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王旭泉  >>  正文
    這里是哪兒?這里是北京
    王旭泉
    2015年04月02日

    IMG_20150210_130614

    中午與同事在食堂吃飯,談起了各自的手機號的年限。幾個人的手機號都長達十年甚至以上。

    這讓我突然感覺到一年斗轉星移之后的滄桑感。在腦海中,我想著回味在北京十年里,有什么讓自己從一個南方小城市來的人對這個城市的感覺。

    在過去的一個月里,我閑暇里看手機新聞最多的可能就是有關北京首鋼籃球隊在CBA季后賽的比賽、半決賽和決賽以及決賽后的消息了,不對,是所有能找到的新聞。我會爭取看北京隊的每一場比賽,甚至會在漏過以后,近似于“瘋狂”地找網絡視頻“補課”,也會在三更半夜地用網絡盒子回看比賽。我還清晰地記得,在北京隊與遼寧的決賽最后一場比賽,自己守在電視機面前,完整地看完了比賽,對北京奪?。茫拢量偣谲姷男判臎]有絲毫動搖過。最后,我為北京隊在最終奪冠時大展雙臂——要不是為了顧忌身邊年幼的兒子,我肯定會禁不住歡呼雀躍。

    北京,這里哪兒?

    生活在北京的十年,大部分的時間是為了生存,為了家庭,過著一種典型的“北漂”生活。沒有結婚的時候,只想著自己的事業有所起色,關注著自己所在的公司的發展,自己的未來方向。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就想著努力給家人一個穩定和安全的環境,不希望這個變化無樣的社會對他們造成任何影響。

    在這樣的一種心態下,我在北京跳槽的次數超過了我一只手的手指頭。對于北京的熟悉和了解,家人經常這樣取笑我:“你對北京的路的了解僅限于家周圍5公里”,“沒有GPS,你都不知道在北京怎么開車去二環里?!笔堑?,確實如此。有一次開車從火車南站接我大哥一家回北五環外的家,只有到了北二環建德門八高入口,我整個人的開車狀態才恢復正常,才有足夠的自信心能正常地開回家。我去過紫禁城不少次,但對它的認識依舊模糊。我去過香山、頤和園、玉淵潭……,它們對我來說,只是一個個的地方,是北京的一個個地方。我相信,在彼時彼刻,我之于北京如此,北京也之于我如此。我在北京是一個烏央烏央北漂里的一小分子;沒有了我的北京,仍然是北京。

    每次回到老家,依舊是那種熟悉,依舊是一種無法忘懷的鄉愁。不過,這種鄉愁現在卻開始留存在心里,融入到血脈之中,但不在我的生活里了。

    北京,就在這兒!

    我是一個籃球迷,是那種自己十年來沒有正而八經的摸過籃球,打過一場比賽的“偽球迷”。我也是一個足球迷,也是那種根本不去球場路踢球,只在沙發上看中 超、英超、西甲的那種“沙發土豆”型球迷。我承認我喜歡北京隊,更多地是先喜歡來自NBA的老馬的球技和他在球場上團隊精神。我喜歡國安,是因為我從 1992年看的第一場甲A比賽就是國安隊的——對手是哪支球隊?不記得了。

    我問我自己,為什么會如此關注北京首鋼隊和北京國安隊。是不是因為自己在這座城市里呆久了,習慣了,才會這樣?應該是的。呆久了,習慣了,這座城市也讓我知道,我是能留下來的,我是能在這里安家的,我是能讓我的孩子在這樣一座城市成長的。我并不熟悉這座城市的一磚一土,我也完全不熟知這座城市悠久的歷史??墒?,當聽到五棵松籃球中心里響起:這里是哪里?這里是北京,一股無以言表的激情涌上心頭。當年“贏要一起狂,輸要一起抗”的口號同樣從電視里傳出時,淚腺里的沖動無法阻擋。在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我會寫道:北京是冠軍!

    我的孩子出生在這個城市。當問到他是哪兒人時,他會很干脆的回答:“我是北京人”,即使他的口音里依舊是南方的。他會因為否認他的這個身份而不依不饒。是的,他將自己認定是這個城市的一分子,因為他從一開始就是北京人。是的,我也開始對這座城市有了一種不一樣的認同。這種認同不是一天,一年甚至10年形成的,應該是用我在北京的所有時間筑成的。

    這里是哪兒?這里是北京。

    【責任編輯:管理員】
    媒體人,中國日報網專欄作家。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