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國旗、做早操、跑長跑、嚴格遵守紀律、尊敬老師、上課專心聽講、做課堂作業、選班委、打掃教室衛生、玩九連環......當這一切典型中國特色的教學模式被“直接搬到”英國的中學,究竟結果如何?
在提前做足宣傳之后,英國廣播公司BBC的這部教學紀錄片當地時間8月4日晚上播出了第一部分,收視率估計不錯,節目播出后,立刻在網上和社交媒體上引發熱烈討論。
5名經過重重挑選出來的中國老師,說著流利的英語,來到英國漢普郡一所中學,試驗用中國式的教學方法來教授英國學生,不僅全天作息安排和中國學校相同,所有課程也都由中國老師來上,BBC全程跟拍并制作成紀錄片。
在紀錄片中,5名中國老師教50名年齡在13至14歲的英國學生,而同一所中學的其他學生則跟往常一樣,由校內英國老師繼續教課。一個月后,兩組學生分別進行數學、自然科學的考試,來看看哪種教學方法更有效,結果會在紀錄片中公布。BBC說,想通過這個節目,探尋中國高質量的基礎教育能否教好英國學生。
雖然節目還沒有全部播完,目前呈現的內容已經讓公眾在熱議的同時有很多冷靜的思考。
英國觀眾絕大多數都對英國學生在節目中表現出來的無禮貌、無紀律表示批評,很多人認為這樣的散漫和傲慢應該今后嚴格管教,學生應該尊重老師。比如,上課時候有些學生在聊天、一些學生在吃東西,還有女生在化妝,一位80歲的英國老爺爺約翰(John Lester)說,他當年做學生的時候,學校都是有紀律性的,英國的教育也是全球最好的之一,如今英國一些學校變成現在這種情況,值得反思。
另外,英國校長在片中對中式教學的公開否定,說中式教學就是說教、無趣無聊、只會重復、沒有創造性,以及中間他徑直進入中國老師的課堂等等,也讓很多英國觀眾不解和失望。
不管教學結果如何,僅僅通過一個月的“單一復制”式教學,就要進行中英教學成果的對比和得出結論,這樣的出發點和考量是否客觀和合適?有英國觀眾提出,同樣或類似教學方法在不同國家的優劣需要長期觀察,不是一個節目就簡單下結論的,節目中用“到底哪種教學方法更好”來強調這種對比和競爭,并不合適。
還有觀眾認為,這個試驗中,如果中式教學的方法是從這些英國孩子小學時候就開始教,從小開始規范,就不會出現到中學時紀律性已經難以控制的局面,循序漸進,可能教學成果也會不一樣。
此外,有學生在體育課上遭遇挫折后傷心難過,不少英國觀眾說,這都是正常的,如果連一點小小的挫折都不能承受,成人后又如何面對和適應社會。
盡管中國的教育方法一直被批評為缺乏對學生創造性的培養,僵化呆板,過于嚴肅,導致學生沒有個性、只會抄筆記和重復記憶等等,紀錄片中一些學生也表達了他們的態度,但也有不少英國觀眾說,中國老師很努力很專注,他們的有些方法比如玩九連環游戲等也是生動有趣和可取的,做早操也讓英國學生很喜歡,有助于鍛煉身體和集中注意力。
事實上,縱觀中英兩國很多年來教學上的各自得失,最重要的一點是,提高教學質量的真諦在于相互借鑒,優勢互補,而不是“直接照搬”或“生拉硬套”。
相比之下,自去年開始的中英兩國數學老師交流項目,著眼點從一開始就是借鑒和學習,而不是簡單的從頭到尾全套沿用,也不是全盤否定。
這個交流項目的提出,源于英國政府在2012年一系列國際競賽中發現,英國學生成績平平,中國學生卻總是名列前茅。英國政府認為,正是中國數學教師的教學方法使中國學生的成績如此卓越,于是希望通過邀請更多的中國教師到英國執教,幫助英國學生提高數學能力。
不管是上海的數學老師分批到英國的教學點示范授課,傳授具體的教學經驗,還是英國的老師到上海實地觀摩和學習,雙方都是互相學習交流,在給學生上課的同時,老師們努力面對各自巨大的教學差異,并不完全照搬,也不全盤否定,而是取長補短,最后彼此都有收獲和提高。
世界各國的教育評估與交流,本來就不應該是簡單的孰優孰劣,誰應該學習誰,而是都要考慮到不同國家國情差異、文化差異以及價值觀、教育模式、教育體系的不同,每種教育模式都有它的根源和土壤,也都有它的長處和不足。
對中英兩國來說,不僅僅為任何一種教育方法和體系單獨辯護,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互相交流,互相借鑒,取長補短,才能真正有所提高。
(中國日報駐英國記者 張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