發言。
        代表委員為什么不愿意“說話”了?在我看來有三個主要原因:一是代表委員說話起不了作用,因此“不用說話”;二是代表委員參政議政水平不夠,對相關問題沒有思考,因此“不會說話”;三是代表委員怕說錯話后引起輿論滔滔,因此低調行事,“不敢說話”。
        對于“不用說話”和“不會說話”的問題,媒體的分析已經夠多,而對于代表委員“不敢說話”的問題,似乎重視不夠,認識不足,因此還常常出現一些讓代表委員“不敢說話”的氛圍。事實上,在當前,更應當注意解決讓代表委員“不敢說話”的問題,特別需要社會輿論要對代表委員的言論寬容對待,不能輕易將代表委員在參政議政過程中的言論以“雷語”視之。
        近些年來,由于媒體對“兩會”的報道越來越深入全面,許多在以前不可能為普通百姓所知的言論,通過公眾媒體曝光于公眾面前。由于代表委員的表達方式、報道的選擇性、片面性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許多言論沒有得到大多數網民的認同,從而被稱為“雷語”,發言者被批得體無完膚。一些媒體也熱衷于專門選擇“雷語”進行報道,以獲取更多的關注。這大概是許多代表委員現在不愿發言的一個重要原因,社會輿論的“教育”,自然會影響到代表委員的選擇。
        但是,每一個人都有思考問題的個人角度,任何一個“雷語”,其實都是代表委員從自己所處的位置和角度出發進行的思考。社會各界站在不同的立場,也會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因此,這些“雷語”收獲的也并不都是“雞蛋”,也有鮮花和掌聲,在一些人看來“雷得沒邊”的聲音,另一些人可能會覺得“深得我心”。這是思維多元化、利益群體化、言論自由化的必然產物。
     但這些“雷語”顯然沒有受到輿論的正確看待,而是招致媒體一致的批評。一家著名都市媒體就曾刊文建議:面對雷人提案,政府部門的答復態度不妨“差”一些,嚴厲一些,“清楚明白地對雷人提案說不?!?
        “雷人”提案或者說“雷人”建議當然沒有那些經過認真思考,系統表達看法的提案有價值。但是,由于這些聲音同樣反映了社會各界對所存在問題或熱點的真實看法,在“雷語”背后,往往是真實的群體意見。幾乎每一個“雷語”的背后,都有合理的邏輯在支撐,而所謂的“雷人”之處,無非是用夸張方式引起更多注意,或者是情緒表達上的問題。如果忽略這樣的聲音,可能會在制定政策的過程中缺少更為全面的考慮,從而給政策落地造成困擾。
        更大的問題是:所謂的“雷人提案”,應當如何進行界定?“雷人”本身是屬于個人感受,但如果要政府據此“說不”,則應當有明確的規則進行判斷,豈能輕言“說不”!
        況且,政府是具體的執行機關,對于代表委員的提案和建議,無論是否“雷人”,都沒有“態度差”、“嚴厲”、“說不”的權力。給政府這樣的權力,和我們的政治結構設計和權力制衡方向是完全相悖的。這樣的建議,才是不折不扣的“雷語”。而這樣的建議出自大眾媒體,代表社會輿論,其給代表委員的威懾力不言而喻。
     因此,兩會“雷聲”,只是議政建言的一種“個人方式”,可視其“另類”,但不可視為異端。代表委員固然應當盡量提高自己的議政建言水平,準確理性表達自己的想法訴求,但更重要的是,社會輿論必須要對代表委員的表達方式,以及并不太嚴密的邏輯層次寬容面對。

        對于“兩會”這樣一個議政建言的地方,不怕“雷聲”,怕的是“無聲”;對于代表委員來說,不怕“失言”,怕的是“失語”。當社會輿論能理性對待“雷語”,寬容對待代表委員不符合自己觀念的言論時,才能更有效地激發代表委員的發言熱情,從而更廣泛地為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汲取更多營養,使政策落地更為科學合理。

    【責任編輯:管理員】
    專欄作者,知名時事評論員。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