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火炎  >>  正文
    火炎:沒見過火車的火車站
    火炎
    2015年07月06日

    火車站是個留存記憶的地方,因為火車讓人們從這里離去或歸來。

    龍州也曾有過火車站,但除了只有漸行漸遠的歷史,卻從來沒有見過火車。

    廣西連日來的副熱帶高壓把整個天空熏染出色彩失真的湛藍。

    龍州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南部,縣域西北與越南高平省接壤,是個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邊陲古城。在縣城利民街口,一座法式的門樓在夏季的斜陽下顯得格外醒目,大門一側懸掛的白底黑字“法國駐龍州領事館舊址”的牌子令人不禁浮想聯翩。

    “這里就是當年的龍州火車站?!笨h志辦的閉興才主任告訴我們。

    閉興才主任告訴我們,這里就是當年的龍州火車站。

    穿過門樓走進院子,時空的穿越感油然而生。修剪整齊的熱帶灌木、綠草如茵的草坪與米黃色的歐式建筑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呈現出一股歐陸風情。主樓前佇立著兩塊石碑,其中“法國駐龍州領事館舊址簡介”的碑文中記載了這里曾經是龍州火車站的歷史。

     龍州火車站舊址的法式建筑。

    法式建筑的主樓前面有棵一抱多粗的大樹,看上去古老而怪異,閉主任介紹說這是棵不多見的“樹中樹”,下半截是樟樹,上半截是榕樹,互生共存,枝繁葉茂。歷史常常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在這里,這棵樹卻與歷史驚人地相似了,暗示著火車站與領事館的某種內在的聯系,而正是這種聯系隱藏著一種不可言狀的悲劇色彩。

     兩棟法式樓房掩映在古老的綠樹之中。

    樓房里有陳列室。步入樓門,通向二樓的旋轉樓梯采用當地的蜆木制成,堅實古樸且有情趣。登上二樓,寬闊的走廊,半圓形的拱門和被拱門截取的風景,法式的壁爐和舊式的百葉門窗讓人仿佛置身于影片《The lover》的情境之中。那是根據法國著名女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法蘭西民族,總有一種浪漫而夸張的表現力。如果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場景可不可以說是流動的情節呢?

     

    雕欄的旋轉樓梯使用龍州的蜆木制成。

     寬敞的走廊和半圓形拱門,呈現出法式的浪漫特色。

     百葉門窗極具法式房屋在亞熱帶的建筑特色。

    這里原本是火車站,怎么又變成了領事館了呢?

    閉主任介紹說,1883年著名的抗法戰爭“鎮南關大捷”震驚了巴黎,法國茹費理內閣在朝野一片強烈的譴責聲中倒臺。新成立的內閣自知在北越戰場上難以戰勝中國,決定速辦和議。清政府也認為這是求和的好機會,就任命李鴻章為全權代表,派人于1885年4月在巴黎與法國簽訂停戰協定。同年6月,李鴻章與法國公使在天津簽訂《中法會定越南條約》(史稱《中法新約》)。條約規定中國承認越南為法國的附屬國;中越邊界開埠通商;法國在龍州設立領事館;中國任用法國人修筑鐵路等?!吨蟹ㄐ录s》第七款稱,法國在越南北圻一帶(河內以北與中國毗鄰的地區)修筑鐵路,并協同中國修建龍州至鎮南關鐵路。隨后雙方派員勘測線路,確定以龍州江南為起點,經鴨水灘、憑祥至鎮南關,全線總長122公里,由法商“費務林”公司承建,鐵路性質為中法合資,建成后法方代理經營。法國人1896年至1898年先后成立龍州鐵路局,建成龍州火車站、貨倉和江邊起貨碼頭以及鎮南關外貨棧。之后費務林公司與中方龍州鐵路督辦署續訂合同,規定鐵路為窄軌(兩軌距離小于四英尺八英寸半為窄軌,反之為寬軌)。此合同奏請清廷后未獲允準,清廷堅持寬軌,幾經談判,雙方互不相讓,鐵路遂告停辦。

    軌距對法國何以如此重要,以至于不達目的,竟放棄苦心經營多年的筑路謀劃?原來,軌距并非單純技術問題。當年法國在越南修筑的都是窄軌鐵路,如果龍州鐵路也采用窄軌,就可與越南鐵路連成一體。這樣,法國便可掌控中國桂邊的交通,獲得鐵路區域的一系列經濟特權乃至行政和司法特權。1895年法國強迫清政府修建龍州至鎮南關鐵路,與越南的河內、諒山鐵路相接。修建鐵路由清政府撥款,建造工程由法國費務林公司承包,蘇元春提督任鐵路督辦。合同未訂立之前,費務林公司就迫不及待先建了龍州火車站。訂立合同后,法方規定如廢除合同中國必須償還五十萬兩銀子給費務林公司。

    1898年由于軌距寬窄問題雙方協商無果,鐵路停辦。清政府出于國防考慮,認為窄軌利于法國長驅直入,危及清政府安全,因而主張用寬軌。法方費務林公司本打算利用修建龍州鐵路推銷其舊設備,如用寬軌,則原有車廂和機車都不可用,無利可圖。鐵路停辦后法國方面向蘇元春索賠,并以此為由占據了已建成的火車站,法國領事館隨即由龍州婁園角遷至已遭廢棄的火車站。

    二樓的陳列室沒有任何陳設,除了墻上的一些黑白圖片顯得空蕩蕩的,大廳迎面墻壁上有兩張歷史人物照片,右邊照片是當時的廣西提督蘇元春將軍,左邊照片是第二任法國駐龍州領事方素雅。

     

    二樓的陳列室,正面墻壁上蘇元春將軍和方素雅領事的照片。

    蘇元春(1844~1908),字子熙,廣西蒙山人。1844年出生于蒙山鎮城北街,1908年病逝于烏魯木齊。

    清代著名抗法將領蘇元春將軍。

    1885年,蘇元春隨馮子材在鎮南關大敗法軍。中法戰爭結束后,越南淪為法國殖民地。與強國為鄰,清政府有如芒刺在背,遂命蘇元春以廣西提督兼任廣西邊防督辦。蘇元春1885—1903年間任廣西提督,戍邊18年。為了便于軍事調度,他奉命將廣西提督府從柳州移至邊關龍州,修筑了龍州城,并建成兩個提督行署——龍州城西北的小連城(又名“小壘城”)和憑祥東郊的大連城,使之成為廣西邊防軍事指揮中心,然而,蘇將軍晚年因治軍漸弛遭彈劾被奪職,戍新疆,卒于戍所。

    據記載,方蘇雅(Augste Francois)1885年12月-1899年任法國駐龍州領事。1896年方蘇雅來到龍州的使命就是督促修建從龍州到越南東京灣的鐵路。

    方蘇雅(Augste Francois)1885年-1899年任法國駐龍州領事。

    1904年方素雅任滿回國,回國不久與埃蓮娜·馬爾芒女士結婚,婚后隱居鄉間,修建了一座名為“小中國”的莊園,直至1935年病逝。他沒有兒女,留給埃蓮娜·馬爾芒夫人的是裝在紫檀木箱里一批他收藏的中國物品和110幅玻璃底片以及上千張照片。這些照片在他回國后本應上交法國政府,但由于對本國政府的積怨及對中國的感情,他把這些絕版照片隱藏了下來,一放就是大半個世紀。1989年,110幅玻璃底片制作出的照片開始了在歐洲的巡回展出,引起轟動。根據部分照片、書信整理的畫冊《領事的眼光》出版了。值得一提的是,方蘇雅拍攝照片的年代,攝影術發明尚不足50年,而玻璃底片這種照相器材是1885年才問世的。他的一些照片最早記錄了清朝末年中國的社會現狀。

    方蘇雅拍攝的當地兒童的照片。

    晚上回到縣城,我們還采訪了對龍州歷史頗有研究的黃德尤先生,他在講述龍州鐵路歷史時還講了一件有趣的事情:龍州鐵路還在談判過程中,法國人已迫不及待的將鐵軌由水路運到了龍州碼頭。后來鐵路修不成了,這些棄用的鐵軌就被當地鐵匠用來做成了菜刀。事實上,聞名遐邇的“龍州菜刀”在清光緒末,便以厚薄適中、鋒利耐用,能一刀劈開6枚重疊的銅錢卻刀刃不鈍而暢銷各地。法國的鐵軌做成了中國的菜刀,可以說,中西文化在龍州竟以此方式進行了一次鐵與火的碰撞。

    中國近代的歷史曾經昭示:弱國無外交。晚清政府在修建龍州鐵路的外交博弈中之所以能夠以強硬的態度迫使法國方面最終放棄,1883年抗法戰爭的勝利所起的潛在作用是不容低估的。(文圖 火炎)

    關于作者:火炎,中國日報駐廣西記者站站長。

    【責任編輯:管理員】
    中國日報陜西記者站站長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