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李映青  >>  正文
    李映青:從兩個山村的變遷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
    李映青
    2015年07月25日

    30多年的守望,海棠洼社區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森林面積從當初的3000多畝發展到如今的12230畝,森林覆蓋率達到了85%。(李映青 攝)

    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水寨鄉海棠洼社區是全國生態文化村,這個海拔二千多米的小山村森林覆蓋率達到87%,社區人均森林面積超過10畝,每戶林木價值達100多萬元,家家都有一座“綠色銀行”。每逢野生菌生長的季節,每家每戶都到自己的林地里撿菌子,這里的野生菌由于品質好,供不應求,林業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的農戶達30余戶,涌現出了年收入20萬元的松茸大戶和15萬元的松露大戶。
    當我們驅車來到這個小山村,滿眼蒼綠,空氣是那樣的清新,每個人都忍不住貪婪地享受著這“生態大氧吧”,誰能想到,這個村子過去曾荒山禿嶺,水土流失嚴重,人民生活極其困難。

    村里的老支書吟唱起順口溜,“海棠洼,海棠洼,天晴下雨拿鋤頭,苦蕎耙耙辣蘿卜,有女不嫁海棠洼”,他說這就是幾十年前海棠洼的真實寫照。(李映青 攝)

    村里的老支書吟唱起順口溜,“海棠洼,海棠洼,天晴下雨拿鋤頭,苦蕎耙耙辣蘿卜,有女不嫁海棠洼”,他說這就是幾十年前海棠洼的真實寫照。老支書說那時海棠洼是一片荒山禿嶺,群眾生活極度貧困,為了解決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問題,1979年3月,時任保山地委書記的楊善洲來到海棠洼調研,明確提出:“若要山區富,多種茶和樹”,要求海棠洼村走興林致富之路。從此,海棠洼開始大量種植華山松,幾十年如一日,一張藍圖繪到底,最終走活了植樹造林“一盤棋”。 30多年的守望,海棠洼社區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森林面積從當初的3000多畝發展到如今的12230畝,森林覆蓋率達到了85%。如今,這個過去依靠“苦蕎粑粑辣籮卜”果腹的苦地方,如今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不僅林地值錢,林地里的松茸、塊菌、松子,山上種植的花椒等都成了響當當的生態品牌。全村僅林下經濟一項,一年收入700多萬元,人均4500多元。嘗到甜頭的的海棠洼人不僅種樹成習慣,愛林、護林、造林成了當地群眾的自覺行動,老百姓有空就到山上種樹,誰家都舍不得砍樹。

    海棠洼社區的村民們永遠記得楊善洲老書記(李映青 攝)

    走在海棠洼的村路上,我不禁想起自己出生的那個小山村,三十年前,營盤村還是麗江有名的魚米之鄉,可是如今卻因為嚴重缺水,很多田地都荒蕪了,村民大多已經遷徙到外地生活。我的母親一直不能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她總念叨幾十年前,雪山上密密麻麻生長著幾個人都圍不過來的大樹,而如今,那都成了回憶。沒有樹就沒有水!雪水不再哺育這片曾經豐饒神秘的土地,這就是大自然對人類肆意砍伐森林的懲罰。
    我相信,這兩個村子就是如今中國很多村莊的縮影。它們的變遷告訴我們一個真理:優良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優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應該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保護自然。而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裝著這樣一幅美好“綠圖”:森林生態體系完善、林業生態繁榮、人與自然和諧,那是我們向往的良好生態,也是我們的鄉愁。
    如今,很多省份都在 “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云南也不例外。 我希望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行動,因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

    關于作者:李映青,中國日報駐云南記者站站長。

    【責任編輯:管理員】
    中國日報云南記者站站長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