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林超然  >>  正文
    新常態下如何保民生?
    林超然
    2015年03月02日

    十八大以來,中國進入經濟新常態,所謂新常態,官方的解釋已經很清楚了,其中,最主要的一個新常態特征,就是經濟增速主動“減速”,國民經濟增速由過去幾十年高速發展調整為“中高速”。這意味著GDP減速將成為新常態。據國內外經濟專家分析,2015年經濟增速大體維持在7%,比2014年的7.4%略低。

    眾所周知,經濟發展與民生緊密聯系,GDP是關系到居民的收入、消費、就業的大背景。中國GDP的減速,會不會影響到就業等民生問題?中國應如何在經濟減速的背景下,有效地保障和持續改善民生?

    民生問題涉及方方面面,包括物質生活和精神需求等。具體而言,當前較為突出的民生問題主要包括就業、分配、社保、教育、醫療、穩定等現實問題?!皬臍v史上看,隨著經濟增速放緩,就業、社保等民生問題將會突出?!鼻迦A大學教授胡鞍鋼指出,當前中國正面臨經濟、社會雙轉型的壓力和挑戰,要讓人民過上更加富裕的生活,需要付出更加艱苦的努力。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在中國,GDP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可以拉動130萬----150萬人就業。專家指出,國家要保證每年新增就業10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在4%左右,需要維持7.5%左右的經濟增長。之所以要“穩增長”,說到底就是為了保就業。即經濟增長的下限7.5%左右,上限CPI(物價上漲指數)不能超過3.5%左右,經濟運行不能滑出這個合理區間。一般認為,中國經濟增速7.5%左右,或者7%以上就是中高速。所謂“中”是和中國過去的速度比較,過去多年是兩位數增長,平均是9.8%。7%以上、7.5%左右就算中速了,但是在世界范圍內,中國仍然是高速。特別是在大國中,沒有哪個國家有這樣高的速度。

    李克強總理之所以反復強調“萬眾創業”,就是表明國家鼓勵大家就業創業,著眼于為城鎮新增就業、創業創造條件。中共高層也坦承,就業創業的最大障礙,就是形形色色的各種政府“審批、檢查”,抑制了人民群眾創業的熱情。所以,十八大以來,中央政府進一步下大氣力取消和下放審批事項,簡政放權激發市場活力來培育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取得初步成效。今后,努力維持經濟增速在7%--7.5%之間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標。

    “分配是民生之源”,是人民休養生息的源泉。中國現在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4年人均GDP達到約7000美元,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已屬于中高收入國家。但由于發展不平衡,東部一些地區有上萬美元了,西部地區才3000美元,全國仍然有數千萬貧困人口。因此,推進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正常的工資增長機制,通過“擴中、提低、限高”,縮小貧富差距,形成“兩頭小、中間大”的分配格局,乃是提高民生總體水平必要的功課。

    與民生重大相關的還有國民收入的分配問題。長期以來,在國民收入分配比例上,中國維持的是“先生產,后生活”理念,主要財力集中用于國家工農業、國防外交科技發展等方面。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在全體國民共同努力下,經濟整體實力已經大大增強,因此,現在有條件也有實力進一步改善民生,國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傾斜的現象必須得到改變。

    資料顯示,西方發達國家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一般為50%-60%,比如美國為65%,日本是60%,英國高達71%,而按照著名經濟專家鄭新立的研究核算,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占GDP的比例卻由1985年時的56.18%下降至2007年的50%左右,2010年則下滑至43%。這一比重近年有所回升達到45.9%左右??梢钥闯?,雖然中國社會保障財政支出增長很快,但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政府用于社會保障的比例還是比較低的。從社會保障支出國際比較角度看,中國用于社會保障支出的比重遠低于發達國家(一般在30-50%之間),甚至低于某些發展中國家的水平。

    國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傾斜,會削弱居民消費增長動力。政府財政收入的快速增長擠壓了居民收入增長的空間;而政府轉移支付和社會保障支出的滯后,又導致居民消費傾向下降,儲蓄傾向上升。國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傾斜的一個主要原因,在于政府主導型投資增長促使政府財政收入的增加,并未帶來居民收入的相應增長。要實現“改革發展成果讓人民共享”,無疑應當堅定不移地堅持“一要吃飯,二要建設,先生活,后生產,再建設”的方針,合理安排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的比例。毋庸諱言,在安排國民收入的最終分配、處理好積累與消費的關系上,中國有經驗也有教訓。對于國民收入分配問題,政府有必要做好“頂層設計”,根據實際情況,做出適當調整,這是改善民生中一個不容忽視的新課題。

    教育、住房、社保是民生發展普遍存在的突出難題?!敖逃敲裆?,是強國富民的基礎,要提高國民素質,提高國民自我發展能力,就必須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除了加大投入,同時要改革教育脫離社會和個人發展需求等問題。

    衣食住行,是民生問題的高度概括?,F在,衣食行問題基本解決,但住的問題仍然比較嚴峻。高房價問題,成為社會最為關注的話題之一。如何做到“居有房”,使房價與居民收入水平相適應,仍然是個亟待面對的棘手問題。

    “社保是民生之依”,是人民生存和發展的依托。要真正把老百姓都裝進“保險箱”,完善和健全養老、失業、醫療等社會保障機制,這方面可謂任重道遠,需要財力、人力、制度的配合。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間相當緊迫了,占全國人口近十分之一的貧困人群如何盡快脫貧致富?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可以推斷,加強扶貧工作,應是今后五年中國政府推進民生建設的一項重大任務。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民生一詞,最早出現于《左傳·宣公十二年》,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應該說,民生問題是一個古老的問題,也是歷朝歷代當政者都必須面對的問題。民生問題,表象看是經濟問題,物質問題,實際上又與政治問題、社會發展密不可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民生問題被置于執政黨重要議事日程,中共幾代領導人對民生問題都有深刻論述,民生問題得到極大改善,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中共十八大以來,“民為邦本”是新一屆中央的重要施政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睆娬{“守住民生底線創造美好生活”等,無不傳遞民生建設發展的美好愿景。

    但研究中國民生問題的觀察家也認為,居于中國國情,民生改善是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目前經濟增速放緩、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背景下,中國的民生建設的途徑還面臨不少歷史與現實的挑戰,必須做好持續努力的準備。當前,一是要努力“穩增長”,確保經濟增速維持在7%-7.5%區間,這是改善民生的經濟基礎;二是釋放“改革紅利”,只有全面深化改革,不斷突破體制機制的束縛,改革取得實實在在的進展,經濟社會齊頭并進,讓社會福利的供給水平與實際發展水平相適應,才能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責任編輯:管理員】
    自由撰稿人,曾任職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新聞周刊等媒體。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