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危險品倉庫爆炸現場附近的一處新車停車場,一片狼藉。(單海漢 攝)
一個人來到世上,最大的夢想是什么呢?功成名就、榮華富貴,那是極少數人才能夠實現的目標,普通人家、尋常百姓,大概只希望在一個太平世界終老一生就可以了。但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就是這么低級的要求,有時也未必能夠實現,此次天津濱海新區特大爆炸事故中的那些死難者和消防戰士就是這樣,他們都是尋常百姓,對生活原本沒有太高的奢望,只希望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地活著就好,發生事故的那一天,他們也不是外出旅游或者探險,但是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安分守己的他們意想不到地攤上事了,攤上大事了。
《西游記》中有這么一句話:“掃地恐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敝袊怨乓詠砭桶焉吹酶哂谝磺?,對萬物生靈尚且如此珍愛,更何況人的生命?一個人一旦來到這個世上,活得要有尊嚴,死得也要體面,這是最基本的訴求。
此次天津濱海新區特大爆炸事故,據官方消息,截止8月17日上午,已發現遇難者人數114人,確認身份54人,未確認身份60人,失聯人員70人,住院698人。這冰冷而又血腥的數字背后,牽動著多少家庭的不幸與災難,而其血肉橫飛的慘烈場面,又是多么的讓人不堪回首、扼腕嘆息!
聯想到一年多來全國各地人員傷亡、財物被毀的災難事故頻頻發生,一出出悲劇輪番上演,讓人無法承受。這些事故比起前些年發生的汶川地震、蘆山地震、玉樹地震,傷亡和損失程度似乎要小一些,但地震和泥石流屬于“天災”,有時很難避免。而今年發生的這些事故,不論火災、交通,還是沉船、爆炸,無不歸到“人禍”的范疇,多數是可以有效防范和避免的。
一個國家的國民,幸福程度的大小和高低是沒有具體衡量標準的,但有沒有安全保障,受不受恐怖襲擊,或者戰爭威協,這些卻是看得見、摸得著、實實在在、真真切切能夠感受到的。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中國的GDP已經位居全球第二,13億多人民享受到了改革開放帶來的紅利,解決了溫飽問題,正向小康生活邁進。但是,一個能造出航母和載人飛船的國家,卻在假冒偽劣食品和“豆腐渣”工程面前束手無策,這個國家的人民能吃上紅燒肉卻過得提心掉膽,沒有安全保障,這樣的生活有什么幸??裳??
事實上,為了保障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我們國家也是立了法的,也是投入巨大的,各級政府,自上而下,不知有多少機構負責安全工作,也不知有多少人吃著安全這碗飯,什么交通安全、食品安全、藥品安全、煤礦安全、?;闷钒踩?,等等,不計其數。這些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對安全工作不可謂不重視,電話會議經常在開,安全大檢查經常在搞,每一次重特大事故發生之后,各地隨即有效應對、積極防范,進行相關行業的安全排查,但我們發現,這些摸底排查有不少帶有應付、作秀的成份,并未產生多大實際效果。
此次天津濱海新區特大爆炸事故給我們帶來無盡的反思。據了解,距爆炸中心3公里范圍內居住著大量居民,距爆炸中心最近居民小區僅600米。而發生爆炸的這家天津東疆保稅港區瑞海國際物流有限公司所屬危險品倉庫,其倉儲業務中主要的商品分類,基本上都屬于危險及有毒氣體。那么,這樣一家危險企業當時是如何通過規劃和審批的?又是怎樣經過“安評”和“環評”的?是誰把這顆頗具威力的“定時炸彈”埋在居民區的附近?
官網顯示,2014年8月公安部門對該企業進行了多方面檢查。這檢查又是怎樣進行的?公安消防、安監部門對該企業進行了怎樣的監督?
“安全責任重于泰山”、“敬畏生命、敬畏責任、敬畏制度”,每一個領導干部都把安全工作講得頭頭是道,但是在項目規劃和建設中,又有誰首先考慮安全問題?在實際工作中,又有哪位領導把安全看得比GDP和個人政績更重要?在主政一方時,又有誰首先考慮人民的安全系數、幸福指數?我們每一個人在裝修自己的房子時,尚且考慮材料是否環保,甲醛是否超標,把生命看得至高無上,而為什么在涉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大事上,卻沒有任何人深謀遠慮、勇于負責、敢于擔當。
說一千,道一萬,安全問題如何解決?安全工作如何落實?關鍵還是解決好人的問題。事實上,再好的制度,再好的設施,再好的措施,如果沒有人去用心執行、用心操作、用心落實,一切都是白搭。如果一個官員,特別是負責安全工作的官員,每天只是抱著“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慵懶思想,不是不作為就是亂作為,那么安全就像女人頭上的一支花朵,看起來很美,卻一觸即落。
一次次帶血的事故給我們敲響警鐘,一個個慘痛的教訓讓我們深思,如何降低事故的發生?如何讓悲劇不再重演?只有一條,加大問責力度。要建立項目負責制和責任追究責,任何項目,誰審批誰負責。要建立安全生產的長效機制,必須從人抓起,要把板子實實在在打在主管領導和具體責任人的身上。
其次要加強全社會的安全教育,大力培養國民的安全意識。在這方面我們要向日本和歐美國家學習,讓小孩從小就樹立安全防范意識,學習各種安全知識和求生技能。同時要敬畏生命,不但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愛惜別人的生命。只有把生命保護好,把環境治理好,我們才有資格建設和諧社會,才有望實現偉大的“中國夢”。
關于作者:孫瑞生,中國日報駐山西記者站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