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世界,中國有很多伙伴,有幾個“兄弟”,但只有一個“伴侶”,就是美國。兩國官員、智庫和媒體有且僅有在形容對方時多次使用“戀人”或“夫妻”的比喻,強調兩國經貿關系依存之深。
但經貿關系還不是雙邊關系的根本,兩國交好還是交惡,根本還在兩國人民之間的理解和信任。很多學術研究都聚焦媒體和政治對民意的包裝和控制,其實每個媒體和政治參與者又何嘗不是“生于斯,長于斯”的一個普通人呢?
我不知道,“瓷器國”(China)在美國人心里會映射怎樣的形象。但中國人把漢語中最簡潔,最直接地形容美好的單字給了大洋彼岸的這個國家,稱其為美國。盡管,我們也曾稱其為“紙老虎”。
我從未去過美國,但我對這個國家并不陌生。濟南老家鄰居家的邵爺爺是抗美援朝時期志愿軍某部“猛虎連”唯一幸存的殘疾老兵。他的拐杖、輪椅、吶吶自語和永遠緊鎖的眉頭承載了附近所有孩子對美國最初的想象。
八九十年代,電視熒屏仿佛美國向中國打開的一扇窗。動畫片、譯制片和海灣戰爭給中國孩子提供了另一種,與中國迥然不同的幽默、現代和殘忍。
我爸買了一本《薩達姆傳》,大人們爭相借閱。有叔叔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所以那書大熱。那本書后來據說是被生生看沒了的,不是丟失,而是一頁頁地消失了。后來,薩達姆被絞死,大人們卻沒表現出多大的悲哀。
九十年代中期,父母所在的濟南油漆廠倒閉了。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一套生產涂料的“美國設備”。高價進口來,才知道吃不慣中國的原材料。二十多年過去了,那套設備依然躺在被荒草包圍的蘇式車間里。工人們對它最多的褒獎是:“不銹鋼做的,真亮”。
九十年代末,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被炸,第二天山東省實驗中學校園里貼滿了學生自發撰寫的“大字報”,聲討美帝暴行。每天放學,在搖晃的公交車上,學生們饑渴地爭搶著都市報上來自貝爾格萊德的消息。但后來米洛舍維奇出現在海牙時,我們卻置若罔聞。
《泰坦尼克號》來了,感動了班主任,她興奮地用膠東口音濃重的“膠普”宣布組織大家觀影,但校長說那是成人電影,沒讓看??肆诸D和萊溫斯基鬧出緋聞,給高中生普及了兩個詞:“彈劾”和“藍裙子”。
大二開學,在齊齊哈爾勞動湖邊,一個義務勞動的下午,休息時,突然有同學大喊:“美國出事了”。很多中國學生不知道電視上遠在千里之外的那兩座坍塌的大樓日后會影響他們赴美留學簽證,很多人的人生因此改變;正如今天很多鋃鐺入獄的官員起初并不知道“八項規定”會演變成怎樣一場裹挾他們每一個人的暴風驟雨。
有了網絡之后,每只美國蝴蝶仿佛都能掀起太平洋的漣漪。今天,對待美國的態度竟然是劃分中國知識分子立場的標尺?!懊婪帧?、“五毛”、“公知”、“自干五”、“大V”和“朝陽區群眾”等仿佛武俠小說中的眾多門派,讓人對網絡討論生厭,讓人想念跑步和田野,仿佛丘吉爾說他認識的人越多,就越想念他的狗。
清末以來,美國是接收中國留學生最多的國家,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扮演了并且仍將繼續扮演重要的角色。中美兩國愛過、吵過也打過。中國已經經歷了很多美國曾經的發展歷程??梢灶A見的是,兩國人民之間的交流、理解和信任將日益加深。這是抵御一切偏見和懷疑的基礎。
美國總以“強國必霸”理念把國際沖突的責任推給中國。其實,處在相對國力下降,但國力依然占優的一方更有條件和理由采取更為多樣的方式遏制上升期的新生力量。這恰恰是美國“重返亞太”政策的真實寫照。
美中兩國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共同扮演國際社會領導者的角色。工業革命以來,還沒有如此“夫妻檔”的搭配。這是中國領導人創造性地提出構建新型大國關系這一新理念的出發點。沒有新理念的指引,新制度、新技術和新機遇為人類造福的效益就將大打折扣。太平洋淹沒過多少歷史的無奈,何嘗容不下兩個一心向好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