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周荔華  >>  正文
    周荔華:武漢電視問政自身面臨“期中考”
    周荔華
    2015年07月13日

    問政席上的官員們

    哭臉牌中有一個笑臉牌,主持人有話詢問中

    現場觀眾為滿意度打分

    直播現場

    2015年武漢電視問政“期中考”7月6日至11日舉行。6天連續6場直播,再次成為武漢市民街談巷議的熱點。

    與每年都要爆出熱點橋段比,今年“期中考”略顯平淡。與每年都有官員被問得尷尬出丑流汗相比,今年接受問政的官員們大多“心中有數”,本地媒體說,官員們的“太極拳”更有經驗了。

    武漢電視問政2011年正式誕生。這一年,武漢掀起“治庸問責”風暴,針對官員中存在的“庸懶散”現象,市委書記阮成發作為“總導演”,借用電視直播形式,發起了上電視暴露問題、官員與群眾在直播中“面對面”質詢的電視問政模式。2011年11月首場電視問政推出,由于敢講真話、敢暴露尖銳問題、敢于質詢官員,以及出席問政的官員為市委常委、各部門和區一把手,并被問得出汗、甚至丟丑,節目迅疾在全國知名。

    幾年走來,這個節目誕生了很多專屬詞語。

    2011年第一場電視問政,官員們面對主持人追問問題何時解決,多數人選擇回答:“馬上辦”----問政問出“馬上辦”,在本地媒體慶賀成績之時,市民說“既然能馬上解決,為什么要拖到問政?是不是在作秀?”

    2013年底的電視問政“期末考”首場直播中,有現場點評的專家說到官員與市民的同臺溝通,使得節目成為“城市共同治理”的平臺。第二天,武漢市委書記阮成發到電視臺演播廳看望節目組工作人員時,明確以“城市共同治理平臺”定位電視問政。有市民在網絡上跟帖說,電視問政讓普通市民可以反映問題、追問問題解決,參與了城市治理,但是“長效”與“常態”是這個平臺應該解決的大問題。

    武漢電視問政五年整整40場直播,也誕生了很多市民、網民熱議的橋段。

    2011年夏,武漢部分路段下雨時嚴重漬水,網絡上產生“到武漢看?!钡臒崽?。2012年的電視問政上,時任武漢市水務局局長的左紹斌在問政現場“收獲”一位市民代表送的雨鞋,該局長后來還被市委要求為城區漬水問題在媒體公開道歉。

    2014年底,正處于申辦全國文明城市節點上的武漢,幾乎全城老幼皆被要求背誦24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年的電視問政“期末考”上,有媒體代表現場提問武昌區委書記王立,是否能背下這24個字??さ膮^委書記尷尬中勉勉強強背下來,該片段迅速成為網絡熱傳視頻。據知,這位區委書記至今難以釋懷這樣的“丟丑”。

    電視直播定格并放大很多瞬間。就筆者而言,最難忘的電視問政場景有三類。一是曝光問題的短片播出后,市民及參與問政的各方代表全體舉哭臉牌表示很不滿意。二是在最后時刻的總結陳述中,因為超時被主持人打斷的官員,臉色相當難看。三是最后的滿意度打分環節,每個“當值”的部門和區負責人,沒有一個不是緊張萬分------如果打分墊底或者沒有及格,官員們說“給區里或所在單位丟臉、自己丟形象了”。

    武漢電視問政自2012年開始,改為上半年、下半年各舉辦一次,每次3-5場,俗稱“期中考”、“期末考”。今年的“期中考”,則成為迄今規模最大的一次,場次增至6場,共有53名領導干部走進直播間“應考”。如果從2011年第一場算起,共有一百多位局級以上干部上臺“應考”,其中市委常委就有十多人次。

     規模越來越大,似乎力度也越來越大,但筆者參與其中,卻發現,官員們越來越有備而來,大多不慌不忙、應對有方。被揭露的問題,經官員們的解釋,最后多是“歷史遺留問題”或“原因很復雜”,越來越多的解釋、訴苦占據了官員們的直播時間。

    為進一步體現“百姓參與、百姓評說、百姓監督”的節目宗旨。今年的武漢電視問政搭建“互聯網+”的平臺。除往年的微博直播外,今年新推出場外觀眾通過手機客戶端“掌上武漢”進行投票和反映問題。筆者了解到,今年每場問政后,網絡跟帖反映問題在2000條左右。電視臺對外的說法是,將分類反映到各部門和各區。一萬多條的問題線索,要想事事有回音,恐怕不是輕而易舉能夠做到的。而 如果做不到這些,又豈能讓百姓滿意?

    武漢電視問政在質疑和褒獎中一路走來,下一步該走向何方、如何才能走得更遠,成為武漢市和各界關注的話題。

    有媒體評論,今天,市委書記阮成發是以行政命令將官員們推上問政臺。當有一天,他能夠以自己的另一身份—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去質詢政府官員,那才是法制?!罢娴侥且惶?,”電視問政的一名編導暢想:“只要群眾有訴求,問政的平臺能夠‘隨時恭候’,比如日常新聞中就引入溝通完善的問政方式。電視問政辦到最后,可能就不再有問政了,因為處處皆能問政,人人可以發問?!?

     今年的電視問政“期中考”結束了。有多次參與武漢電視問政的電視臺工作人員表示,現在問政的環境與五年前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走過五年歷程的武漢電視問政已經越來越難辦。一方面官員們的應對能力越來越“嫻熟”,不太容易被“問倒”;另一方面,程式化的環節設計,在觀眾心中難免產生“審美疲勞”。因此,筆者認為,如果以十年為一個中國電視節目的發展周期,電視問政本身,恰好面臨“期中考”。如何才能交出一份令各方滿意的答卷,正考驗著包括“總導演”在內的全體主創人員。

    關于作者:周荔華,中國日報駐湖北記者站站長。

    【責任編輯:管理員】
    中國日報湖北記者站站長。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