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在3月15日李克強總理記者會《中國日報》記者獲得提問機會。
文/青山
3月1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三樓金色大廳會見采訪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中外記者并答記者問。
記者會期間,中國日報記者獲得一個提問機會,中國日報記者稱:“您好,總理,我是中國日報和中國日報網的記者……”,總理笑了笑說道:“你們都是兩個頭銜,然后提兩個問題……”,在中國日報記者提問之前,其實還有更夸張的,新華社的記者居然有三個頭銜“新華社、新華網和新華社發布客戶端記者”,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記者也自稱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央廣網的記者”。
這其實并不是記者們的一點點小“狡黠”,用報多個頭銜,獲得多個提問的機會,而是新媒體已經占領國家重要新聞發布會的一個標志。從1999年網絡媒體第一次走進兩會,開啟網友與代表委員互動的先河,到2009年兩會召開前夕溫總理“網絡問政”,繼而兩會期間新聞中心首設“網絡訪談室”,再到如今微博、微信新媒體逐漸開始“圍觀兩會”。
新媒體的發展勢如破竹,在近幾年已經占領了各種各樣的活動、會議的報道渠道,甚至春晚也變成了電商紅包大戰的“戰場”。唯獨總理發布會這樣的國家級重要新聞發布會,媒體記者們還在堅守著傳統媒體的最后一片陣地,自報家門也是傳統的我是某某日報的記者,我是某某電臺的記者。從去年兩會的記者發布會開始,一直到今年的兩會報道,新媒體終于攻陷了這個“堡壘”,出現了多個名字長度十幾個字的夸張頭銜,甚至連移動客戶端名稱都帶上了,怪不得總理聽到都笑了。兩會儼然已經成為傳統媒體轉戰手機平臺的報道盛宴。
這次總理記者會,自報家門不光“名字一定要長”,很多傳統媒體,在報道平臺的選擇上也有向新媒體平臺、移動平臺傾斜的趨勢,這在以往這樣國家級的新聞發布會的報道來看,幾乎是不可想象的。像《中國日報》在這次兩會報道期間,就把報道的第一發布平臺選擇在手機平臺,花大力氣改造了手機客戶端后,專門為兩會開辟了報道渠道,手機端成為第一發布平臺,淪為“傳統媒體”的網站,只作為稿件歸納和技術支持的第二平臺。而這樣的做法,已經越來越主流。像人民網,新華網等傳統媒體“老大”在兩會期間也搶灘登陸了手機平臺作為重要的發布平臺。
自報家門名字越來越長,相反,在新的傳播平臺例如手機客戶端和微信等,新聞稿件卻越來越短,越來越快,以往的兩會報道“大腸稿”現在已經很難看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就某一熱點,某一句話展開報道并分析的小快稿,或一組小稿件,這也是在兩會期間出現的一個新的特點。小的稿件不僅便于手機平臺閱讀、傳播、轉載,對于一線的記者來說,操作的便利性也大大增加,再也不用在“兩會戰場”東躲西藏捧著筆記本電腦跑到廁所去敲鍵盤,采訪完畢后只需要一個手機就可以快速的把一篇稿件打出來,發回報社“大本營”。
有代表對媒體笑稱,自己剛剛結束完采訪不到十分鐘,就在手機微信上看到了自己的新聞稿,可窺見手機平臺傳播速度之快和閱讀的便利性。
關于作者:青山,媒體人,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