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曹中銘  >>  正文
    上市公司高送轉不再是數字游戲
    曹中銘
    2015年03月26日

    日前,中國平安的一份公告,引起了市場的強烈關注,而其核心焦點則在于10轉10派5的利潤分配方案。今年以來,上市公司的高送轉可謂層出不窮,但像中國平安這樣的大藍籌也推出10轉10的方案,確實并不多見。

    中國平安推出高送轉的一大理由即為“基于本公司的長遠和可持續發展”。上市公司通過資本市場做大做強,僅從做大的角度講,除了規模做大外,股本的擴張也是做大的一個方面。不過,資料顯示,中國平安目前的總股本已高達91.4億股,10轉10之后將超過180億股,基于其“巨無霸”的體量,中國平安股本擴張速度明顯有點偏快。更值得指出的是,在中國平安股本擴張之后,其業績增長速度是否能跟上股本擴張的速度呢?

    上市公司的高送轉無疑是今年市場的一道“風景”。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滬深兩市共有533家公司推出了2014年度分紅預案,其中196家公司達到了“10送轉5”以上的“高送轉”標準,“10送轉10”及以上的高比例送轉公司達153家。其中,推出“10轉10以上”的公司已有49家公司,而去年則只有6家。另外,像海潤光伏、朗瑪信息、萬邦達和通鼎互聯等4家公司更是推出了10轉20的利潤分配方案,也凸顯出這幾家公司的“慷慨”與“大氣”。

    上市公司實施高送轉,其并沒有向投資者付出真金白銀,但股本擴大了,而未分配利潤或資本公積減少了,表面上只是數字游戲而已。但從近年來的市場實踐看,上市公司的高送轉已不再是數字游戲。

    首先,高送轉個股已成為市場追逐的對象。無論上市公司的業績如何,成長性如何,只要其推出高送轉方案,都會受到市場資金的瘋狂追捧。一些推出高送轉的個股,其方案公布后的漲幅是非常驚人的。數據顯示,今年公布高送轉預案的上市公司中,年內股價實現翻倍的就達到31家,像推出10轉15的聯絡互動,其年內股價漲幅超過240%。正是在巨大的“財富效應”下,高送轉個股炙手可熱,也吸引了大量資金的加盟。

    其次,高送轉個股中不乏違規違法行為。某些上市公司在推出高送轉之前,其信息已經被泄漏,進而造成了內幕交易的違規行為。海潤光伏就存在這方面的嫌疑。今年1月23日,海潤光伏公布了10轉20的高送轉分配預案,而在此前,上市公司股價早已持續上漲,最大漲幅高達46%,而同期上證指數漲幅不過3.3%,兩者之間出現明顯的“背離”。一家業績如此垃圾的公司,顯然不該受到市場如此的熱捧。

    其三,高送轉已蛻變為上市公司實施利益輸送的工具。某些上市公司雖然推出了高送轉方案,但實施利益輸送的跡象明顯。如海潤光伏的公告顯示,與其“高送轉”預案一同披露的,還有提議三股東的巨額減持計劃。如股東楊懷進計劃在1月22日起的未來十二個月內,減持海潤光伏股份將不超過3453萬股,而九潤管業和紫金電子,亦計劃自1月22日起未來十二個月內減持部分或全部股份。這三大股東一方面提議“高送轉”,一方面又欲大肆減持股份,無疑是欲利用高送轉為自己實施利益輸送,事實也正是如此。

    客觀上,上市公司的高送轉已大有泛濫成災之勢。趕時髦者有之,涉嫌內幕交易者有之,實施利益輸送者有之,追逐投機者有之。毫無疑問,高送轉沒有為市場帶來正能量,反而暴露出多方面的弊端。為此,筆者有如下方面的建議。

    一是垃圾股、業績差的個股禁止高送轉,這些上市公司的每年送轉比例不得超過10股送轉3股。二是虧損股、業績大幅下滑的個股不得實施高送轉。三是鑒于某些上市公司巨額定增后以實施高送轉回報定增對象的情形,規定定增上市公司兩年內不得高送轉,以防止其利益輸送。四是對高送轉方案公布前股價出現明顯異動的個股,上市公司應撤銷其高送轉方案。五是對于高送轉中出現的內幕交易、操縱股價等方面的違規行為,監管部門要發現一起,嚴查一起,嚴懲一起。

    【責任編輯:管理員】
    曹中銘,獨立撰稿人,資深財經評論人。在多家網站、報紙、雜志開設有專欄,已發表數百萬字的文章。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