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太原市汾河公園,桃花吐蕊,海棠初綻,楊柳依依,微風習習,市民們三五成群,游園、賞景、拍照,享受著春天的快樂時光。面對這般美好的景致,回想自己從1985年到太原上大學,屈指算來,在這座城市已生活了整整30年,30年目睹她滄海桑田、翻天覆地的變化,心中是由衷的高興,是兒子對于母親般發自內心的喜歡。
我的母校山西大學現在身處城市腹地,但在30年前,她還遠離市區,學校周邊是大片的農田,周末去附近的工廠看電影,要穿過很長的溝坎和河渠,耳邊是此起彼伏的蛙聲和蟬鳴,那種田園牧歌的別樣情趣,可惜現在的學弟學妹們是無法享受得到了。
上世紀九十年代剛參加工作,太原開始了大規模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短短幾年間,塵土飛揚的田間小路變成了寬敞平坦的柏油路,高樓大廈鱗次櫛比、拔地而起,城市一下子長高了,變大了。然而不變的是,那時候太原的污染依然嚴重,作為一座能源重化工城市,太原的周邊分布著鋼鐵廠、電廠、化工廠、化肥廠、重型機械廠等大小不一的高污染企業,廠礦里一根根冒著黑色和黃色煙霧的煙囪像一個個任性的孩子,用他們粗黑的畫筆,把太原上空的藍天涂抹成黑壓壓的一片。那時候到外地出差,人們要么不知道太原在什么地方,要么就問太原是不是到處都是煤,實在讓人無地自容。
美麗如畫的太原市
然而,時光流逝,斗轉星移,在我的親眼目睹下,太原一天天變得干凈了、漂亮了。隨著太鋼、山西焦煤等大型國企壯士斷腕般的“節能減排”、環境治理,隨著太化等高污染企業的搬遷改造,隨著一根根黑煙囪被毫不留情地拔掉,籠罩在太原上空的“黑鍋蓋”漸漸消失了,太原變得天藍水碧、鳥語花香,昔日那個灰頭土臉的城市一時變得風姿綽約、美輪美奐,傳說中的“錦繡太原城”又款款向市民走來。春天,當你來到位于市中心的迎澤公園,你會被大片白色的、粉色的、黃色的郁金香所陶醉,只見晨練的市民,男女老少,絡繹不絕,有的舞劍,有的打太極,有的跳交誼舞,幸福的笑容寫在臉上。
太原市民在公園內舞劍健身
過去太原公園數量很少,市民活動的范圍極其有限,這些年,市政府下大力氣改善人居環境,增加公共綠地,增加市民活動場所,市內和周邊修建了大小十幾座高檔次、高品味的公園,平時公園健身、周末郊外爬山,已成為市民生活的新常態。一位在太原生活了50多年的退休教師對記者講,過去每到冬天,由于燃煤取暖,太原的空氣嗆得人喘不過氣來,于是兒子在海南買了房子,他和老伴便像候鳥一樣,一到冬天,就去海南過冬。而從2012年開始,他們不再去海南了,因為環境質量改善、空氣明顯好轉,他們感到太原的冬天也能適應了,生活了一輩子,還是覺得太原好。
迎澤公園內盛開的郁金香
和這位退休教師的感受一樣,許多市民覺得,現在的太原是座十分宜居的城市。這里四季分明,如古詩所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景致,這是在南方感受不到的。除了公園多、綠地多,太原市這些年還建起了不少一流的公共文化設施,如長風商務區的山西大劇院、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科技館,以及山西省體育中心,這些成為市民休閑、娛樂、學習的好地方。
老太原人更是覺得,太原是座難以割舍的城市,有一種文化的東西在里面,那是一種情結、一種鄉愁,是精神上不可或缺的。太原畢竟有著2500多年建城史,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存在,文化底蘊十分深厚,別的不說,單說老城內的街道,什么帽兒巷、鐵匠巷、柴市街、米市街、上馬街、水西關、旱西關,每個地名后面都有一個故事。還有太原的傳統美食,清和元的頭腦、認一力的蒸餃、老鼠窟的元宵,再加上刀削面、老陳醋、羊雜割,這些足以讓每一個太原人無論走到哪里都魂牽夢縈、難以忘懷。
關于作者:孫瑞生,中國日報駐山西記者站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