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3日上午10時許,"八一三"淞滬抗戰紀念廣場莊嚴肅穆,上海市領導和社會各界代表向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犧牲的革命先烈默哀,高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隨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等領導和率軍保衛四行倉庫的謝晉元將軍之子謝繼民、"八百壯士"之一胡夢生的遺孀尚鳳英以及青少年代表,共同為上海四行倉庫紀念館揭牌,隨后與抗戰老兵、抗戰將士遺屬代表等各界人士并肩而立,全場肅立,韓正書記還和新四軍老戰士代表杜成有、國民黨軍隊抗戰老兵代表曾憲高一起走上前,共同點燃象征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長明火,拉開了上海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八一三"淞滬會戰爆發78周年主題系列活動的序幕。
二戰的世界文化遺產--上海四行倉庫
目前與二戰相關的世界文化遺產中,有兩處尤為特別,分別是波蘭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和日本廣島的"原爆圓頂",可以說它們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直接催生的世界文化遺產。在197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奧斯維辛集中營納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時,將"要和平,不要戰爭。"的評語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并警示世界。從1940年4月奧斯維辛集中營建立到1945年1月被解放,短短不到五年時間里,這座"魔窟"共殺害了約110萬猶太人,是座名副其實的"殺人工廠"。1947年7月,波蘭政府把奧斯維辛集中營改為殉難者紀念館,為了見證這段歷史,每年都有數十萬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士前往奧斯維辛集中營遺址參觀,憑吊那些被迫害致死的無辜者。70年前,人類歷史上第一顆用于實戰的原子彈在日本廣島爆炸,爆炸中心的兩公里范圍之內被夷為平地,只有一個殘破的圓頂建筑殘存,就是這個"原爆圓頂"。"原爆圓頂"所在的大樓原為廣島產業獎勵館,位于廣島市市中心的元安川畔,是一座由捷克建筑師勒澤爾設計的鋼筋混凝土建筑,在1996年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上海四行倉庫,是位于上海閘北區蘇州河西岸的一座混凝土建筑,在今西藏北路橋 的西北沿,早期是四大民族銀行金城、中南、大陸、鹽業共同出資建設的倉庫,所以稱為"四行"。建于1931年,占地0.3公頃,建筑面積2萬平方米,屋寬64米,深54米,高25米,是當時該地區最高的建筑。在市委、市府的關心下,閘北區人民政府和百聯集團經過近一年的緊張精心籌備, 在"八一三"淞滬會戰爆發78周年前夕落成并開館。四行倉庫紀念館包括遺書明志、血鏖淞滬、堅守四行、孤軍抗爭、不朽豐碑和期望和平六個展廳,還原了"八百壯士"可歌可泣的抗戰場景??梢哉f四行倉庫不僅是一個抗戰遺址,更是中華民族抗戰精神的集中體現。
201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抗戰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特別提到了四行倉庫"八百壯士"等眾多英雄群體,稱贊是中國人民不畏強暴、以身殉國的杰出代表。曾于2014年致信上海市委呼吁保護四行倉庫并建立抗戰紀念館的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院長蘇智良教授表認為,作為四行倉庫守軍的"四行孤軍"赫赫有名,是當時世界上少有的"直播戰場",從殲敵數量來算,四行孤軍大概消滅了兩百左右的日本侵略者。這個數字并不算大,畫面卻鼓舞了中國人民抗戰的決心。蘇州河的南面是公共租界,當時的英國、美國等西方媒體在南岸拍攝下的寶貴的視頻畫面,及時迅速地把報道發向全世界,讓世界都知道日本在進攻上海,而有一支中國軍隊仍在閘北抵抗,讓全世界人都把目光投向了東方??梢哉f上海的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和北京盧溝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一樣,未來將成為二戰的世界珍貴文化遺產。
"八一三"淞滬抗戰的偉大歷史意義
在中國近代史上,上海是一座英雄的城市。78年前,中國軍民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進行了氣壯山河、英勇悲壯的淞滬抗戰,成為中國全民族抗戰的壯烈一幕,在世界的東方打響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場大規模戰役。"八一三"淞滬抗戰也為中華民族獨立和解放、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偉大事業,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引領和推動下,愛國將士浴血奮戰、視死如歸,各界民眾萬眾一心、同仇敵愾,涌現出血戰寶山城的姚子青營、搏擊長空的閻海文烈士、孤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及謝晉元將軍等無數英雄,中國軍民以血肉之軀筑起一座民族自衛的長城。這場持續三個多月的艱苦鏖戰,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對華速戰速決的圖謀,沉重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極大地鼓舞了全民族抗戰的必勝信念,極大地振奮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
在中國共產黨和全國各個愛國黨派的積極推動下,在強大的民眾抗日救亡運動的支持和配合下,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組織和指揮的淞滬會戰,是全面抗戰初期最重要的戰役和最重大的事件。"八一三"淞滬抗戰成為全國戰局轉換的樞紐,從此,全國真正轉入全面抗戰的軌道。國民黨著名將領陳誠、曾任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揮兼第15集團軍總司令,在總結淞滬抗戰的歷史意義時,他認為淞滬抗戰最大意義是讓日軍"由北而南的侵撓,變成由東而西的仰攻"??谷彰褡褰y一戰線在"八一三"抗戰期間正式形成,淞滬抗戰繼華北戰場之后在華東開辟了抗日第二戰場,并且在戰局發展過程中一度成為全國對日作戰的主戰場。
需要指出的"八一三"淞滬抗戰與"一二八"淞滬抗戰雖同是發生在上海,雖然相隔僅6年,但其戰爭戰略意義及歷史地位是不一樣的。在中華民族面臨危亡的危急關頭,中國政府決定將原定在華北與日軍的決戰轉移到上海,迫使日本由北向南侵略中國的戰略意圖改變為由東向西,為國民政府由南京撤退到武漢、再撤退到重慶贏得了寶貴的時間,為實現持久抗戰提供了條件。同時,"八一三"淞滬抗戰為上海和華東沿海沿江地區工業的內遷,物資、設備和企業單位的轉移,文化、教育、科技事業和人員向后撤退,贏得了時間和條件,有助于掩護長江下游地區的抗日愛國力量向中南和西南腹地轉移,這都對全國持久抗戰的堅持起了重要作用。曾指揮1932年"一二八"淞滬會戰時的第五軍軍長、國民黨著名將領張治中在總結中國抗戰三階段時,對"八一三"淞滬抗戰的歷史也寄予高度評價,他認為:"九一八"是敵打我,我不還手;"一二八"是敵打我,我還手;"八一三"是敵準備打我,我先還手。更為重要的是"八一三"淞滬抗戰強有力地促進了國共兩黨的合作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和發展,推動了全國抗日運動高潮的到來,極大地振奮了偉大的民族精神,鼓舞了全國人民打敗侵略者、奪取抗戰勝利的斗志,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在國際上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新形勢下,要大力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
歷史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最厚重的共同記憶,它記錄著曾經的奮斗與苦難,昭示著未來的光明與輝煌。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所說,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對淞滬會戰的最好紀念,就是要大力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堅定信念、團結一心、自強不息,努力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加快建設"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不斷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成就,告慰我們的前輩和英烈。
抗戰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體現,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其內涵十分豐富,筆者認為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愛國情懷是人民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深厚情感,是甘心為祖國奮斗獻身的價值取向。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際,中國人民的愛國情懷被充分激發出來,舉國上下用血肉筑起一座抵御日本侵略者的鋼鐵長城;二是"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主義氣概。英雄主義氣概是為了祖國利益不惜流血犧牲的崇高精神??箲饡r期,中國軍民面對敵人的炮火勇往直前,面對死亡威脅義無反顧,表現出了中華兒女的英雄主義的氣概;三是"視死如歸、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民族氣節是為了維護國家和民族尊嚴而永不屈服的精神品質和高尚追求??箲饡r期,面對日寇的瘋狂侵略,無數中華兒女奮起抗爭、前赴后繼,表現出了視死如歸、堅貞不屈的高尚氣節;四是"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必勝信念是最終戰勝日本侵略者的堅定信心和頑強信念。中國人民在持久抗戰中頑強抗擊敵人,最終打敗窮兇極惡的日本侵略者,離不開百折不撓的必勝信念核堅忍不拔的無畏精神。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所孕育的偉大抗戰精神,在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了巨大精神動力作用。偉大抗戰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在抗日戰爭時期的集中體現,是中國抗日軍民留給我們后人的寶貴精神財富。新的歷史時期,偉大抗戰精神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必將發揮巨大的精神動力作用:一是有助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黨的執政能力關系黨的生死存亡、關系事業的興衰成敗、關系民族的前途命運。弘揚偉大抗戰精神,有助于黨的領導干部加強黨性修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有助于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增強黨拒腐防變能力,保證政黨的合法性;二是有助于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偉大抗戰精神最集中體現了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懷、堅定信念、不屈意志、高尚氣節、獻身品質等,也是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鮮活教材;三是有助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兩個"中國夢"。偉大抗戰精神雖然形成于革命戰爭年代,但具有超越時空的恒久價值,不僅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抗戰勝利的重要法寶,而且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持久強大動力。在新形勢下,我們要大力弘揚偉大抗戰精神,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本文系中國日報網天下專欄獨家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