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張榕博  >>  正文
    張榕博:MH370航班的公共記憶
    張榕博
    2015年07月31日

    7月30日這天,MH370航班疑似被找到,成為全球媒體的頭條。對于中國百姓來說,這條新聞讓每個人讀完懷有悄然相似的心情。

    一年多以前,這似乎已成了一段往事:2014年3月8日凌晨2點40分,馬來西亞航空公司一架載有239人的航班飛機與管制中心失去聯系。該飛機航班號為MH370,原定由吉隆坡飛往中國北京,機上共有227名乘客,12名機組人員,其中154名中國人。

    那時,每位中國人或許多多少少都沉浸在生活蒸蒸日上的信心與幸福感之中。一位經常乘坐馬航的同胞曾有這樣的聯想:“飛機上肯定有好多出國旅游的一家老小,有好多新婚度蜜月的戀人,有很多一輩子第一次踏上出國行程的父母......”

    “親愛的,我買好鉆戒等著給你帶上”。這句話,據說是出自失聯客機乘客的一句極為溫情的話,它也代表著許多個走向富裕幸福生活的中國年輕人的夢想。

    可就在眾多個“夢想”啟航的時刻,他們其中一個卻失去了聯絡。當MH370航班失聯的消息第一時間傳入中國百姓的生活時,它的受關注度立刻急劇上升。與以往災難發生后的反響不同,大家不再只是關注遇難者人數這樣數字層面的“國家代價”,而是共同感受到,這突如其來的震痛其實就在身邊。那些失聯者無法完成的心愿隨后在國內的互聯網上得到了廣泛的傳播與共鳴。

    對于這次回不了頭的旅程,人們也開始懂得,“再也無法相見”仍舊不是一句可以自由把握或者放手的豪言,而是眼見生離死別,卻束手無策的無奈。

    于是,在航班失聯第十六天,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在吉隆坡宣布,馬航失聯航班MH370在南印度洋墜毀,機上無一人生還。但對待370航班上的中國失聯者,所有人更像是對待中國社會里每個遠去卻沒有音訊的親人。而在人們曾經焦慮和急迫等待的時候,已經有人開始思索那些不幸的同胞們已經帶走了的東西,以及本來能夠挽回這些的全部記憶了。

    在隨后MH370失聯的半年多時間里,參加搜尋的國家數量達到26個,澳大利亞更是將最先進的海底搜索設備投入搜尋,印度洋上所發生一切,意義早已不言而喻。但對于關注同胞下落的人們來說,他們又會記得,每一次對失聯航班的發現、判斷、推測與結論,都由外國的搜尋船只、情報機構、公司以及媒體發布,仿佛命運掌握在別人手中一樣。而自己只能用別人給與的真相猜想、遺憾與悲痛,并為迄今為止未知的結果繼續積蓄著記憶與隱痛。

    于是,當7月30日MH370航班再次傳來消息時,所有人的公共記憶除了被慢慢喚醒以外,只能再次抱以“密切關注”。

    一位失事男性的女友簡單的話,其實最終道出了許多同胞的心聲:無論搜尋成功與否,“這至少也代表著某種希望存在?!?

    【責任編輯:管理員】
    國內知名互聯網企業品牌總監,全球化智庫(CCG)特邀研究員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