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電視臺網站3月5日刊發署名理查德·加瓦德·海德林(Richard Javad Heydarian)的專欄文章,評論中國經濟“新常態”以及“李克強經濟”的意義。文章編譯如下,供參考。
隨著中國“兩會”的召開,所有目光都聚焦中國領導人,尤其關注總理李克強。人們期待他公布中國在新財年的發展方向。
李克強明確承認中國經濟發展增速放緩,并宣布2015年的經濟增速為7%左右,將通脹率控制在3%左右。中國經濟正在減速,并伴有過分減速造成通縮的危險。
“李克強經濟學”的著眼點就落在國有企業改制、金融市場開放以及鼓勵產能過剩行業兼并重組等方面。
偉大的經濟轉型
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每年都保持著8%以上的增長速度。很多人都認為只有這樣的速度才能夠是經濟繁榮發展,并為中國人民創造足夠多的就業機會。
考慮到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諸多復雜因素以及數億百姓正在享有的實實在在的中產階級生活,中國領導人現在要關注的是“增長質量”以及高附加值的產品。到本世紀中葉,中國想要成為科技信息化程度較高的經濟體,通過科技研發的蓬勃發展變成全球范圍內的技術強國。
強有力的領導
習近平在繼承中國共產黨優秀傳統的同時,還提出了“四個全面”重要思想,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
習近平力爭用盡一切辦法在開展反腐運動、實行自信外交及國防政策的同時,把中國經濟發展,經濟結構及官僚機構改革進一步推向新階段。
2014年前的幾年里,中國經濟始終保持著兩位數的增長速度。2014年,中國經濟增速降至24年來最低。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兩位數的增長期已經結束了,未來幾年,中國經濟增長將保持在5%至7%左右,這表示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實際上,中國已經失去了以出口為導向、以低端制造業為主的發展優勢。
中國陸續出現許多“鬼城”和未能投入使用的公共交通系統。這些事實證明,花費天價來搞基礎設施建設的做法也并非長久之計。中國迫切需要改革的決心以及堅定的領導。
挑戰
盡管中國在世界新能源發展方面處于領先地位,但它仍需要解決史無前例的環境危機。中國上演的經濟奇跡使數億人民脫貧致富,如今這些人需要更好的生活,尤其需要清潔的空氣和健康安全的食物。
李克強總理認識到公眾對環境問題的關切,因此計劃在污染嚴重區域用可再生能源取代煤。
中國周邊國家更為關心的則是201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費預算將增加10%,這一增幅超過了經濟增速,這也是中國軍費預算連續第五年呈現兩位數增長。盡管這一比例是自2010年后的五年中最低的,但中國周邊國家依然對中國軍隊快速的現代化發展保持警惕。同時也有國家對頻繁出現在比鄰水域的中國軍隊心存戒備,尤其是在中國東部和南部海域與中國存在爭議的國家。
總之,可以肯定的是,中國領導人下定決心要攻堅克難、面對挑戰了。然而,他們能否處理好中國經濟在轉型期艱巨復雜的問題、根深蒂固的環境危機、與鄰國的邊境爭議問題等還有待觀察。
關于作者:海德林為亞洲地緣政治和經濟事務研究專家,著有《資本主義緣何失去阿拉伯世界:中東暴動的經濟根源和岌岌可危的未來》一書。
譯者:fernan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