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太極拳四大金剛之一的陳正雷大師太極拳祖祠前表演太極拳。史寶銀 攝
“一個不足3000人的平原小村,吸引了全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習練者聚焦,總投資金額近60億元的太極拳文化項目‘扎堆’落地,5000多名各色皮膚的太極拳健兒競相聚此朝圣……”近日,我和中國日報外籍記者JamesHealy一行于第八屆中國焦作國際太極拳交流大賽期間一起深入太極拳圣地--溫縣陳家溝采訪時聽到當地官員的介紹時,著實是吃了一驚。
隨著采訪的深入,溫縣太極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情景紛紛呈現出來,讓我不禁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近年來,隨著國人傳統文化保護意識的提高,傳統文化產業的發展也成了多地經濟發展的一個抓手,眾多的地方紛紛挖掘自身的傳統文化,努力打造傳統文化產業。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有的傳統文化產業做得很好,有的就十分差強人意,處于半死半活狀態,形如“雞肋”。
陳氏太極拳傳人陳炳在自家的武館內授拳。史寶銀 攝
那么,傳統文化產業應該如何做,才能做好呢?采訪中,我在充分了解和分析了太極文化產業發展的情況后,歸納出了如下心得。
首先,傳統文化產業的發展應充分挖掘、打造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的生命力。健康永遠是人們關注、關心的話題,擁有健康拳、智慧拳、美拳等美譽的太極拳就成了人們熱愛的運動項目。習練的人多了,太極拳在當今社會的影響力也就越來越大。衍生出的太極文化產業也就擁有了強大的生命力,但這種生命力依然需要加以引導,需要高水平的策劃,方才能使其適應當今的社會的發展,真正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抓手。
當地政府敏銳的感覺了這一點,溫縣副縣長張金太告訴記者,多年來,溫縣緊緊圍繞打造太極圣地這一目標,大力發展太極文化產業,先后建造了太極拳祖祠、太極拳博物館、楊露禪偷拳處、王廷大街、長興大街等30余處;創辦并連續舉辦了5屆國際太極拳交流大賽;規劃設計了太極拳文化旅游區、太極文化園等;斥資2億元重點開工建設了四條與陳家溝相連的公路;陳家溝景區也升級為國家4A景區,陳家溝村被授予中國傳統文化村落……
其次,傳統文化產業的發展要造就一批傳統文化方面的傳承人。采訪中,我深深的感到,太極拳、太極文化產業發展所取得輝煌成就,得益于擁有了像陳正雷、陳小旺、朱金才這樣的一批優秀傳承人。正因為這些優秀傳承人不懈的努力,方才導致太極文化產業呈現出蓬勃的發展勢頭。
溫縣更是為了加大太極拳人才隊伍的培訓和管理,采取了探索形成《太極拳教育培訓產業扶持意見》《太極拳特殊人才選拔使用管理意見》等措施,通過政策扶持、資金獎勵、政府津貼等辦法,助推太極拳人才培育、人才儲備。
陳家溝太極拳學校。史寶銀 攝
第三,傳統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傳承人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
“以前,我們習拳的時候,有些老師經常在教到某一個方面時,卡住了,然后告訴你,這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實際上是什么,實際上是文化水平不夠,講不出來,要是文化水平夠,不就能講出來了嗎?”與記者交流時,陳正雷感慨的說道。他說,他早就發現傳承人文化程度的高低在太極拳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他在對弟子的培養中,多次告誡弟子要努力學習文化知識。
陳正雷的這種認識,記者也在采訪中得到了充分的驗證。采訪中,像陳小旺、陳斌等太極拳傳人在面對我社外籍記者的采訪時,直接就使用英語回答問題,根本不需要翻譯。
陳家溝村中太極產品商鋪。史寶銀 攝
第四,傳統文化產業的發展要善于借助外力,融合發展。太極拳傳承人陳炳說,他們這些傳承人大部分擅長教拳,對于策劃組織活動、宣傳推廣等方面就顯得十分的弱。因而,太極文化的發展,就十分需要借助外力,需要與相關行業的專業團隊加強合作,融合發展,方能做得更好。
溫縣副縣長張金太說起這一話題也是十分感慨,太極文化產業的發展,緊靠當地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因此,他們聘請了高素質的專業團隊,圍繞旅游、休閑、養生、娛樂定位,規劃了控制面積達20平方公里的陳家溝太極拳文化旅游產業園區,編制了三規合一的《陳家溝太極拳文化旅游區總規、控規及核心區城市設計》,并將其納入縣城整體規劃,與新、老城區及產業集聚區相互呼應,資源共享,形成“四區”聯動協調發展之勢。
與此同時,他們突出太極拳資源優勢,利用各類陳家溝旅游推介活動及珠三角等四個駐外招商辦事處積極運作,有效推進招商引資、招商引智,僅今年前八個月,該縣在原有總投資23億元的太極國際旅游養生基地項目、總投資20億元的太極文化生態園項目等基礎上,又成功引入了總投資30億元的的中廣太極影視小鎮、總投資20億元的司馬懿益智文化園、總投資6億元的世界陳小旺太極拳總會等一批重點項目。
關于作者:史寶銀 中國日報河南記者站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