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專欄作家及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在4月6日發表專欄文章《選舉和政治》,指出選民對經濟的要求并不高,只著眼于當下的經濟狀況,而無視于長期的宏觀經濟運行情況。這種原因源于政客們并不真的懂經濟,而只是將經濟作為他們的政治資源。以下是全文,供參考。
自金融危機以來,英國的經濟形勢就急轉直下。2009年,英國經濟出現試探性恢復,但僅在2010年就陷于停頓。2013年,英國經濟開始有所回溫,但人均實際收入也僅僅達到金融危機之前的水平——這就意味著自2007年以來,英國經濟發展的形勢遠比上世紀三十年代大蕭條期間低迷。
然而,隨著英國大選的臨近,2010年起上臺執政的聯合政府開始擺出一副維持繁榮并真正深諳經濟發展之道的姿態??傮w而言講,他們的確蒙混過關了。
這其中的幾個教訓,對英國乃至所有竭力渡過經濟困難期的民主國家而言,都至關重要。我將在下文中詳述。不過,首先,我們需要思考一下英國政府是怎樣憑借如此糟糕的經濟記錄成功地達到其預期的經濟成績。
或許你可以將這一切歸咎于反對黨的軟弱,其角色發揮的作用微乎其微?;蛘?,新聞媒體的無能也讓很多事情變了質。但事實是,當前英國政治發生的一切幾乎是英國和其他國家一直在發生的:選民的記憶力都很短暫,他們評判經濟政策不是通過長期結果而是最近短期增長。在過去的五年中,聯合政府的表現看起來十分糟糕。但在前幾個季度中,經濟形勢卻是一片樂觀,而這才是政治上重要的事情。
這些論斷并不是我憑隨意猜想提出的——而是經過大量政治科學研究得出的結論(主要集中于美國總統選舉,但顯然其結果在別處同樣適用)。這些研究幾乎揭露了政治評論家熱衷評論的所有總統大選真相——無論誰贏得了新一輪競選,或者誰迎合了獨立投票人假定的憂慮。產生影響的主要因素是臨近大選之前的收入增長,這里說的臨近是大選之前不到一年甚至半年的時間里。
如果你思考一下的話,你會發覺這是個令人擔憂的結論。因為這說明好的政策帶來的政治回報少得可憐甚至沒有。一個國家的領導人可能在四到五年的時間里出色地掌控了經濟的發展,但卻因為大選前兩個季度的疲軟而離開執政位置。事實上,有證據表明政治上的投機取巧——執政期間大部分時間里國家無價值的經濟衰退,也許只是為大選前經濟大幅度復蘇留下增長空間。
實際上,這個描述十分切合當前英國政府的作為,雖然其是否蓄意為之仍不明朗。
但重點是,選舉——本應該讓政客承擔責任的選舉——在經濟政策中似乎未能很好地發揮以上作用。而我們對此漏洞又有何辦法?
一個也許能讓許多評論家滿意的回答是,將經濟政策的制定從政治領域轉移出來,把權力移交給無黨派精英委員會。然而,這假定了精英們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我們其實很難知道到底是什么,最近發生的事件也許會讓你相信這是可行的。畢竟,美國精英們被鮑爾斯-辛普森主義束縛了數年(一個完全錯位的赤字削減執念)。而在歐洲,精英們出于苦行僧似的儉樸,情況似乎更遭。
一個上佳且更民主的答案是尋找一個選民有更見多識廣的選區。英國經濟爭論中一個真正引人注目的地方是,新聞媒體——甚至高級報紙、精英主導的電視節目中的經濟分析與職業經濟學家一致同意的觀點之間存在的反差。新聞媒體經常描述最新經濟增長,以此為緊縮政策開脫,但在經濟學家的調查中,只有小部分人贊同這樣的辯解。前者還聲稱預算赤字是英國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似乎這僅僅是對事實的闡述。實際上,他們若不是愚蠢,也是愛爭辯的。
因此關于經濟議題的報導可以、也應該得到改善。但若說選舉結果將因此受到重大影響必定招來政治科學家的嘲笑。也許他們是對的。
那么,我們這些研究經濟政策、關心現實世界成果的人應該做什么呢?答案必然是做我們該做的事情:嘗試矯正錯誤的,盡可能清楚地解釋我們的回答。在現實中,通常政治影響充其量只會邊緣化。好的想法會遭遇壞事,反之亦然。這就是現實,那也無可奈何。選舉決定的是誰擁有權力而不是誰站在真理的一方。
譯者:王碧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