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川古村落位于永定下洋鎮中川村,自鐵緣公開基至今已有近500年歷史,全村人口不足三千,海外華僑卻兩萬有余,這是一個被譽為“文武世家”的僑鄉古村落。
在這個小村里,涌現出“一門五進士”、“三代四司馬”、“父子進士”等文化奇觀,近現代涌現出錫礦大王胡子春、愛國僑領胡文虎、新加坡財政部長胡賜道、藝術大師胡一川、外交家胡成放、世界報業巨人胡仙等杰出人物,被史家稱為不可思議的“中川文化現象”。
曾任臺灣漳化縣學官的胡旃鄉就敢按“富”字在老家中川村來建樓,成為永定土樓唯一的“字形樓”。
這就是我的故鄉。我小學一到三年級在中川小學上學,至今還印象深刻的有兩件事:一是1976年毛主席去世,我和老師同學淚流滿面,二是到祖廟后山去看偶爾從臺灣飄過來的的氣球和散落滿地的傳單。
臺灣傳單內容是宣傳臺灣民眾美好的生活,配有吃的好住的好的彩色照片。對于當時的我們震動不小,但也心存疑慮“這是真的嗎?”。
這是40年前的兩岸“氣球直航”,“三通”之前的“氣球直通”。
1981年9月30日,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葉劍英,在新華社發表談話時,闡述了黨和政府對兩岸和平統一與兩岸往來的一系列重要的政策主張。這也是祖國大陸第一次明確“三通”的內容,即由1979年的“通航通郵”與“經濟交流”概括為“通郵、通商、通航”。
兩岸關系逐步打破堅冰,2008年12月15日海峽兩岸終于實現了“三通” 。
縱觀兩岸發展歷程,用“漫長”、“艱辛”來形容很恰當。
張志軍:沒有“九二共識”則兩岸相關商談機制可能要坍塌。 中國日報記者 胡美東攝
從1949年兩岸隔絕到2008年大陸全面實現“三通”,用了60年;
從1981年提出“三通”到2008年全面實現“三通”,用了27年;
從1992年達成的“九二共識”到1993年的“汪辜會談”到2008兩會恢復開啟制度性協商,又用了15、16年。
從2008年第一次兩會會談到2015年8月25日,舉行了11次會談,簽署了23項協議用了7年。
時間上看,兩岸兩會制度性會談使兩岸交流交往明顯加速。但是,從科技高度發達的當今世界考量,相對而言,筆者認為兩岸交流交往速度并沒有加快多少,好多個案還是協商了很久很久。
海協會常務副會長鄭立中在記者會上介紹協議談判的艱辛與漫長。 中國日報記者 胡美東攝
海協會常務副會長鄭立中在25日舉行的記者會上說,光《海峽兩岸避免雙重課稅及加強稅務合作協議》就商談了6年多,艱辛、曲折。
8月25日,在福州舉行的兩岸兩會領導人第11次會談取得新成果,雙方下午舉行簽字儀式,簽署《海峽兩岸避免雙重課稅及加強稅務合作協議》以及《海峽兩岸民航飛行安全與適航合作協議》。
協議正式簽署對兩會成員而言是如釋重負還是下一個漫長談判的開始? 中國日報記者 胡美東攝
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會長陳德銘與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林中森在協議文本上簽字。據悉,這是2008年6月以來,兩岸兩會簽署的第22和第23項協議。
陳會長介紹說,目前,兩岸空運客運航班數每周已經達到890班,超過了5000萬人次搭機往返兩岸,極大地便利了兩岸民眾的往來,大陸居民赴臺旅游已經超過1200萬人次,拉動了臺灣內需市場,給眾多的行業帶來了發展的機會和經濟相應增長。
截止至2015年6月底,大陸累計自臺灣進口享受ECFA關稅優惠的貨物達到411.7億美元,減免關稅153.7億人民幣。其中不乏中小企業和民眾直接受益的產品,受益的是兩岸的社會大眾。
陳德銘會長說,兩會協商任重道遠,前景廣闊。隨著兩岸關系的向前發展,需要雙方協商解決的問題也在增加,兩岸同胞對今后的兩岸協商抱有熱情的期許,商談復雜性和難度也相應增加。
兩會領導人第11次福州會談,雙方還將就大陸居民經臺灣中轉及進一步便利兩岸同胞往來的事宜交換意見。
但是,筆者在幾個會議會見場合沒有聽到關于進一步便利兩岸同胞往來的詳細的進一步規劃和說明。
筆者自本世紀初到今年,先后訪問臺灣5次,總體感覺往來還是很麻煩。
目前大陸共有26個城市居民可以赴臺自由行,但臺灣實行限額管理,每天只有4000個名額。筆者今天(26日)了解的情況是,現在要去臺灣要排到9月23日以后,如果要提早,每人每天需要多交100元加急費。
林中森董事長在?;鶗浾邥匣卮鹩浾咛釂?他說避免雙重課稅協議是因為涉及司法等問題而談了六年多。 中國日報記者 胡美東攝
?;鶗麻L林中森25日記者會后接受筆者采訪,他就如何進一步便利兩岸同胞往來,特別是大陸同胞赴臺便利化問題做了專門解釋。他說:“現在入境臺灣的手續已經在不斷在簡化,像自由行來臺灣兩次及以上的就可以辦理一年多簽。一人可以自由進出,現在針對大陸入境游客的政策已經在不斷的松綁和改進?!?br> 筆者問到港澳比臺灣還要小,進出都比臺灣方便的多。
“臺灣地方小,其接待能量有限,必須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開放?!?林中森董事長耐心地解釋說,“大陸很多人去香港,香港市民也會埋怨?!?br> “我們民意調查,95%以上人來臺灣的表示滿意,我們控制來臺的數量,同時也有效地保證了我們接待大陸游客的服務品質?!绷侄麻L強調說。
筆者隨后訪問的涉臺大陸旅行社表示情況正如林中森董事長所言,臺灣同胞整體素質比較高,服務規范,服務意識強,服務品質好,比以前方便多了,但總體還是有很多不方便,提升空間很大。
筆者認為,分歧、埋怨、矛盾都是加快發展的另一種信號,兩岸問題、大陸與香港問題都是發展中的問題。
上個世紀70年代,我看到臺灣傳單里的房子很好看。30年后,本世紀初,但我第一次踏上臺灣,看到馬祖縣政府大樓時,有些失落,覺得福建好多鄉鎮政府辦公大樓比馬祖縣政府大樓還大還好。
盡管這是外觀的硬件比較,但是,大陸發展日新月異,節奏神速,好幾個省的GDP都已經超過臺灣。
大陸人民的整體素質在外界的批評聲中在逐步提高,對傳統文化的研究繼承也在升級。
臺灣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抓住美國外貿訂單發展了經濟,七八十年代又抓住了新興高科技產業牛鼻子逐步發展成為“亞洲四小龍”。
如今,臺灣未來發展的機遇又是什么呢?
有人說文化可以用四句話表達:植根于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他人著想的善良。
為兩岸民眾福祉多著想,兩岸互動的節奏是不是應該更快一些呢?!
關于作者:胡美東,中國日報福建記者站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