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毛衛華  >>  正文
    毛衛華:崢嶸歲月60載 克拉瑪依橫空出世
    毛衛華
    2015年09月11日

    “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殘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市、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中國第一個數字油田、中國優秀創新城市、新中國第一大油田,一個世界上惟一用石油命名的城市。截止2014年累計為國家生產原油3.3億噸,天然氣723億立方米,國家能源安全保障的重要力量”等等。這一項項殊榮,這一組組數據,還有上升至國家高度的定位。無不向全國,向全世界彰顯和抒寫了新疆克拉瑪依拔地倚天、衷感天地的輝煌篇章。

    克拉瑪依成就展       毛衛華攝影

    克拉瑪依成就展。毛衛華 攝影

    “沙漠美人克拉瑪依”畫中游
    “沙漠美人克拉瑪依”畫中游。圖片來源:克拉瑪依宣傳部
    1955年10月29日,克拉瑪依(黑油山)一號井噴出工業油流,宣告共和國第一個大油田從此誕生,也標志著克拉瑪依這座城市的誕生,從此揭開了新中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的嶄新篇章,開啟了克拉瑪依人戰天斗地、改天換地、感天動地的輝煌創業歷程。60年來,幾代克拉瑪依人懷著“我為祖國獻石油”的堅定信念和“誓死拿下大油田”的革命豪情,扎根茫茫堿灘,轉戰天山南北,鏖戰沙漠戈壁,開展了艱苦卓絕的找油找氣工作,創造了一部奉獻能源、產業報國的光輝歷史。油氣勘探由戈壁走向沙漠,由西北緣擴展到全盆地,由淺層延伸到深層,累計探明了26億噸石油儲量;油氣開采從稀油、天然氣擴展到稠油、致密油氣,開發建設了30多個油氣田;原油產量持續穩定增長,2002年突破1000萬噸,成為我國西部第一個千萬噸級大油田;累計生產的3.3億多噸原油、723多億方天然氣源源不斷的輸入共和國經濟大動脈,繳納稅費1900億元,支持了國家的經濟建設。煉化工業穩步發展,由一個年處理能力4萬噸的小煉油廠發展成為年加工能力近2000萬噸的大型煉油化工基地??萍紕撔聡@石油石化產業鏈,形成了礫巖油藏和特超稠油開發、環烷基稠油加工等多項國際先進水平的特色技術,智能油田信息技術成為推動傳統生產管理升級改造、創新發展的利器。如今的克拉瑪依油田,已經形成了上下游一體、產業鏈完備的石油石化工業體系、科研體系、管理體系和保障體系,油氣生產、煉油化工、技術服務、機械制造、油氣儲備、工程教育等各項業務長足發展,隨著國家“穩定東部、發展西部”、新疆優勢資源轉換和集團公司建設新疆“大慶”等戰略部署的加快實施,克拉瑪依作為國家重要能源基地的戰略地位將愈加凸現。經過60年幾代人的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克拉瑪依油田油氣產量穩步增長,產業鏈不斷延伸,實現了向現代化大油氣田和國家石油石化基地的歷史跨越,創造了一個人間奇跡。這是克拉瑪依人對輝煌業績的詮釋,也是克拉瑪依人實現二次創業的沖鋒號角。

    克拉瑪依1號井繼續流淌著工業原油.也成為克拉瑪依的旅游景點   毛衛華攝影
    克拉瑪依1號井繼續流淌著工業原油,也成為克拉瑪依的旅游景點。毛衛華 攝影
     “沒有水、沒有房、沒有床,沒有電,冰雪就是我們的水,一個用梭梭柴搭起的小地窩子,就是我們的‘房’,潮濕的地面就是我們的‘床’,幾根蠟燭就是我們的‘燈’”。 精神矍鑠、耳聰目明的91歲張福善老人,這位克拉瑪依的開拓者給記者講述了那段艱難而又難以忘卻的歷史歲月。

    91歲高齡的克拉瑪依開拓者張福善老人    毛衛華攝影
    91歲高齡的克拉瑪依開拓者張福善老人。毛衛華 攝影
    “原來我是河南鄢陵縣卷煙廠的一名工人,由于卷煙廠瀕臨倒閉,為了生計,1954年初從新疆回來的一個老鄉告訴我,新疆生活還可以,去新疆吧。我毅然決然在廠工會開了介紹信,拋家離業來到新疆的沙灣縣,來到沙灣后我一直靠給別人壘火墻,拉棉花維持生計??h里領導曾經讓我去工商局工作,我感覺工資太低,我沒有同意。1955年我從報紙上看到獨山子礦務局(原稱)招工,我拿上沙灣工商局介紹信,又來到獨山子。那個時候我對新疆一點都不熟悉,只知道在沙灣的西邊,獨山子怎么走?我在縣里看到一輛軍車,他們不拉我,我就寧把行李往車上一扔,跳上車就跟車走了,從此就開始了我的石油生涯”。

    克拉瑪依夜景 霓虹艷影(江池)
    克拉瑪依夜景 霓虹艷影(江池)。圖片來源:克拉瑪依宣傳部
    張福善老人說,我在獨山子最終被分配到獨山子礦務局鉆井處運輸隊。1955年2月的一天運輸隊動員我去黑油山(克拉瑪依當時的稱謂),1955年3月2日一支由維吾爾族、回族、哈薩克族組成的7人安裝隊員開赴黑油山。那時的3月正是新疆最為寒冷的時候,卡車沒有篷布,我們一行7人坐在上面,迎著7、8級刺骨的西北風艱難行進。沒過多久,我們的腳凍的僵硬,鼻子被凍的就像割掉一樣鉆心的疼痛,一個年紀小的隊友被凍的竟然大哭了起來。我們為防止被凍壞,大家只好在車上蹦跳著來抵御寒風。
    經過十幾個小時長途跋涉我們終于到達黑油山,一下車就有兩個同伴被大風刮倒,大家相互攙扶著分別住進了一個小土房子和用梭梭柴搭起來的地窩子。夜里下了一場大雪,地窩子的門被堵死,我和另外一個隊友差點被悶死在地窩子里,幸虧有外邊的同伴扒開被大雪堵的門。就這樣我們艱難地在這個沒有草、沒有水,甚至連鳥兒都不飛,朔漠連天、渺無人煙的亙古荒原黑油山,冒著幾次生命危險連續戰斗了兩個多月,終于在這豎起了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座大油田的第一口油井井架。

    克拉瑪依城市一隅
    克拉瑪依城市一隅。圖片來源:克拉瑪依宣傳部
    而張福善的長子張紅軍在早年以詩《致父親》的形式表達了對父親的尊敬和愛戴
    《致父親》
    二十八年前,在準噶爾
    你們豎起了第一座鉆塔
    豎起了克拉瑪依的形象
    ——新中國第一座油田的形象
    也豎起了你們自己的形象 
    從此,克拉瑪依
    驕傲而又永恒地
    矗立在
    世界的雞形版圖
    而你——父親的名字
    卻隱在歷史之頁的空行
    如同石油這黑色的內涵
    ……
    是??!我們的前輩不僅僅是豎起了一座井架,他們豎起了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座大油田形象;豎起了中國人創業精神形象;豎起了中國人的志氣;豎起了克拉瑪依石油工人的偉大形象。正是這一豎起,1955年10月29日隨著鉆機的轟鳴聲,黑油山1號井噴射出工業油流,她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座大油田橫空出世,也打破了洋權威的中國“貧油論”。

    第一口井噴油的喜悅
    第一口井噴油的喜悅。圖片來源:克拉瑪依宣傳部
    歷史不會重演,歷史的風塵褪去,但是歷史會永記創業者的面孔。
    彈指一揮間,斗轉星移,60間滄桑巨變、60年矢志不渝、60年百折不撓、60年輝煌成就、60年可歌可泣。60載櫛風沐雨、60度春華秋實。60年在歷史長河中不過彈指一揮間,但對于三代克拉瑪依人來說,這是一個承載著光榮與歷史性使命的地方,在共和國的土地上,她像一塊巨大的磁鐵;她是一部充滿艱辛的創業史,一部為祖國奉獻能源的奮斗史,更是一部各族兒女甘苦與共、頑強拼搏的團結史。60年來,三代克拉瑪依人在一道道艱難坎坷中頑強奮起,開拓奮進,在一次次自我超越中展翅高飛,創造了一個個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實現了一個個令人矚目的歷史跨越。

    克拉瑪依成就    毛衛華攝影
    克拉瑪依成就。毛衛華 攝影
    “試看今日之油城,竟是何等之氣象!碧水穿城,是丹青自揮灑,長橋臥波,非弦管而嘹亮?!?,是塞北卻似江南,無漁舟而有晚唱,嫵媚千姿,可比綠野將萌;風情萬種,最是華燈初上”。易中天的《克拉瑪依賦》生動描述了克拉瑪依60年的歷史變遷。詩人艾青說:最荒涼的地方,卻有最大的能量。

    色彩斑斕的克拉瑪依之歌雕塑  毛衛華攝影
    色彩斑斕的克拉瑪依之歌雕塑。毛衛華 攝影
    克拉瑪依的輝煌成就就像朱德老總說的:“一個動人的神話”,并伴隨著音樂家呂遠的《克拉瑪依之歌》傳遍祖國的大江南北,克拉瑪依是一座物質豐碑,更是一座精神的豐碑!她注定載入克拉瑪依史冊,載入中國史冊,讓人銘記。
    關于作者:毛衛華,中國日報駐新疆記者站站長

    【責任編輯:管理員】
    中國日報新疆記者站站長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