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楊應森  >>  正文
    楊應森·袁慧: 不教黃沙度陰山
    楊應森
    2015年07月31日

                                                            ——重返內蒙古隨筆

    “我雖然不會講蒙古語, 但我深深的愛著草原; 我雖然不住那蒙古包, 可我愛聽悠揚的馬頭琴……”每當我聽到這首旋律優美且膾炙人口的歌曲< <草原情> >時, 更讓我魂牽夢縈著這片土地。
    彈指一揮間,離別40年,我終于又踏上了當年我曾經戰斗和生活過的地方—內蒙古。

                                                        (圖為呼和浩特市中心區一角。)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說起內蒙古,我心里曾經想的就是草原、駿馬、羊群,從沒想過黃沙。
    但是到了內蒙古,我才知道,這里除了草原、駿馬、羊群,還有黃沙。
    在內蒙古,我看到過阿拉善左旗的騰格里沙漠、阿拉善右旗的巴丹吉林沙漠和鄂爾多斯高原的庫布齊沙漠。初見沙漠,大海邊長大的我感覺,“大?!焙汀按竽本谷荒敲聪嗨疲汉棋?、壯闊、神秘、美麗……
    但是,戰友們告訴我:人們喜愛大海、沒人喜愛沙漠。
    沙漠給人類帶來了干渴、煩擾、貧困。
    前些年,北京的春天都會習慣性地刮起風沙,北京人對我說:這些沙都來自內蒙古。甚至在呼和浩特,人們也常?!包S沙洗面”,把自己的城市稱為“黃沙纏綿之城”。
    當年的戰友邀請我再到內蒙古來走走看看,“不看黃色、看綠色,不看沙漠、看屏障”,而且為我及我報駐內蒙古記者站的同事一行安排了一條沿大青山脈的“綠色觀察線”。
    巍巍大青山,在呼和浩特、包頭、烏蘭察布、鄂爾多斯一線綿延200多公里,是蒙古干燥氣流與風沙進入呼和浩特、包頭的必經之路,更是阻隔風沙的天然屏障。

                                                      (圖為鄂爾多斯康巴什新區太陽廣場。)
    2000年,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開始提出建設“生態屏障”的戰略,并實施了天然林保護等6項重點工程。很難想象,10年之后,毗鄰“大漠”的呼和浩特,竟然獲得了“國家級森林城市”的稱號。
    2012年, 呼和浩特市又啟動了大青山生態綜合治理保護工程, 經過3年的改造, 使大青山前坡形成了一條東西長45公里、南北寬約3.4公里的景觀帶, 使80%以上的空地、沙地得到綠化, 成為市民休閑健身和旅游的好去處。
    一位退休老干部告訴我們,這里的綠地率達到34%、綠化覆蓋率達到34%、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了15平方米以上。

                                                      (圖為呼和浩特滿都海公園。)
    目前,全球出現了沙漠面積擴大的趨勢,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說,全球每年大約要失去相當于中國領土面積十分之一的土地。沙漠化被人們稱為“地球的癌癥”。
    在包頭的達茂旗,林業局一位朋友對我們說,遏制沙漠化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調整產業結構,以“林”代“牧”。
    2007年,達茂旗開始對農區、牧區草場實行階段性全面禁牧,目前全面禁牧的草場面積達2354萬畝,而林業總產值、農牧民林業人均純收入卻翻了一番多。
    這位朋友顯得很自豪,達茂的草原真正實現了回“黃”轉“綠”。
    在距離北京最近的大沙漠就是庫布齊沙漠了,我們遇見了一群億利資源集團的治沙人。
    他們介紹說,億利資源集團為治理庫布齊沙漠堅持了20多年、先后投入幾十億元,實施了500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生態建設和保護工程,控制荒漠化面積1.1萬平方公里,有效地遏制了內蒙古和北京的沙塵。
    這些治沙人還告訴我們,他們在沙漠建成中藥材基地,利用沙漠植物生產肥料、飼料,利用沙漠充足的太陽能發電,治沙又治貧、利國又富民。
    聯合國“里約+20”峰會把中國的庫布齊其沙漠生態文明重要成果向世界推廣;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組織提出“2030年世界耕地荒漠化零增長”目標的依據,就來自中國的庫布齊其沙漠發展模式。
    在呼和浩特的和林格爾縣,我們還聽說了一位日本人增田達志治沙近20年的故事,他在這里植草種樹、治理沙漠7000多畝。據說,增田還想去庫布齊開辟新的治沙基地。
    主題為“沙漠生態文明,共建絲綢之路”的2015第五屆庫布齊國際沙漠論壇28日剛剛落下帷幕,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賀信中,希望“攜手創建一個土地零退化的世界”。
    呼和浩特曾經是“草原絲綢之路”的起點。在我們國家實施的“一帶一路”戰略中,“絲綢之路經濟帶”沿途各國大部分地處內陸,土地荒漠化問題比較突出。所以有專家認為,“一帶一路”建設首先面臨解決生態危機的重大難題,“這條絲綢之路必須是綠色的”。
    大青山、庫布齊的“綠色”,或許能為這道難題找到答案。
    短短兩天,大青山、庫布齊的“綠色”讓我們留下了難忘的回味。

                                                        (圖為大青山健身步道。)

    鄂爾多斯的老友武斌告訴我們,大青山是陰山山脈的主要段落,古時稱為陰山。記者當即想起了詩人王昌齡那首著名的邊塞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在生態文明建設的今天對我們而言就是“萬里長征”,如果有更多的治沙“飛將”,就能“不教黃沙度陰山”。
    關于作者:楊應森,中國日報駐深圳記者站站長。袁慧,中國日報駐內蒙古記者站站長。

    【責任編輯:管理員】
    中國日報網特約撰稿人。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