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綠化“文化沙漠”散記(四)
(愛讀書、讀好書是深圳的文化追求之一,深圳圖書館內,經常一坐難求。齊潔爽 攝)
"深圳?深圳在哪里?"外國人的疑問往往令深圳人尷尬。
"深圳緊挨著香港……"尷尬的深圳人不得不以"香港"為地標參照,來說明早已躋身中國一線城市之列、并且眼下排名"坐三望二"的深圳。
但是,在蘇黎世的餐館,老板指著墻上的油畫告訴深圳人,"大芬油畫"來自深圳;在華沙的街頭,波蘭人對深圳人翹起拇指,"那里有李云迪"……
尷尬的深圳興奮了,文化竟然有如此的魅力??磥?,僅僅有經濟數據,深圳還不能名揚天下,而文化可以讓深圳走向世界。
中國有尊重讀書人的傳統,深圳對文化的最早接觸,就是讀書。
1996年11月,在深圳舉行了第7屆全國書市,結果出現了百萬人購書的火爆場景,創下了購書量、訂書量等7項"全國之最"。
深圳人以書為伴,深圳人說,"我讀書、我快樂"。
節日是人們表達尊重、追求的形式。2000年11月,在有著數千年讀書傳統的中國,第一個以"讀書"為主題的節日在深圳產生。
年復一年,深圳的"讀書"熱度不減。"逛書城"成為深圳人日常的休閑項目;深圳書城比肩"錦繡中華"、"世界之窗",成為深圳人向外地親友推薦"游深圳"的景點。
深圳人以人均每年購書380多元,連續20多年保持人均購書量全國第一;據一次讀者調查,每天讀書1小時以上的深圳人占受訪者的74.85%。
(購買自己喜爰的書己成為深圳人的一種良好習慣。圖為深圳書城一角。馮明 攝)
深圳人尊重讀書、讀書也讓人尊重深圳,2013年,深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全球全民閱讀典范城市"稱號。
在深圳,許多普通市民家里,不僅有書、還有鋼琴。如今全市鋼琴擁有量超過28.5萬臺,其中27萬臺飛入了尋常百姓家、約占全市常住家庭戶數的8%。7月8日晚,幾十名年齡從20多歲至70多歲的深圳業余鋼琴演奏者,在深圳音樂廳演奏了《拉德斯基進行曲》等世界名曲;除了"鋼琴王子"李云迪、"鋼琴公主"陳薩,深圳已有139人次在國內外鋼琴比賽中獲獎、其中79人次獲得了國際鋼琴比賽大獎。
流動的市民、流動的文化,深圳尊重來自"五湖四海"的市民不同的文化口味,不搞文化同質、尊重文化多元。在深圳大劇院,你既能聽到本土的粵劇,也能聽到京劇、越劇、川劇、豫劇甚至"東北二人轉";在深圳音樂廳,你既能欣賞到本土的"廣東音樂"、"客家音樂"、"潮州音樂",也能欣賞到西方經典的交響樂、現代流行的爵士樂。
一位多年研究深圳文化現象的老朋友對我說,開放就是尊重、尊重才能開放。"尊重"和"開放",正是深圳綠化"文化沙漠"的兩大"法寶"。
這位老朋友認為,深圳既尊重"族群文化"的傳統、又提倡"移民文化"的創新,兼容互動、和而不同,才有了"昔日沙漠、如今綠洲"的變化。
2003年,深圳市委、市政府把"讀書"、"鋼琴"提升到城市發展戰略的高度,"圖書館之城"、"鋼琴之城"成為深圳"文化立市"的發展目標之一。目前,深圳已建成640多家公共圖書館、全國首創了200多臺"城市街區24小時自助圖書館";近日,深圳正在制定"鋼琴之城"的發展規劃和建設標準。
曾任深圳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現為國務院參事的王京生說,"尊重和保障公眾享受文化成果、參與文化活動、開展文化創造的文化權利"是政府的責任。
記者站在蓮花山上、舉目望去,目前世界上單店面積最大的深圳中心書城、深圳博物館、深圳音樂廳、深圳圖書館,圍繞"市民中心"拔地而起,成為頗具規模的深圳文化CBD。真是令人心曠神怡,是羨慕,更是驕傲。
(圖為深圳中心書城、圖書館外景。劉伯良 攝)
看到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黃金地段",深圳竟然虔誠的用來供奉文化,許多文化學者頗為感慨,這不僅表現了深圳對文化的尊重、更是對市民文化權利的尊重。
關于作者:楊應森,中國日報駐深圳記者站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