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陳新光  >>  正文
    長江翻船事故與現代化風險
    陳新光
    2015年06月04日

    6月1日晚21時30分,一艘從南京駛往重慶的在長江中游的“東方之星”游輪在湖北監利水域沉沒,游船載有458人,其中旅客406人。目前據央視6月4日6點最新報道,長江翻船事故已搜救65人,其中14人生還,51人遇難,預計隨著時間的推移,遇難人數將會不斷增加。當下中國公眾關注的核心是“東方之星”的游船究竟有多少人生還和遇難,如何盡早搜救更多生還者等,可以說現在是舉國一片凝重。

    中國官方應急反應能力極為迅速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事故發生第一時間內迅速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國務院即派工作組趕赴現場指導搜救工作,湖北省、重慶市及有關方面組織足夠力量全力開展搜救,并妥善做好善后工作。李克強總理立即批示交通運輸部等有關方面迅速調集一切可以調集的力量,爭分奪秒抓緊搜救人員,把傷亡人數降低到最低程度,及時救治獲救人員。在事故發生十余小時后,李總理就已經出現在沉船現場指揮現場搶救,在現場聽取有關方面負責人最新救援情況的匯報后,部署各方通力配合,抓緊落實緊急施救措施,并要求相關部門及時組織新聞發布會,每小時向媒體通報救援最新進展等重大信息。這是國家多年未遇的超大型江上游輪救援,國家的行動力和主流媒體注意力都在第一時間集中到救援上,這也使政府受到全力應對的一場嚴峻考驗。

    在互聯網時代,一旦發生突發大事,特別是災難事故,網上輿論很熱衷于“發現”人為責任事故,一些人似乎將這一視角賦予了“政治正確性”,甚至天然地認為地方政府會把很多責任事故往自然災難的方向淡化。其實近年來的國內重大責任事故,都受到了嚴厲的認定和司法追究及黨紀政紀的處理,恐怕沒有人能夠舉出一個重大人為事故被當成自然災難處理的新近例子。網上輿論以怒相向的“政府官員瞞報事故”往往是基于過去記憶的想象,經過這幾年的綜合治理,那樣的現象基本成為過去。

    對長江翻船事故的追問

    盡管如此,在國人關注沉船上乘客生還救助和為失蹤者祈福的同時,我們依然不能回避公眾對此次“東方之星”游輪災難事故原因的探究。公眾不禁會遇到暴風雨到底誰有權決定停航、為什么“龍卷風”會造成游輪瞬間傾覆、為什么翻船前沒有發出求救信號、為什么船長和輪機長能逃生、為何獲救者不多、為什么救援這么難等一系列疑問。據新華網報道,已被救起的船長和輪機長均反映船舶在航行途中突遇龍卷風瞬間而翻沉。對于突遇龍卷風瞬間造成翻沉事故的說法,顯然讓事故遇難的親屬和公眾難以認定和接受。眼下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水下救援困難重重,親屬和公眾最關心的不是翻船事故的真正原因,而是如何舉全國之力,盡快在大搜救中挽救更多人的生命,把拯救生命看作是第一要務,讓親人和家屬焦慮的心靈得到撫慰。對于因游船突遇龍卷風造成瞬間翻沉的說法,更加難以讓親人家屬和公眾難以接受。因為大型游輪的設計和航行安全規章都考慮到了極端天氣,駕駛游船的團隊應當有應對一般意義上嚴重暴風雨的處置能力。遇有不可抗拒的超級暴風雨天氣,當地海事部門應會發布預警,同時游輪的船長也有權作出中斷航行決定。試舉例2006年,國務院交通部發布的《高速客船安全管理規則》第十九條規定“遇有惡劣天氣或能見度不良時,港務(航)監督機構可建議高速客船停航”。第20條規定“高速客船未經批準,不得夜航。確需夜航的高速客船,必須符合規定的安全航行條件,并報當地港務(航)監督機構批準?!本驮?014年2月8日,因受長江水位低影響,武漢汽渡當日就繼續停航,在此前因長江水位下降汽渡已停航5天。

    公眾要增強風險和社會風險意識

    在經濟全球化的網絡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和全球化趨勢,人類社會已進入一個風險社會時代。由于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對資源開發利用的加深、網絡通訊的普遍應用、人員交往和貿易增多等因素的影響,經濟、社會和自然界都進入了一個各類突發事件發生概率更大、破壞力更強、影響力更大的階段。人類社會面臨的公共安全形勢,呈現出多種災難事故,包括人為的災難事故頻發、并發,災害延伸蔓延,社會影響力大等特點。一些危機事件及其影響,常常超越行政區域甚至國界,可以說現代社會的人們是生活在“文明的火山口”,隨時會發生風險和社會風險。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國家要走向現代化,就必須加強對公眾進行風險和社會風險意識的教育,在全社會范圍內建立起應對突發事件的體系和應急管理能力,將公共安全網編織得更為牢固。剛過去的“5·12”全國防災減災日就是為了提醒公眾,即使自然災害難以抗拒,我們在防災減災的認識、理念和體系建設上,也要更加重視、積極作為。更何況,目前相當多的公共安全事故,還是暴露了人為疏忽、管理漏洞、應急不力等等問題,更說明了我國公眾的風險和社會風險意識的淡薄。從防范規律與我國實際安全現狀看,事關安全治理和風險防范的直接責任部門,任務最重、壓力最大,當前的治理和防范的力量卻相對薄弱。更深層的原因是一些部門、企業、單位的領導和員工風險和社會風險的意識還較淡薄,致使安全防范還不到位、監督管理存有漏洞,這也正是習近平主席一再強調的,要把基層一線作為公共安全的主戰場。只有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傾,才能改變抓安全的不直接面對安全問題的現狀。在“現代化的風險”使得公共安全的風險系數、風險隱患增加情況下,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大對公眾的風險和社會風險意識的培訓和教育,以提升公眾風險防范和災難應對教育培訓的水平,提高全社會風險防范意識和災害應對能力,這也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有利保障。

    本文為中國日報網《天下專欄》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責任編輯:管理員】
    全球化智庫(CCG)特邀研究員、上海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