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也有學區房嗎?"開學伊始,一位朋友便拋給我這樣一個問題。其實,無論古今中外,為人父母都逃不開子女教育的問題,尤其是在很早就實施學區制的歐美發達國家, "學區房"同樣是搶手貨。近年來,為了孩子的教育,越來越多的中國父母將投資目光投向海外,擇"房"而居的故事頻頻上演,成為提升海外學區房價格的推動力量。
從美國說起:好學區與高房價如何相互成就
圖片:美國就近入學的學區制拉高了好學區的房價。一份調查報告稱,美國公立學校成績較高的地區平均房價要比差地區高出20.5萬美元。
美劇《The good wife》中,女主角的家庭橫生變故,因為負擔不起富人區昂貴的生活而搬到小公寓,孩子們也從私立學校轉到公立學校,努力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在移民陳莉看來,這個情節非常能夠反映現實:美國的私立中小學首先看錢,有能力送孩子上私校,尤其是頂級私校的,非富即貴--階層差異在教育層面上體現得很明顯。
在美國,只有體現教育公平的公立中小學跟"學區"二字有關系,所有居住區都有相對應的學區劃分,采取就近入學的原則。但由于學區之間教育質量參差不齊,學區房一直是美國家長們追捧的對象。去年,陳莉搬到耶魯大學所在的美國康涅狄格州紐黑文居住,為了孩子上學也做了一番調研。"耶魯周圍有不少學校,最好的一所公立小學被我稱為'耶魯附小'。那所小學成績好,環境好,有很多耶魯教職工的孩子。我看中了一套可入讀'附小'的學區房,可還沒有聯系上賣主討價還價呢,就被告知房子已經售出了。一打聽,原來那套學區房有十幾個買家同時在搶!"美國家長對教育的投入讓陳莉感慨不已,"我接觸到的美國家長對子女教育都極為重視,這與我們以前的認識有很大偏差。"
目前,全美大約有1.5萬個學區,公立學校的基礎建設、師資、教學設備和校車服務花銷很大,但聯邦政府只提供總開支中的10%左右,州政府負擔一半,余下經費則主要來自學區居民所繳納的地產稅和部分商業稅。雖然需要長期為高質量的教育"買單",但好學區的居民并不將其視為負擔:擁有一所好學校是房屋保值、增值的重要保障。房價高,征收的地產稅就高,學校就有能力招聘好的老師、增加設施、提高質量,這又會提高本區的房屋保值程度,形成良性循環。
盡管市場熱度高,但美國學區房的價格并沒有貴得離譜,這是因為美國公立學校的入學條件并不與購房落戶掛鉤。即便家長在學區內沒有房產也不要緊,租住學區的房子也能辦理入學手續。
英國現狀:激烈入學競爭推動購房熱潮
圖片:英國文法學校吸引著人們目光,超過八成的華人家長會為了子女的教育搬到優質的學區。
美國的學區制開始于英屬殖民地時期,與之相比,英國實行學區制的時間要晚得多,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才開始按居住地區分片招收學生。英國的學校也分為私立和公立兩種,公立學校由政府或當地教育部門維護并資助,嚴格執行就近入學的原則,如果想要擇校,只有購買學區房一條路可走。
在英國,人們對學區房的追捧更多地源于入讀文法學校的競爭壓力。作為英式公立教育最高水準的代表,文法學校與國內的重點中學類似,設有入學考試。與私校相比,這類學校升學率同樣高--畢業生進入牛津和劍橋的比例在30%以上,并且是免費的,這對家長來說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在整個英格蘭,文法學校只有164所,每一個入學名額都有12個學生來競爭,激烈程度甚至超過了一些私立學校。
作為踏入名校的最后一級臺階,文法學校對周邊房價的帶動作用自不必說。在倫敦,好的學區房比普通房產的價格平均高出5.5萬英鎊。在比較了英國各地公立小學的平均考分和周邊房價之后,人們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學校的標準成績考試(sats)分數每提高10分,周圍住房的售價就會增高3.3%,大約是5800英鎊。
買家來了:海外學區房遭遇中國"孟母"
縱觀西方發達國家,"重點"學校對學區內房價貢獻非常大,不過,如今海外學區房價格一路飆升的原因又多了一條:中國人來了!
"2010年,我在墨爾本讀書。假期回國時,就有同學問我,是住學校宿舍還是寄宿家庭?我回答說,'都不是,我家在那邊有房子'。當時,所有人都很詫異地看著我。"15歲時,王景文留學澳洲??紤]到在國外租房不如買房,他的父母在學校附近購買了一套面積近百平米的公寓。五年之后,像他這樣為教育在海外置業的家庭已經不再是少數派。"我身邊有不少華人家庭會選擇在名校附近買房?,F在在國內聊起這樣的話題,也不會有人感到吃驚。"他說。
有專家指出,留學低齡化已成為一種現象,孩子小,家長需要陪讀,由此而激發的置業需求會越來越多。另外,經過十余年的發展,中國學生出國留學的時間從兩年增加為8年以上,這也帶動了海外置業的需求。最近五年來,大批中國人在美國、歐洲、澳洲、加拿大等國買房置業,對他們來說,海外"學區房"的概念更加寬泛,私校和頂級公立學校附近的房產最受歡迎。
針對這種情況,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也曾刊發過一篇題為《中國人盯上了英國學區房》的報道,文中指出,不少中國人利用房市低迷的契機投資房產,其中為子女讀書買房的比例高達60%?!队慨a周刊》之前也對英國華人做過調查,在倫敦,剛畢業的華人職業人士傾向于在交通方便、物業較新、價格相對便宜的東倫敦新區置業;可一旦結婚或生育子女,教育就成為購房置業的首要因素。除了倫敦的優秀學區,劍橋、牛津的華人新移民也在迅猛增長。
談到這一話題,身在美國的陳莉也有同感:"如果只想實現短時間留學的話,讓子女直接讀寄宿私校顯然是最便利的選擇。但現在中國人與海外的交流多了,尤其是像我們這些'移一代',都在海外居住多年,為人父母之后就更傾向于做性價比最高的選擇。"
趨勢分析:用資產配置的眼光看海外學區房
"好學校與高房價的聯系是世界上最穩定的經驗規律之一。"經濟學家Gibbons這樣說。中國父母對海外學區房的投資并不止于教育,其中也包含著對房產投資回報的理性判斷。當代跨國版的"孟母三遷",在某種程度上正被演繹為財富增值的故事。"投資學區房不僅可以節省一筆住宿費用,而且等孩子畢業之后,還可能從房價的上漲中獲益。最初,人們考慮的是一切為了孩子?,F在,人們考慮的可能是如何讓子女教育與投資理財雙豐收。"陳莉說。
從深層次分析,中國買家在海外追逐"學區房",釋放的是全球資產配置的信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全球資產配置是把匯率作為重要參數的。以前,作為資本價格的匯率被低估,國內資本多集中在房地產行業,而人民幣匯率變化和經濟低迷國家對中國資金的期待,使多年沉積在房地產上的逐利資金開始嘗試全球資產配置,流向歐美房地產市場這塊"價值洼地"。
海外學區房雖火,但對于將其視為一種投資的中國父母來說,更需要有長遠的眼光。此前也有報道稱,某些國外大學周邊的學生公寓、高層公寓,房價增長緩慢,租金收益減少,空置率可能上升。有投資意愿的家長們一定要睜大雙眼,找準"潛力股"。
(更多海外投資信息請關注微信號 移民眼:wgdy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