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火炎  >>  正文
    火炎:桂林米粉,一個與戰爭相關的傳說
    火炎
    2015年06月24日

    常言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說的是若想在戰爭中取勝必須在大軍尚未出動之時,就把人吃的糧食和馬用的草料先行準備好。然而“桂林米粉”卻恰恰是“人馬已動,糧草后行”的產物。

    據說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一統中原之后,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但五嶺(大庾嶺、騎田嶺、萌渚嶺、都龐嶺和越城嶺)以南地區,包括今天的廣東和廣西大部、越南北部、福建南部等廣大地域,仍屬百越民族的聚居地,尚未歸于秦朝的統治之下。秦始皇為了將嶺南百越地區納入秦國版圖,派屠睢為主帥,率50萬秦軍南征百越。不料,秦軍剛一進入嶺南,即遭到百越人的頑強抵抗,加之嶺南山路崎嶇,氣候多變,糧草的轉運極為困難,以致秦軍遭受重創,戰事膠著,三年兵不能進。為了解決秦軍的糧草補給問題,公元前218年,秦始皇著令監御史祿,督率士卒在今廣西興安縣境內修建一條人工運河,轉運糧草。將近四年過去,公元前214年,運河鑿成,也就是至今猶存的靈渠。它連接了湘漓二水,溝通了長江和珠江水系,編織了南中國的水運網,使秦軍源源不斷地及時得到的糧草補給和兵源補充,秦軍迅速統一了嶺南。之后,秦始皇在今廣東、廣西和越南北部一帶分別設立三郡:南海、桂林、象郡。

    興安縣靈渠公園門前的秦軍騎兵銅雕。

    這寥寥數百字只說了那場戰爭經過的簡況,而戰爭的詳情實在是無從查考,但其中有個與飲食相關的故事卻一直廣為流傳,那就是著名的“桂林米粉”。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派監御史祿,督率士卒在今廣西興安縣要修建一條人工運河,跟著史祿來興安開鑿靈渠的士卒大多是來自秦地,這些官兵從來都是吃小麥面食的,并以酸辣為主味。他們遠征到廣西境內,糧草供給又很艱難,吃飯就成了最大的問題。無奈之下,只好就地取材,以當地稻米充饑。開始吃上幾頓還能湊合,可成年累月地吃下去,的確受不了。怎么辦呢?于是,就有人想出個辦法,將大米磨成粉,把磨好的粉加水攪拌成米漿,再把米漿加工成面條狀,或扁或圓,就成了米粉,煮熟之后,調上秦人喜歡的酸辣調料,立解燃眉之急。把入口的顆粒狀的大米變成了條狀,口感問題得到解決,可以想象當時士卒們的心情一定舒暢了許多。然而,更為嚴峻緊迫的問題又出現了,由于當時嶺南地區屬瘴夷之地,濕氣很大,秦軍將士們水土不服,紛紛病倒,減員陡增。這可咋辦呢?據說結果還是全靠米粉解決了問題,究竟如何解決的呢?

    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到“靈渠”所在地興安縣采訪,跟隨著縣委宣傳部工作人員,我們來到靈渠邊上一家叫做“寶老爺”的米粉店。這家店面不大,設施卻一應俱全,墻上還掛著“正宗桂林米粉十佳米粉店”金色招牌??吹昝氡氐曛魇且粷h子。事實卻相反,經營“寶老爺”米粉店的是位女老板。女老板看上去四十歲多歲,快人快語,落落大方,一聽說我們是來采訪的,熱情地招呼我們落座,端上剛剛磨的綠豆豆漿,一邊忙活著接待客人,一邊應答著我們的問題??粗β祬s從容的樣子,不禁使我想起了京劇《沙家浜》里的阿慶嫂。她爽快地回答我們的問題:“我叫傅金蓉,傅作義的傅,金銀的金,芙蓉的蓉?!蔽也唤獾貑?,為何店名叫“寶老爺”呢?她笑著說,“那是用我老公的名字起的店名”。語氣里流露出一絲自豪感。

    傅金蓉在講述桂林米粉的傳說。

    “據說吃米粉還有祛濕作用?”“有啊,訣竅就在鹵水里面??上銈儊硗砹艘徊?,今天早上剛剛做好一鍋鹵水,已經全部起鍋了,要不可以讓你們看看熬制鹵水的過程?!蔽襾韽V西工作已有九個年頭了,一直都酷愛“桂林米粉”,也熟知“桂林米粉”的制作程序:米粉入鍋前分為切粉和圓粉,切粉為扁長形,圓粉為細圓形。先將半成品米粉放入一個專門用于撈米粉的笊籬里面,把笊籬放入開水鍋里浸燙、翻動,不到半分鐘,撈起倒入碗中,放些切成片的牛肉和一種經過烤制的五花肉(當地人叫“鍋燒”),舀上一小勺鹵水和植物油,放幾粒黃豆或是油炸花生米,然后放些小蔥、香菜末、酸豆角和辣椒。就這辣椒還分為三種,一種是腌制的酸辣椒、一種是辣椒醬、還有一種就是北方人喜歡的油潑辣椒面,最后再加點醋,米粉店用的都是米醋也就是白醋。從辣椒和醋就可明顯地看出北方飲食文化的痕跡。

    用笊籬浸燙米粉。

    舀一小勺鹵水和植物油澆在米粉上。

    一碗加好肉片、鹵水、植物油和黃豆的米粉。

    再加點小蔥、香菜末、酸豆角和辣椒。

    傅老板接著說,其實米粉都是一樣的,味道的優劣差異全在鹵水上說話。這一點我深信不疑。陜西人喜歡吃肉夾饃。肉都差不多,關鍵就看煮肉的鹵汁。鹵水的調制,可以說是“桂林米粉”的靈魂和精髓。傅老板說,雖說秦軍當時能把稻米做成面條形狀,但那只是解決了最基本的口感問題,他們還面臨著水土不服的問題咋解決?當地人就告訴他們了一種秘方,這種秘方不僅解決了去濕氣的問題,還增加了米粉的營養成分。她告訴我們,制作鹵水需要24種以上的原材料,簡直就像是配中藥。她屈指數來:花椒、八角、陳皮、大料、桂皮、沙姜、丁香、香葉、川椒等,把這些原料放在一起用水熬制,熬到一定時候加入幾十斤的牛骨和五花肉、豬耳朵再熬夠一定的時間。那么是多長時間呢?

    熬制鹵水的部分原料。

    傅金蓉神秘地一笑說,這個就是不能對外講的秘方了。她接著說,等到該起鍋的時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收攏”鹵汁,用紗布將湯料全部過濾,只留下湯汁。這還不算完成,還有最后一步就是“上色”。我們從來不用化學色素,用的是最傳統的“炒焦糖”上色。這個炒焦糖很有講究,炒的過了就焦糊,炒的不到火候色又上不來,這也是做鹵水的關鍵環節之一。鹵水直到最后上完了色,才算地道的鹵水。

    她告訴我們,她的公爹解放前就在縣里最繁華的“萬里橋”下挑著擔子賣米粉。還記得那挑擔一頭是燙粉的鍋頭,一頭就是米粉和作料,遠不像現在這么好,還開個米粉店。她說,她20多歲就開始學會經營米粉店了,一直到現在。最初記憶還是七分錢一碗,不過沒有肉。后來,一點、一點就漲了起來。直到現在一碗二兩米粉賣到4元。盡管如此,興安也比其他地方的便宜。聽這么一說我明白了許多,我還是不理解的是既然“桂林米粉”發源于興安縣,為何不叫“興安米粉”卻叫做“桂林米粉”呢?傅金蓉想了一下說道,就我所知,其實很早以前就沒有“桂林米粉”這一叫法,都叫做“鹵粉”。這是后來為了宣傳的原因吧,再加上興安距離桂林也不遠,又隸屬桂林管轄,所以就都叫成了“桂林米粉”。

    在靈渠上有座拱橋名叫“萬里橋”,始建于唐代。為唐敬宗寶歷元年也就是公元825年,由桂管觀察使李渤所建,迄今已有近1200年歷史。因傳說該橋距京城長安的水路有萬里之遙而得名。據文物工作者考證,萬里橋是廣西境內最古老的石拱橋。橋的正面右側立有一塊巨石,上面刻有曾任廣西文聯主席的當今廣西著名書法家潘琦先生所書“桂林米粉發源地-興安”九個大字,更加證實了桂林米粉的發源地是在興安縣。

    萬里橋下一塊刻著“桂林米粉發源地·興安”的石頭。

    為了進一步證實這一說法,我又采訪了曾擔任過興安縣博物館館長的岳啟海先生。岳先生認為,這一切不過是個傳說,沒有文字可考,僅靠口口相傳。若從現象上來看只能說近似,并無可靠的依據??磥?,任何文化都脫離不了歷史,而歷史故事大多講述的就是戰爭或者愛情。事實上,很多文化都要給自己找個支撐點,就像家喻戶曉的《劉三姐》一樣,其實也只是一個與山歌文化相關的美麗傳說罷了,同樣,“桂林米粉”也是一個與戰爭相關的傳說。

    關于作者:火炎,中國日報駐廣西記者站站長。

    【責任編輯:管理員】
    中國日報陜西記者站站長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