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陳新光  >>  正文
    亞投行充分展示中國影響力
    陳新光
    2015年03月24日

    2014年10月24日,亞洲21個首批意向創始成員國財長和授權代表在北京簽約,共同決定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下簡稱亞投行),這是由中國倡導籌建的亞洲區域多邊開發機構。區域外國家參與程度也在不斷提高,自英國率先宣布申請加入亞投行,成為創始成員國的第一個西方大國后,緊接著德國、法國、意大利、瑞士和盧森堡等歐洲發達國家也都提出相繼申請,澳大利亞、韓國等國也在考慮加入中。到本月底也就是申請成為創始國的截止日期,預計亞投行最終創始成員國將超過35個國家。

    一、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無法滿足亞洲資金的需求

    中國倡導建立亞投行代表的是一種歷史性的趨勢,目的是為了盡可能滿足亞洲地區基礎設施融資需求巨大的客觀需要。2014年10月24日,中國、印度、新加坡等首批21個意向創始成員國在北京簽署了籌建亞投行備忘錄,這20個國家包括:孟加拉、文萊、柬埔寨、印度、哈薩克斯坦、科威特、老撾、馬來西亞、蒙古、緬甸、尼泊爾、阿曼、巴基斯坦、菲律賓、卡塔爾、新加坡、斯里蘭卡、泰國、烏茲別克斯坦和越南。隨后印尼、新西蘭等國家也陸續加入。

    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的測算,從現在起到2020年這段時期,亞洲地區約有8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需求,平均每年需求將達到7300億美元,而令人驚異的結果: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和進出口銀行截止2014年底對拉丁美洲國家政府的貸款額超過了世界銀行和美洲銀行,對亞洲國家的貸款額超過了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在巨大需求面前,現有的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都沒有辦法滿足這樣大的資金需求,集合多方力量破解建設資金短缺難題、促進亞太區域互聯互通就成為大勢所趨。亞投行的建立不僅可以促進亞洲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對于亞投行的股東來說,從中也可以分享更多亞洲的投資機會和經濟紅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干事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女士,在2015年3月22日北京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對中國在境外投資即牽頭成立亞投行的做法表示了歡迎。

    二、亞洲國家的選擇

    亞投行創始國大多是發展中國家,亞洲發展中國家的積極態度反映出亞洲發展的趨勢和需求。從上世紀末起,亞洲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許多專家學者都認為21世紀是亞洲的世紀,美國也提出要重返亞洲,亞洲其重要性也日益顯示出來。但是,亞洲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雖然亞洲國家發展很快,而且都是儲蓄大國,但亞洲國家卻沒有更好的投資渠道,不得不把大量儲蓄用來購買美國國債等,如日本和中國已是美國最大債權國,擁有美國的債券分別為世界前兩位。一方面,亞洲發展需要更大的基礎設施投資,改善本國的基礎設施水平,以促進未來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亞洲國家卻無法把自己的資本用來促進自己的基礎設施發展。中國提倡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正好彌補了這種缺陷,滿足了亞洲國家的需要,所以得到了眾多亞洲國家的支持。

    目前,許多亞洲國家雖有擴大基礎設施投資的需求,卻拿不出那么多資本來投資,也無法為亞投行作更大的貢獻。目前,中國的經濟規模為10萬億美元,超過法國、德國和意大利的總和,是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擁有3.8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即使2015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至7%,中國對全球國內生產總值增量的貢獻仍然將達到7000多億美元,而日本的經濟增速必須達到14%左右才能對世界產生中國那樣的影響。因此,中國出資一半,是當然的“大股東”。按照最初的計劃,亞投行的資本規模將為1000億美元,初始認繳資本目標為500億美元左右,只有中國有能力多投資,出資50%。這些資金將分期認繳,一期實繳資本金為初始認繳目標的10%,即50億美元,其中中國出資25億美元?,F在,英、法、德等六個歐洲國家愿意參加,他們能提供更多的資本并將稀釋中國在亞投行的股權。同時,通過設立亞投行形式,采用更具組織性和更多國家參與的方式可以分散金融風險。

    三、中國的責任和擔當

    中國在亞投行作為第一大股東,是根據中國在亞洲地區中經濟的體量確定的,中國作為第一大股東將提供必要的資金,第一大股東的地位不是特權,而是責任和擔當,不會以老大自居。中國承諾在美國和日本等一些大國沒有參與之前,為了保證股本金達到一定規模,中國出資額可以最高達到50%,以便亞投行如期開張運行。今后,隨著更多國家的參與,中國將會單方面的稀釋資金的股份。即便在亞投行籌備初期,作為一個國際社會中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將遵守國際通行準則,不會以老大自居,而是平等待人,有時多商量,求同存異,盡量達成一致的方式決策,而不是僅靠投票決定。尤其是在從事基礎設施投資中,將會十分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重視動遷原住民的利益。

    盡管中國政府在多種場合再三聲明不會謀求絕對控制權,但外界仍然普遍認為,中國將是亞投行的主導者。同時又有輿論擔心,歐洲國家的大幅參與會不會對中國的主導權構成挑戰?甚至有人擔心,歐洲國家是美國的盟國,美國一直反對亞投行的建立,這些歐洲國家是不是美國安插的“特洛伊木馬”,要破壞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建設的計劃和“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其實,這些擔心實際上都是多余的。中國倡導的亞投行是一個新型的國際金融機構,中國也不想用亞投行去代替現有的亞洲開發銀行和世界銀行,只想為現有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做些補充,彌補亞洲地區基礎設施投資的需求。亞投行作為一種全球公共產品的提供者將有其獨有的國際運行規則和模式,對中國而言將是一個接納、融合與學習的過程,要積極學習那些通行規則,尊重國際經驗,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與其他國際機構在同一個平臺上運作,從而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痹?015年3月22日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也反駁了國際一些輿論對中國倡導成立的亞投行的治理結構和決策過程的擔心,承諾亞投行將遵循國際公認的規則。

    四、美國應接受中國地位的提升

    從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由美國倡議創建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特別是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主導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但隨著半個多世紀的時光推移,這一體系已經無法滿足世界經濟發展的需求,特別是無法滿足新興經濟體國家的需求。因此,新興市場國家多次提出對這兩個國際金融機構進行改革,以提高新興市場國家在其中的話語權。但這兩個機構的改革遲遲不見成果,美國國會遲遲就是不批準其他成員國都通過的改革方案。那么,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國家另起爐灶是自然而然的反應。如絲路基金、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和亞投行的誕生應該被看成是新興經濟體和亞洲國家的一種集體反應。

    美國從一開始就竭盡全力阻止自己的盟友加入亞投行,從明面上講,美國的反對意見所表達的是合理的關切,牽扯到環境保護、勞工權利、預防腐敗等管理問題。但從根本上講,美國擔心的是亞投行的成立會削弱美國創建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和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擔心亞投行會遵循中國的經濟戰略需求。同時,對英、法、德等歐洲國家加入亞投行,國際輿論甚至認為是“預示著美國世紀的結束和亞洲世紀的到來”和“戰后金融秩序迎來拐點”。對于美國的這種態度和國際的輿論,世界銀行前行長和美國貿易代表佐利克認為美國拒入亞投行是“在政策和執行上的雙重錯誤”,并認為亞投行可能對抗世界銀行影響力的擔心也是言過其實的。從中國的角度來說,一方面對區域外國家,包括美國、日本等國家做了大量的耐心細致的解釋工作,邀請美國、日本等國加入亞投行并一再強調重視國際多邊金融機構的治理原則。歐洲發達國家作為創始國參與亞投行,說明他們對中國參與創立的機構有信心,因為亞投行的核心理念是精干、廉潔和綠色,特別強調對腐敗實行零容忍度,以開放透明贏得信任;另一方面中國既無能力也無意愿像美國那樣去創造一個并壟斷一個國際金融體系。當年,美國創建“布雷頓森林體系”時,明確規定美元是該體系的貨幣,其余貨幣都與美元掛鉤,現在中國倡導的亞投行沒有用人民幣作基礎。近日,美國對亞投行的態度有所軟化,稱由各國自己決定,中國政府也重申亞投行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多邊開發機構,不排斥和針對任何第三方,中國歡迎有意愿的國家盡快決定作為創始成員國加入亞投行。

    總之,亞投行不是對國際金融秩序的完善和非顛覆,不會與其他國際多邊金融機構發生“踩踏”,亞投行的創立可以說為世界經濟促進發展的機制提供了一種新的參照,構成了對傳統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競爭,這對世界經濟的整體發展只能帶來更多的好處。

    【責任編輯:管理員】
    全球化智庫(CCG)特邀研究員、上海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