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飛舞的小蜜蜂 文波 攝
花香沁人心脾、蜜蜂飛舞成群,田埂邊上的田景貴獨自護理著他的“小伙伴”,作為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田景貴和在田里忙碌的村民形成鮮明的反差,村民們有說有笑,把對豐收的期盼淋漓盡致地展現在勞作中。
田景貴沒有交流的伙伴,除了偶爾抬抬頭,觀察一下飛旋在他身邊的蜜蜂外,更多的是不厭其煩地整飭著蜂箱,排除一絲可能會危害蜜蜂健康的隱患。
年過60歲的田景貴是貴州省沿河縣思渠鎮池江村的一名養蜂人,在40多個年頭的養蜂生涯里,經常性的野外生活讓田景貴分外樂觀、豁達,有著更多不同于常人的從容、淡定。
經過多年的發展,田景貴的養蜂事業已經初具規模,如今已有100多個蜂箱,150多群蜜蜂,年產蜂蜜4000到5000斤。加上收割的蜂王漿等,養蜂每年可為他創造20萬元以上的收入。
“每個蜂群有3萬多只蜜蜂,只要會養、吃得苦,全年可產蜜蜂40斤以上”,田景貴說:“我的蜂蜜非常暢銷,批發價最少要賣到50元每斤?!?/p>
田景貴仔細檢查蜂群的質量 楊軍 攝
蜂蜜的藥用和營養價值在古代多部醫藥典籍中都有詳述。田景貴說,蜜蜂在哪采花、采什么樣的花直接影響到蜂蜜的味道和營養價值,為保證蜂蜜純天然、無污染,他的蜜蜂多以當地山區盛產的柑橘花、油菜花、柚子花等為花源,釀出來的蜂蜜多呈琥珀色、具有花香味,屬于一等蜂蜜。
“這里的油菜花多且成片,能夠滿足蜜蜂的需求”。站在沿河縣中界鄉羅家寨村的山腰間,盡管離家有100多公里的距離,田景貴還是倍感欣慰。
“趕花是養蜂中最有樂趣,也是最辛苦的事?!泵磕?,田景貴都要帶著家人或親戚拉著蜂箱到沿河縣的各個鄉鎮去找花源,找到合適的就住下來,少則10多天多則一個多月?!靶量嗍怯谢貓蟮?,你看,今年我養的蜜蜂又比去年多了很多!”
每個蜂群只能有一只蜂王 楊軍 攝
“春天的時候我們趕油菜花和柑橘花,夏天就趕黃荊子、烏桕、五倍子,秋天的時候趕蕎麥花,一過大寒,蜜蜂進入繁殖期,就不用采花了?!碧锞百F講到蜜蜂的花源時如數家珍。
“我到哪里都受歡迎,因為我的蜜蜂采集花粉后,可促進農作物的生長,每畝可增產20%以上”,田景貴說,蜜蜂采花粉,能讓他和農戶真正實現雙贏。
16歲那年,田景貴與養蜂有了首次接觸。1970年,離縣城偏遠、交通不便的池江村來了幾位養蜂人,出于好奇,每到中午田景貴便跑到放蜂的地點去玩,放蜂人見田景貴對養蜂如此感興趣,便教授他一些養蜂的基本知識。
“從小長在農村,吃苦算不了什么,也是從那時起,我便在心里暗暗埋下了養蜂的念頭?!碧锞百F說。
中學畢業后,回到老家的田景貴請木匠打了幾個蜂桶,學著用烏泡葉把蜂桶擦掃干凈后,將蜂桶放置在村子附近的山上?!俺醮螌嶒炦€真有成效,蜜蜂聞到烏泡葉味就飛到桶里來筑巢,而且越飛越多?!辈坏揭粋€月,蜂桶便裝不下了,田景貴索性把蜂桶搬回家里,擴大養殖地方。
正當田景貴躊躇滿志、準備大干一場時,一場全國性的蜜蜂幼蟲惡性傳染病——“中蜂囊狀幼蟲病”爆發。
“我的蜜蜂在幾天之間全部死掉,所有的努力化為烏有?!碧锞百F在回憶那場災難時仍心有余悸。田景貴說:“父親總認為我養蜂是不務正業,見我傷心,僅僅安慰幾句就算了。好在有善解人意的老婆一直支持我,幫我挺了過來?!?/p>
倒上礦泉水便可直接享用 楊軍 攝
1974年的一次偶然機會,田景貴遇到從湘西趕到沿河縣發展的兩個女養蜂人。交談中得知她們養的是“意蜂”,和本地的“中蜂”比,有抗病能力強、蜂蜜質量好、市場認可度高的優點。
“我當時便買了4個蜂王4個蜂群,并向她們請教了相關‘意蜂’養護知識?!碑斈?,田景貴的蜜蜂就繁殖了20多群。田景貴說,他的蜂群每年都在增多,養蜂使他的家庭狀況得到大幅改善。1994年,田景貴高票當選為村委會副主任兼會計,后因業績突出,受村民擁護,又擔任過村長、支書。
“養蜂雖然辛苦、枯燥,但是收入還是相當可觀的?!碧锞百F算了筆賬,一戶人家投入1個勞力養15箱蜜蜂,初期投入大約在4萬元左右,每年便會有3萬元以上的收入。
在他的帶動下,很多村民也開始學習養蜂?!坝袝r,家里坐都坐不下,鄉里鄉親都會來討教養蜂知識。父親不光耐心為他們講解,有時還會親自上門作現場指導?!碧锞百F的小兒子田沅洪自豪地說。
為形成產業規模,帶領老百姓致富,2011年,田景貴牽頭申請成立了“沿河縣思渠鎮池江村銀桐峽蜜蜂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注冊資金500萬元。原來的單打獨斗變成了抱團發展,村民的養蜂積極性也更高了。
嘗到甜頭的合作社成員劉連忠說:“要是沒有田支書的帶頭,我們不會有今天這么大的規模,收益也沒有這么多,真的很感謝他?!?/p>
置于洞穴內的養蜂桶 文波 攝
據了解,為充分利用貴州空氣清新、青山綠水的自然優勢,實現轉型發展。貴州省委、省政府2014年正式提出將大健康產業作為戰略性產業來選擇,跳出能源的制約來加快產業發展。今年以來,大健康產業更正式明確為重點培育壯大的五大新興產業之一。
養蜂業屬于大健康產業體系,發展、壯大正逢時。田景貴笑著說:“電視上天天都在宣傳大健康產業,市場我不擔心,我將繼續擴大養殖規模,今年發展到200群;幫助合作社發展到400群,讓合作社社員盡快富起來?!?/p>
關于作者:楊軍,中國日報駐貴州記者站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