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2015年1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我國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了歷史性跨越,我國基本國情的內涵不斷發生變化,我們面臨的國際國內風險、面臨的難題也發生了重要變化。我們提出要準確把握、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就是適應國際國內環境變化、辯證分析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作出的判斷?!绷暯娇倳浀膬纱沃匾v話表明,“新常態”不僅是黨中央對于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準確判斷,也是對于當前國際經濟形勢的高度概括。我們只有深刻認識和把握新常態演變發展的大邏輯和大趨勢,才能更好地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認識和判斷上來,增強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一、中國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征
“新常態”一詞當前不僅是我國也是世界理論界學術界當前研究的熱點,更是我國當前和今后相當一個時期經濟工作的重要遵循。2015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為此,面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一定要在觀念上適應,認識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對路,工作上要得力。
回答中國經濟的新常態,首先要考察中國經濟舊常態的特征。中國經濟舊常態的特征我們可以把它歸納為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以前的狀態,其主要有5個特征:一是經濟年增長率10%以上是常態;二是通貨膨脹率比較低;三是經濟比較優勢主要是廉價勞動力和土地和礦產等資源要素投入;四是經濟發展失衡,增長主要靠外延式大規模投資建設擴張,如房地產業過度投資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外貿出口爆發式增長的拉動;五是高投資率、高儲蓄、高杠桿率和低消費率成為常態。
對有關中國經濟新常態最準確和權威的概括則是2015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會議在對我國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市場競爭特點、資源環境約束、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等趨勢性變化分析的基礎上,深刻揭示了中國經濟新常態的5個主要特征:一是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二是經濟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三是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四是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五是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顯而易見,新常態特征是一種趨勢性特征。中國經濟新常態的提出是世界經濟環境和條件發生深刻變化的必然產物或必然反映,可以說中國經濟已深深融入世界經濟,中國與世界的互動已成為一個雙向反饋的過程。
二、中國經濟新常態是世界經濟新常態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把“中國經濟新常態”置于國際經濟新形勢的大背景之下研究,是因為中國經濟已成為世界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在相當程度上是通過引進外資、引進國外技術和市場來實現的。中國經濟的對外貿易依存度曾經高達60%。這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一直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為止的“舊常態”??梢栽O想,如果沒有2008年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金融危機的爆發,如果沒有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舊常態”的突然變軌,中國或許將繼續沿著原有經濟增長模式和軌道往前走。在這個意義上來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不僅改變了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舊常態”,而且也在客觀上革了以往中國經濟高物耗、高能耗、重污染、不平衡增長“舊常態”的命。我們只有從國際經濟形勢與國內經濟形勢的相互關系這個角度出發,就能更加全面地把握“中國經濟新常態”是世界經濟新常態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8年的世界金融和經濟危機演變發展導致未來世界經濟新常態的主要趨勢性特征,筆者傾向同濟大學石建勛教授的研究成果,其主要表現為:一是危機導致原有全球分工體系和增長模式破壞,世界各國都在積極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增長方式,國際分工體系和增長方式將重構;二是當前及可預見的將來,全球經濟形勢仍然不容樂觀,金融危機引發的世界經濟衰退,世界經濟將持續呈現低速“弱增長”格局。在低速“弱增長”中轉型,在轉型中“弱增長”將是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三是世界各國為應對自然生態環境危機,將圍繞國家自然稟賦的有效利用及國家對資源的爭奪和控制,將導致資源糾紛、領土糾紛和國家保護主義越演越烈,這將成為世界經濟格局演變發展的新常態;四是為應對危機,世界各國對新能源、新材料、低碳技術的開發應用將引發新一輪的科技等革命和社會變革。這場系列革命的長期化和常態化,考驗著每個國家決策者和人民的智慧并衡量每個國家的綜合競爭力;五是在世界經濟轉型調整過程中,金融貨幣手段越來越多地成為發達國家轉嫁危機、刺激經濟增長、維護其經濟與金融霸權的常態化手段。
我們從理論上分析,經濟危機后可能表現為連續若干年的負增長,但是,由于各國政府大規模、大強度的刺激經濟政策不斷推出,可能表現為經濟增長在低水平上波動、全球流動性過剩、大宗產品價格和資產價格不穩定、貿易保護主義升溫、地緣政治緊張等。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使得全球經濟進入了一種非理想化的新常態。過去,西方不少人士是唱衰中國經濟,現在又有西方不少人士,認為后危機時代世界各國經濟復蘇乏力,唯有中國經濟獨好?,F在看來,這兩種看法都有失偏頗。中國經濟是世界經濟的一部分,中國經濟不可能脫離世界經濟持續“弱增長”的大環境,加之國際分工體系和增長方式重構、貿易保護主義升溫、金融化生存競爭等世界經濟新常態的現實環境而做到獨善其身??梢哉f中國經濟新常態是世界經濟由舊常態轉向新常態的必然結果和重要組成部分。
三、主動適應中國經濟新常態”的戰略意義
新常態不僅是一個經濟詞典中的新詞,也是一個新的哲學范疇,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隨著事物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特別是經歷了一定時期或重大的變革之后,往往會出現不同以往的新事物和新特征,并且進入相對穩定的狀態。經濟發展是如此,社會發展的很多領域也是如此。新常態源于舊常態,但不是簡單否定過去,而是變革和繼承相統一的揚棄。中國沒有過去30多年來改革開放的快速發展奠定的物質基礎,就沒有現在步入新常態較高層次的發展階段,就沒有現在主動適應新常態的自信、從容和定力。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增長速度的調整期、結構轉型的陣痛期、出臺政策刺激的消化期,加之這“三期疊加”的特殊階段,如何有效緩解和化解這一特殊階段的矛盾和風險,保持中國經濟在新常態條件下的穩定運行,不僅是經濟界、理論界的一個新課題,更是中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每一個參與者需要著力主動適應的一個新情況、新問題。
(一)爭取為世界的繁榮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3月在法國的國事訪問中說,“拿破侖說過,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當這頭睡獅醒來時,世界都會為之發抖。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只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014年中國經濟的增速為7.4%,這雖然比過去略有下降,但在世界范圍內仍然是最高的。事實上,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由于經濟體量基數龐大,即使7.4%增速實現的經濟增量也比五年前增長10%的數量還要大。中國應該為世界的繁榮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在發達國家經濟增長前景暗淡的情況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在科技創新、經濟規模和綜合實力、教育發展和國民素質、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等各方面,已經具備了承擔更多國際和人類義務和責任的條件。這一點,連西方發達國家的政要都已經認識到了,他們都在講要搭乘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便車”嗎?為此如何在“新常態”下,進一步探索中國對外開放的全新模式和道路,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強勁的中國動力,這是我們決策者和理論工作者需要認識和研究的重大課題。
(二)破除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迷信
中國自清朝晚期以來,長期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不僅有鴉片戰爭的屈辱,更有甲午戰爭的慘敗,中華民族由此產生了一種濃厚的自卑心理。雖然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的中國先進分子繼承和發揚了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和新中國經濟建設的巨大成就,但近代以來形成的民族自卑心理仍在一些國人心中揮之不去。這種心理狀態不克服,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就不可能實現。2008年發達國家金融危機的爆發、時至今日發達國家的經濟表現以及中國經濟發展取得的顯著成績,給那些慣于崇洋媚外的人以棒相喝,也極大增強了國民普遍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對“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未來前景,我們也應該繼續保有這份自信心。說到底,新常態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是經濟發展規律的充分體現。從這個意義上講,新常態不僅需要“新認識”,而且更需要主動適應新常態的“新心態”“新觀念”和“新舉措”。應該說“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將依然保持相對高位運行,這一態勢不會改變??傊?,在“新常態”下,中國經濟保持中高增速的基礎條件沒有發生根本變化,我們對2015年中國經濟發展形勢依然十分樂觀。
(三)為“四個全面”實現作出頂層設計
2015年2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這個戰略布局,既有戰略目標,也有戰略舉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的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為此,我們必須從引領世界的高度為中國全面深化改革作出設計。中華民族面臨偉大復興的難得歷史機遇,要把這種機遇轉化為現實,就必須深刻認識實現這個機遇的各種條件和要素。許多走上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一個國家要引領世界,不僅必須是一個大體量的經濟體,而且還要擁有先進的社會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發達的科技教育水平和先進的文化等。如何從引領世界的高度來審視和安排我們的改革和發展,是一件頭等重要的事情。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表明,我們只有從世界格局和特定階段的具體形勢出發,充分利用和把握世界發展提供的機遇,同時充分認識和積極應對國際形勢提出的各種挑戰,才能更好地明確未來的改革方向和改革重點。從這個角度說,如何進一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全面推進“五位一體”建設??v觀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先后召開了八次會議全面部署改革戰略,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深化改革的實施方案,形成了以點帶面、上下聯動的改革效應,有力促進了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預期目標實現。一些難度大、阻力大的改革也有望在2015年得到強力推進,從而進一步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邁向中高端水平培育了持久動力。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隨著2015年全面深化改革的進一步推進,中國深化改革的力量將會破解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同時呈現出發展的新機遇,中國經濟有望在2016年以后再現7.5%左右甚至更高的增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