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縣,一個兩次改變中國歷史的地方。
第一次就是秦始皇為了實現一統天下在此修建靈渠,從而平定南海設立三郡。第二次就是近代革命史了。
從桂林市出發沿高速公路向北行駛大約四十分鐘到達興安縣的嚴關,再沿國道行駛十多公里便進入興安縣城。走在縣城里約兩公里長的道路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兩座矗立的雕像:一座是秦始皇,另一座還是秦始皇。這景象即使在秦地的陜西也難以見到,可見秦文化在興安縣所具有的深遠影響力。
矗立在興安縣城道路旁的大型石雕。
縣委宣傳部工作人員陪我們找到了曾擔任過縣博物館館長的岳啟海先生,我與岳館長已經是第三次見面了。記得五年前,岳館長就給我詳細講解過一次靈渠。前年,我們采訪貓耳山“美國飛虎隊殘骸下山”也是岳館長給我們做了詳細的介紹。已經退休在家的岳先生身著休閑裝,腳穿涼鞋,顯出一派悠閑的文人氣質。他待人熱情開朗,說起話來富有激情。他對興安縣的歷史稱得上了如指掌,從靈渠的“陡軍”到當年的桂系,從紅軍“血戰湘江”到美軍“飛虎隊”貓耳山遇難,都是娓娓道來,有條有理,仿佛歷史重現。
說起靈渠,岳先生更是如數家珍。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楚地,作出了鑿渠運糧,深入越地的重大決策。于是,秦御史史祿率領十萬秦軍在湘江和漓江相距最近的興安開鑿靈渠,以水路連接湘粵,解決大軍的物資運輸問題。鑿山開渠,引湘入漓,要水從低向高流,工程繁難,談何容易。史祿集秦國多項水利工程經驗之大成,用最短的時間完成了靈渠的開鑿。被稱為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范成大在《桂海虞衡錄》中歷數靈渠開鑿之法,由衷贊嘆道:“治水之妙,無如靈渠者!”
靈渠的奇妙主要體現在“鏵嘴”、“大小天平”和“陡門”等處?!扮f嘴”是用巨石在湘江中砌成尖端如犁鏵的石壩,使湘水南北分流,叫“湘漓分派”。北渠之水注入湘江,南渠之水注入漓江,分派的流量大致是“三分漓水七分湘”。由于前銳后鈍,形如犁鏵,故稱“鏵嘴”,是與大、小天平銜接的具有分水作用的砌石壩。
一位游客蹲在“鏵嘴“上,用手機拍攝從湘江劃向漓江的龍舟。
大天平和小天平是兩道石堤,用以調節分派的流量。大小天平呈人字形,北為“大天平”,長344米,南為“小天平”,長130米,兩天平夾角108度。寬闊的壩面全用條石層層疊疊豎直插列而成,形似魚鱗故稱之“魚鱗壩”。這種特殊結構的目的是使河中夾雜的泥沙滲入到石塊的縫隙中間,年代越久水越大,整個大壩就會填塞得越緊密。水的長期作用,使得石塊間越擠越牢固。正是因為有了如此科學的結構才能歷經兩千多年而依然堅固如初。
“陡門”或稱斗門,就是具有船閘作用的水閘門,南渠有36道徒門。船只進入徒門,將閘門關上,使水位升高,船只就能一級一級的上駛,由湘江入漓江,反之則由漓江入湘江。
當代著名作家孫皓暉在長篇歷史小說《大秦帝國》第五部下卷是這樣評價靈渠的:“這一水利工程至唐代以后才稱為靈渠,其設計之妙,施工之精,效用之大,開鑿之快,壽命之長,無不令后人瞠目?!?/p>
大小天平成人字形,北為“大天平”,寬闊的壩面形似魚鱗稱之“魚鱗壩”。
靈渠岸邊生活的人們生生不息。
從秦代到清代,靈渠一直是嶺南與中原水路交通的重要通道,兩千多年來歷代均進行修治以使它在加強南北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系,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持續發揮重要作用。湘桂鐵路以及多條公路通車后,靈渠的交通運輸作用逐漸被鐵路、公路所取代,但作為一條灌溉總渠,它仍然滋潤著興安縣成千上萬畝良田。
興安“水街”是古靈渠流經興安縣城長約一公里的街市,整個水街由秦漢建筑文化、古橋文化、古雕塑文化、靈渠歷史文化、嶺南市井風俗文化五大部分組成。
靈渠上的“娘娘橋”。
娘娘橋,建于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為興安縣監生石禁國捐建。橋上建有橋亭,廳內祀奉天后娘娘,故名“天后橋”,民間俗稱“娘娘橋”。天后實為媽祖,原為海邊漁民所供奉。靈渠古橋上供奉媽祖,應為當年靈渠溝通長江、珠江水系,進而溝通東海、南海,因此海邊漁民的習俗也隨之而來。
萬里橋。
“萬里橋”位于娘娘橋上游約100米,唐寶歷元年(公元825年)桂管觀察使李渤所建,因傳說至唐朝京城長安水路萬里而得名,是廣西境內最古老的石拱橋,迄今已近1200年。歷史上被稱為“楚越要津”。橋南岸立有明代吳玉撰寫《萬里橋記》碑和“萬里如歸”題詞碑。
兩位坐在“馬嘶橋”橋亭納涼聊天的老人。
馬嘶橋。位于萬里橋上游約100米靈渠與雙女井溪相交處,傳該處最初為小木橋,當年馬援率部南平交趾時,其坐騎至此揚蹄嘶叫,不愿過橋,馬援下馬發現該橋已朽,乃募捐修橋,傳為千古佳話,此橋因而得名。
靈渠上的“陶鑄橋”。
1964年,時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書記兼廣東省委第一書記,廣州軍區第一政委、廣東省軍區第一政委的陶鑄來到興安花橋搞“四清”運動。從縣城出發,沿靈渠南岸上行,在當地干部陪同下,他一邊聽講解,一邊欣賞美景。渠北岸的秦堤一段,古跡眾多,卻沒有橋可過,群眾的生活也很不便利?!敖?,靈渠上一定要建橋,不但要建,還要多建?!碧砧T當即就提出了方案,之后,在靈渠上共建了四座橋。興安人民為了紀念他,就把其中一座橋命名為“陶鑄橋”。
美齡橋。
1941年8月,蔣介石偕夫人宋美齡游覽了靈渠,在走過這座橋的時候,宋美齡高跟鞋的鞋跟卡在橋面上了,后來,使勁拔才拔出了鞋跟,此橋也就得名為“美齡橋”。
天下第一陡。
肅立在“天下第一陡”岸邊的秦軍雕像。
岳啟海站在“鸞塘堰”遺址的水中,介紹鸞塘堰的作用。
興安縣嚴關鎮的靈渠“鸞塘堰”全長96米,全部采用青石砌成,在靈渠“三十六陡,七十二堰”中鸞塘堰是全段保存最為原始和完整的古代堰、陡、壩三合一的設施。堰是靈渠重要的灌溉設施之一,通過堰壩抬高水位,確保了靈渠兩岸四萬多畝的農田灌溉。
“秦始皇號”游船上的船工,身穿當年“陡軍”的服飾,他說,祖先說不定就是“陡軍”。
在采訪了位于嚴關的“鸞塘堰”陡門遺址返回縣城的途中,岳啟海先生依然余興未盡,聲情并茂地給我們朗誦起何開粹先生寫的《靈渠賦》:“五嶺之表,楚越之交,興安靈渠,碧水滔滔。穿越湘桂走廊之原野,吐納湘江漓水之波濤。北與萬里長城國寶并輝,西與古都江堰名氣同高。久享世界奇觀之盛譽,堪稱華夏文明之高標。
靈渠之奇,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湘漓二水,各奔一方。漓水從貓兒山起步,南行款款;湘江自海陽山濫觴,北去湯湯。如一對珠璧遙相輝映,似兩條玉帶各自飄飏。及至秦皇掃六合,屠睢征炎荒,萬里漕運路斷,三年解困無方。史祿督軍修渠,數載劈嶺鑿岡。筑大小天平,展示工程設計之精當;修分水鏵嘴,凸顯科技能力之高強。于是湘漓牽手,楚越通航。帆來檣往,運兵輸糧。強秦一統嶺南,百粵從此歸邦。壯哉靈渠!為世界水利史添奇跡,為中華文明史增輝煌?!痹老壬鷮?024個字的《靈渠賦》背誦得滾瓜爛熟,一字不落。足見他對靈渠歷史的情感,對興安秦漢文化的摯愛。
關于作者:中國日報駐廣西記者站站長火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