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楊應森  >>  正文
    楊應森: 鐵打的“牛田洋”
    楊應森
    2015年08月20日

                                                          ——來自廣州軍區牛田洋農副業基地的報告

    榕江、韓江、練江,“三江”在汕頭入海。
    榕江入??谖鱾?,潮漲一片汪洋、潮落一片灘涂。
    有人說,從對岸的山頂望去,這片灘涂好像靜臥在水田的一頭老牛。也有人說,或許是當地千百年與大海、船網為伴的漁民們,向往牛耕、田陌的農家樂,將這片時隱時現的灘涂稱之為“牛田洋”。

    “牛田洋”毛澤東同志“五七指示”誕生的地方。
    (“牛田洋”毛澤東同志“五七指示”誕生的地方。)
    守英雄:一刻也不能忘記

    1962年,1.1萬多名解放軍官兵開進了“牛田洋”。

    圖為當年解放軍官兵在“牛田洋”取泥筑壩圍海墾田的場面。
    (圖為當年解放軍官兵在“牛田洋”取泥筑壩圍海墾田的場面。)
    人拉犁耙、風餐露宿,解放軍官兵在“牛田洋”圍海墾田2.7萬余畝;創造了當年圍墾、當年種植、當年產糧的“牛田洋”奇跡:水稻畝產達到1190斤。
    王震同志稱贊說:“牛田洋”就是當年的“南泥灣”。
    1966年5月7日,毛澤東同志看到“牛田洋”軍墾基地的事跡和經驗,欣然批示:“人民解放軍應該是個大學?!?br> “牛田洋”當時或許沒有家喻戶曉、但毛澤東同志的“五七指示”幾乎人盡皆知。

    圖為當年廣大指戰員慶祝、學習毛主席“五七”指示發表場面。
    (圖為當年廣大指戰員慶祝、學習毛主席“五七”指示發表場面。)
    1969年7月28日、農歷六月十五,正值天文大潮。
    太平洋第3號超強臺風在汕頭沿海登陸,臺風、暴雨,榕江洪峰、南海大潮,洶涌撲向了“牛田洋”,最大風力高達18級。
    “牛田洋”15公里的海堤被沖開缺口62處。
    是“退”、是“守”?擔負著軍農生產的全體指戰員和2183名在“牛田洋”勞動鍛煉的大學生群情激昂:“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他們發揚“牛田洋”精神, 作出了決擇:守!

    圖為當年大學生在“牛田洋”勞動學習鍛煉的情景?!Y料
    (圖為當年大學生在“牛田洋”勞動學習鍛煉的情景?!Y料)
    年輕的指戰員和大學生們一起手挽手筑起人墻,用血肉之軀,保護著身后的“牛田洋”和汕頭幾百萬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470名解放軍官兵和83名大學生,永遠長眠在“牛田洋”。
    英雄一刻也不能忘記。
    每年的清明、每年的7月28日,人們都會來到“牛田洋”身后的蓮塘小山,在“七·二八”烈士紀念碑前,用鮮花和烈酒祭奠、緬懷英烈。
    廣州軍區牛田洋農副業基地政委何燦華說,烈士雖長眠,但精神永存,我們必須繼承和發揚當年的“牛田洋”精神。
    基地主任陳明星接過政委的話:“牛田洋”精神凝聚一個字,守!
    守土地:一寸也不能閑置
    自古用兵,“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廣州軍區牛田洋農副業基地歸屬軍隊的后勤序列,但基地主任陳明星認為,按照“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實戰要求,后勤為先。
    后勤為先,“先”就要“糧草”供得上、供得好。
    “糧草”供得上、供得好的關鍵,就在土地。
    1.1萬多名解放軍官兵,在“牛田洋”圍墾了2.7萬余畝土地;553名英烈,護衛了“牛田洋”2.7萬余畝土地。整整53年,“牛田洋”的指戰員換了一批又一批,但一個“守”字卻始終不變、為“戰”服務的宗旨始終不變。
    基地政委何燦華說,“牛田洋”人前赴后繼,就是牢記著“守土有責!”
    在保證部隊吃“飽”的年代,“牛田洋”2.7萬余畝土地稻花飄香。至1993年的31年間,“牛田洋”累計產糧4.5億斤;在那個“備戰備荒”的年代,“牛田洋”為國家的經濟建設發揮了生力軍的重要作用。
    在保證部隊吃“好”的今天,“牛田洋”轉“種植”為“養殖”。22年間,魚、蝦總產量達2億多斤,為駐地部隊官兵提供優質水產品和肉、禽、蛋、菜。

    今日“牛田洋”,1000多個魚塘水波蕩漾?!獜埩胰A  攝
    (今日“牛田洋”,1000多個魚塘水波蕩漾。張烈華 攝)
    在“牛田洋”2.7萬余畝土地上,1000多個魚塘水波蕩漾,養殖著青蟹、對蝦、臺灣草蝦、鱸魚、青斑魚、金槍魚、牡蠣等40多種水產品。
    “牛田洋”與地方水產研究所合作,已完成1.7萬畝魚塘的標準化改造,并建起了養殖車間,利用處理后的污水進行室內工廠化水產養殖。
    目前,“牛田洋”已是粵東地區規模最大的水產生態養殖示范基地。
    基地主任陳明星說,“牛田洋”不僅要守好土地、更要用好土地,把更多、更好的農副產品擺上軍營的餐桌、送到戰士們的舌尖。
    守傳統:一點也不能丟掉
    面對嚴重的自然災害,正是堅守“不與民爭食”的光榮傳統,解放軍官兵來到了“牛田洋”,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隨著解放軍的精簡整編,上世紀末,“牛田洋”開始實行軍民合作,2.6萬畝魚塘由軍隊管理、群眾養殖。
    在合作中,“牛田洋”在堅守土地、保障軍供的前提下,盡量保證群眾利益,在科技指導、大堤維護等方面,為群眾的生產提供方便。

    圖為養殖戶正在漁塘撒網捕漁的場面?!獜埩胰A攝
    (圖為養殖戶正在漁塘撒網捕漁的場面。張烈華 攝)
    當年堅守“不與民爭食”,今天堅守“不與民爭利”。
    上世紀末至今,軍民合作生產不僅讓駐地3000多名富余勞動力找到出路,“牛田洋”的土地產出、基地效益也翻了一番、群眾獲利超過億元。
    為了人民的利益、國家的利益,“牛田洋”犧牲再大、也在所不惜,哪怕是他們視為“命根子”的土地。
    1969年超強臺風過后重建的攔海大堤雖說每年“小修小補”,但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
    1998年,“牛田洋”痛下決心、在得到上級部門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籌資加固大堤。
    2006年初,按50年一遇標準加固的“牛田洋”大堤除險工程竣工。
    2013年9月22日,又逢天文大潮。超強臺風“天兔”襲擊汕頭,又是臺風、暴雨,榕江洪峰、南海大潮。
    但是,大堤安然無恙、“牛田洋”安然無恙、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然無恙。

    重建后的“牛田洋”大堤水閘樓成為新一景?!Y料
    (重建后的“牛田洋”大堤水閘樓成為新一景?!Y料)
    守規矩:一絲也不能含糊
    “牛田洋”與汕頭市區,不過一路之隔。
    隨著城市的發展,土地資源的價值不斷提升。特別是前些年房地產市場的火爆,軍內也一度刮起了房地產開發之風。
    毗鄰市區的“牛田洋”,在房地產商眼中成了“黃金寶地”;而土地價格的節節攀高,誘惑得軍內也有了“賣地蓋樓”的聲音。
    曾經有房地產商搶著將2000多萬元的土地預付金匯入了“牛田洋”。
    但是,上級有命令、軍隊有規矩。
    曾經擔任牛田洋農副業基地主任的田國營說,官兵們用汗水、英烈們用身軀換來的“牛田洋”土地“一寸也不能喪失”、戰備的土地“一寸也不能挪作他用”。
    這就是“牛田洋”的規矩、解放軍的規矩。
    2000多萬元的土地預付金被“牛田洋”悉數退回,房地產開發“一概免談”。
    基地政委何燦華說,“守規矩,一絲也不能含糊”。
    “牛田洋”不僅拒絕了“掙大錢”、“掙快錢”的房地產開發,就連自己的營房,也不舍得耗費官兵們用汗水、英烈們用身軀換來的土地。
    將近30年,“牛田洋”建起了室內水產養殖車間、攔海大堤水閘,卻沒有新建過一幢辦公樓、宿舍樓、招待所,營區里還是上世紀70年代建成、稍稍翻新的老舊營房。
    基地主任陳明星說,按“牛田洋”的效益,一兩年就能新建像模像樣的大樓、賓館,但是,“牛田洋”必須守規矩。
    53年,“牛田洋”經歷了風風雨雨、驚濤駭浪。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

    圖為基地大門前“孺子?!彼芟??!Y料?
    (圖為基地大門前“孺子?!彼芟??!Y料)
    陳明星、何燦華已經是“牛田洋”的第17任軍政主要負責人了,但“牛田洋”始終都是一個守忠魂、守土地、守傳統、守規矩的“鐵打營盤”。
    敬禮,鐵打的“牛田洋”!
    關于作者:楊應森,中國日報社駐深圳記者站站長

    【責任編輯:管理員】
    中國日報網特約撰稿人。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