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陳新光  >>  正文
    增加“綠色化”,賦予生態文明建設新內涵
    陳新光
    2015年05月08日

    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兑庖姟诽岢?,“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其中首次提出“綠色化”,即由原來的“新四化”到“新五化”?!靶挛寤钡奶岢?,賦予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內涵,進一步明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路徑和方向,在全社會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增加“綠色化”是中國共產黨對生態文明建設探索的新飛躍

    “綠色”是形容環保、低碳、高效、和諧?!盎笔侵父淖?、革新、發展、教化?!熬G色化”,意味著從改變自然觀和發展觀開始,驅動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轉變。首次提出“綠色化”,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生態文明建設和制度的認識又有了一個新的飛躍,可以說是中國共產黨的一次重大理論創新。

    進入后工業化社會,從大的方面來說,對現代社會生態危機的解釋,大致形成了兩個方向:一種認為,危機是由技術化、工業化、城市化等一般性原因引起的,與制度無關;另一種則認為,危機是生產關系和生產方式(尤其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不相適應)的產物,源自制度性缺陷而非文明發展的胎記。很明顯,第一種解釋為現代文明打上了“原罪”的烙印,使生態困境成為無法解決的問題。第二種解釋卻有著和科學發展、現代文明、歷史進步一致的方向,為危機的解決提供了積極的思考方向。馬克思主義為第二種解釋提供了有力的支撐。馬克思主義區分了自在自為的自然界與“人化的自然”,以社會實踐為基礎建立了新型的人與自然的關系理論,使人與自然的關系,成為人及其社會發展的基礎性關系,實現了自然、社會與人的真正統一,前者體現為生產力,后者則集中體現為生產關系。馬克思要尋求的是這兩種關系的雙重協調與和解。即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解,要內置于人的社會關系的和解中,生態的和諧要通過生產關系、生產方式的革新而完成。恩格斯也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發出警告:“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瘪R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論為今天我們理解“綠色化”提供了基本視域,為今天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深刻啟示。

    對于如何建設生態文明,用形象的比喻我國先后經歷了三個層次的認識,一是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二是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三是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吧鷳B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這是發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轉變,也是執政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變革。從黨的十七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以來,中央和各地方在生態文明建設制度探索方面作出了許多有益的嘗試。黨的十八大以后,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進入快軌道,據統計,習近平總書記60多次談生態文明,強調不能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倡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僅僅當作經濟問題,“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

    2012年,黨的十八大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布局的戰略決策,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加快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十八屆四中全會要求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最近,黨中央、國務院印發《意見》,是基于我國國情作出的戰略部署,繼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頂層設計后,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一次全面部署,對于經濟轉型升級、促進社會和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維護全球生態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我們要緊緊跟上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大勢,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奮發有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乘勢而上,在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同時,建設美麗中國。

    增加“綠色化”是提高國民經濟“綠色化”的必然要求

    從十八世紀六十年代的“英國工業革命”起,幾乎與現代化相伴隨,生態惡化開始挑戰人類文明,甚至成為越發展越嚴重的文明垢癥,每個走上現代之路的國家和地區,都遇到了生態的門檻。在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人與自然關系日益緊張的情況下,人類能否走出生態困境,成為如何評估現代文明的關鍵性問題。如何解決這種困境,成為人類歷史發展理論的重要依據,生態倫理,隨之也成為現代性批判的重要維度。

    目前我國資源環境方面的基本國情可以集中概括為兩個問題,一是資源環境瓶頸制約加劇,特別是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二是生態文明建設總體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資源約束趨緊。重要資源人均占有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耕地、淡水人均占有量只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28%;石油、天然氣等戰略性資源對外依存度持續攀升,2014年已經達到59.5%、31%;特別是發展方式依然比較粗放,加劇了資源約束,我國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二是環境污染嚴重。大氣、水、土壤污染問題比較突出。據統計,2014年我國74個重點城市中只有8個城市空氣質量達標,污染物排放總量遠超環境容量,給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更緊迫的要求。三是生態系統退化。森林總量不足,草原退化、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問題嚴峻,全國生態整體惡化趨勢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用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的話說,“資源環境已經成為我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最緊的約束、最矮的短板,是一個躲不開、繞不過、退不得的必須解決的緊迫問題?!?

    馬克思主義的“人與自然關系”理論啟迪我們,生產不僅是個經濟學概念,而且也是一個哲學范疇,人類全部生存活動都可以理解為生產的過程和結果。它既包括物質資料的生產、精神生產、社會關系的生產,也包含人類自身的再生產,后者是前三者的建構者和消費者。合理推演這個邏輯,生產方式的轉變,天然內含著人自身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的調整。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綠色化”,在時間上是同時的,在邏輯上則互為條件。

    中國的GDP總量已在世界排名第二位,轉變生產方式已成為中國的當務之急,提出“綠色化”更是題中應有之義。為此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大幅提高國民經濟“綠色化”程度、形成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點,已成“綠色化”的第一要務。中國應該更有能力發揮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制度優勢,通過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推動技術創新和結構調整、促進資源節約循環高效使用、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緩解甚至消除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張和裂隙。

    當前,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就必須在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上堅持“綠色化”方針,提高國民經濟“綠色化”程度,就必須將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化”觀念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內,就必須用制度建設和法律保障鞏固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

    增加“綠色化”是要建立生態文明建設最嚴密的法規和制度

    面對全球化環境危機和現代性生態困境,進行生態重建已是大勢所趨,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的可持續發展,提出“綠色發展”是時不我待。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鄙鷳B文明的體制機制建設,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對全面深化改革大局具有重大意義。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和法律保護生態環境,正是當前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目標。

    中共中央、國務院《意見》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目標愿景、重點任務和制度體系,突出體現了戰略性、綜合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綱領性文件,可以說是落實頂層設計和總體部署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措施更具體,任務更明確。其中關鍵是要健全系統完整的制度體系,通過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對各類開發、利用、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規范和約束?!兑庖姟钒凑赵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16字”整體思路,提出了嚴守資源環境生態紅線、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和用途管制制度、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完善政績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等10個方面的重大制度。

    紅線管控制度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關鍵制度?!兑庖姟窂馁Y源、環境、生態三個方面提出了紅線管控的要求,將各類開發活動限制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之內。一個是設定資源消耗的上限,合理設定資源消耗“天花板”;一個是嚴守環境質量的底線,確保各類環境要素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再一個是劃定生態保護的紅線,遏制生態系統退化的趨勢。這其中明確提出,建立領導干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對違背科學發展要求、造成資源環境生態嚴重破壞的領導干部實行嚴格的終身追究制。目前,已先后有《生態文明建設目標體系》、《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濕地保護條例》等條例、政策和規劃出臺,同時《水污染防治法》、《森林法》、《環保法》等一系列相關法律法規的修改修訂,則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國家法治體系,為實現“綠色化”的美麗中國,提供了堅實有力的法制保障。

    此外,在政績考核方面,《意見》提出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大幅增加考核權重,強化指標約束,發揮好“指揮棒”的導向作用。具體來說,一是強化統籌協調。各級黨委和政府對本地區生態文明建設負總責,各有關部門要密切協調配合,共同形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工作合力;二是開展先行先試。注重頂層設計與地方實踐的結合,深入開展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模式,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成果;三是細化實施方案。要求各省市自治區抓緊提出實施方案,相關部門要研究制定行業性和專題性規劃和分工方案,逐項分解目標任務,推動每一項任務落實落地。

    增加“綠色化”是要引領世界生態文明

    當前,綠色經濟已經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西方發達國家正在積極制定實施促進綠色經濟的政策措施,全球可持續發展進入了以綠色經濟為主驅動力的新階段。美國是世界上最早推行“綠色新政”國家,早在1872年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也是最大的國家(黃石)公園。日本的“綠色發展戰略”總體規劃,德國的“綠色經濟”研究議程等表明,經濟的“綠色化”不是增長的負擔,而是增長的引擎,這已經成為世界的共識,中國發展需要“綠色化”,世界“綠色化”大潮需要中國的積極參與。

    生態文明建設在中國方興未艾。積極倡導生態文明的一些著名美國學者,如最早提出“綠色GDP”概念的小約翰·柯布、最早提出“生態文明”清晰概念的羅伊·莫里森、著名學者約翰·福斯特、菲利普·克萊頓和積極倡導生態文明的美國阿肯色里昂學院保羅·布伯博士都看好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對中國將生態文明建設的承諾付諸實踐給予高度評價,一致認為中國今后將可能引領世界生態文明。

    早在2005年,長期致力于生態與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的莫里森就在其著作《生態文明:2140——22世紀的歷史和幸存者日記》中預言:“從2070年到2090年,中國在世界可持續發展方面起到引領作用?!蹦锷浞挚隙ㄖ袊鷳B文明制度體系的前進方向,表示“中國領導人希望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繼續進行經濟改革,增加投資,實現經濟增長,非常期待看到中國能夠實現這樣的目標”。

    克萊頓則指出,中國領導人致力于推進中國成為后現代的生態文明國家,中國有可能跳過西方過去200年間在發展進程中所犯的錯誤,采用后現代組織發展的原則進行國家建設。迄今為止,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直接從現代化之前跨越到后現代化時代。如果未來有,那只能是中國。從中國考察歸來的布伯博士十分感慨地說:“我認為,中國是學習、了解生態文明的好去處,首要理由就是中國智慧能夠避免西方的錯誤,并將生態文明理念寫進了官方規劃,即中國將來要超越工業文明最糟糕的方面,建成一個生態文明社會”?!斑@將昭示并引導整個世界朝這個方向發展”。

    加強與世界各國的“綠色化”交流,是我國承擔大國責任并順應世界潮流的重要舉措之一。2013年2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第27次理事會通過了推廣中國生態文明理念的決定草案,標志著中國生態文明的理論與實踐在國際社會得到廣泛認同與支持。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又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受到世界的贊譽。中國必須積極參與國際綠色經濟規則制定、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制定、2015年后全球發展議程設置等“里約+20”后續行動,主動施加中國的影響力,努力拓展國際發展空間和話語權,積極參與國際綠色科技交流,將我國的綠色發展轉化為新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新優勢。

    【責任編輯:管理員】
    全球化智庫(CCG)特邀研究員、上海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