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陳新光  >>  正文
    陳新光:需要的是不含水分和含金量高的GDP
    陳新光
    2015年10月18日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其中的第28條提出"改進和完善國內生產總值核算方法,體現創新的經濟價值。研究建立科技創新、知識產權與產業發展相結合的創新驅動發展評價指標,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這表明在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我們并不是不要GDP,而是要有沒有水分的、含金量高的GDP,也就是說追求經濟增長的效益和質量更為關鍵,推動社會發展,環境改善同樣越來越重要。

    不唯GDP增速論英雄,并不意味著不要GDP

    當前把GDP增速穩定在合理區間,是共同的底線意識,也是地方治理的重要責任。截止2015年8月初,全國已有27個省份公布了上半年GDP"成績單"。從上半年GDP"成績單"中可以看出,中西部經濟增速普遍較快,西部各省均超過了7%,呈現"加速補課"的良好態勢。仔細分析,貴州、重慶等地的增速與基礎投資建設的關聯度很大;相反個別增速回落較快的省份,普遍存在"舊的停了,新的沒上"的調整尷尬,下半程的壓力不小。整體看,緩中趨穩;分別瞧,有喜有憂。各地的增速不同,發展的含金量各異,這自然有歷史的成因、有區位的差異,也有稟賦的高低。但無論是練內功、促轉型,靠改革來切換增長的動力,還是發揮好投資的關鍵作用,都離不開干部干事創業的"精、氣、神"。穩增長,仍需充分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看待GDP問題。

    當前,黨中央、國務院引領新常態的定力未曾動搖,宏觀調控的手段依然具備。在一些地區存在著聚精會神搞建設不夠的問題,說到底還是對"穩中求進"總基調的認識不到位。步入新常態,不唯GDP增速論英雄,可這并不意味著不要GDP了。事實上,在當前世界還沒有哪一個綜合性經濟指標能取代GDP,我們追求的應是更好、更優質、更高含金量的GDP。把GDP增速穩定在合理區間,是我們共同的底線意識,也是地方治理的重要責任。

    GDP是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簡稱,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常被公認為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它不但可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表現,更可以反映一國的國力與財富?,F代真正意義上的GDP誕生是在1965年,作為宏觀經濟統計的全球標準,因為這一開創性的貢獻,庫茲涅茨和斯通兩位經濟學家分別于1971年和1984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薩繆爾森認為,GDP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增長可喜,然而增長的擔子仍然很重,但經濟增長中也存在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上半年只有12個省市的居民可支配收入超過GDP、上半年生產者價格指數連續41個月為負、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更是創下多年新低。倘若經濟增長滑落風險區間,不僅轉方式、調結構會功虧一簣,社會穩定的大局也可能受到沖擊。最近,《人民日報》等國家主流媒體圍繞全年GDP增長7%的目標連續發表評論員文章和專家評論,充分說明守住增長的紅線即全年GDP增長7%的目標,迫切需要各級領導干部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因為離開了發展,一切都無從談起,必須緊緊圍繞"發展"這個時代主題詞,統籌處理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的平衡關系,清醒看待經濟下行壓力,拿出真正解決企業經營困難等問題的辦法,保持我國經濟中高速穩步發展。

    調整GDP核算方法,重在反映創新的成果和價值

    GDP誕生以來,已從一個單純的度量指標演變為一種全球性衡量發展水平的通用標準,現在世界很多經濟體和國家都用GDP來衡量其發展狀況,然而GDP也忽視了一些重要事實,如質量、成本、目的等。忽視了可持續性和生存質量,只衡量產出,結果得不償失。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干事弗朗西斯·高銳在發布《2013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時指出:在21世紀的全球經濟中,知識和無形資產是日益重要的因素,創新是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者,是全球經濟成功的關鍵,還是21世紀全球創新社會的一個縮影。21世紀是一個創新的時代,如何在GDP中反映創新的價值已成為各國所關注的焦點,為此改進和完善GDP核算方法一直是聯合國統計司和世界各國統計界研究的重點。

    目前世界大多數國家采用聯合國1993年發布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1993》(SNA1993)進行國民經濟核算。聯合國統計委員會第40次會議確立了新的國民經濟核算國際統計標準即SNA2008。,SNA2008國民經濟核算國際統計標準與創新和知識產權緊密相關的變化主要有:一是將研發投入從中間消耗改變為資本形成的一部分,計入了GDP;二是將無形生產資產改為知識產權產品列入固定資產中,將包括計算機軟件和數據庫、文學藝術作品等在內的所謂知識產權產品列入資本賬戶固定資產分類中。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新經濟增長理論表明,研究開發是創新、增長和經濟福利的源泉。在新的GDP計算方式中,研發投入也可以說是知識產權研發的投入,其產品是專利、商標、版權等典型的知識產權產品。由此可見,新的GDP計算方式最大亮點就是將知識產權納入了統計范疇,是顯示了知識產權價值的GDP,是21世紀的GDP。這種GDP是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GDP。SNA2008推出后,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相繼采用,歐盟也將于2014年、日本將于2016年采用,這將是21世紀的世界潮流。

    當今創新已是全球經濟成功的關鍵,也是全球發展的潮流。2013年4月11日,美國商務部經濟和統計管理局、美國專利商標局聯合就發布了《知識產權與美國經濟:產業聚焦》報告。報告認為,創新是美國經濟增長和國家競爭力提升的主要驅動力,知識產權的授予和保護是促進創新和創造力的關鍵,是企業自由競爭和市場經濟的基本要素。有數據統計表明,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為美國經濟貢獻已超過5萬億美元,約占2010年美國GDP的34.8%。2010年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為美國提供了接近4000萬個工作職位,約占全美工作職位總數的27.7%。按照新的GDP計算,美國GDP新增將近3%,結合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的經濟貢獻,知識產權在美國GDP中的比重將達到40%。這就是一幅美國經濟產出的不斷變化的圖景:知識產權幾乎占據了美國經濟的半壁江山,是知識產權的力量推動了美國經濟的增長,可以預計知識產權業在美國GDP中的比重還將會繼續增大。這一調整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諸多國家、特別是創新型國家將產生重要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1月,中國國家統計局下發了《全面深化統計改革總體方案》,明確要求"將研發支出作為固定資本形成計入GDP"和"編制資產負債表,摸清國家財富家底"。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科技創新的活動強度不斷上升,2000年我國R&D支出相當于當年GDP的比重是1.00%,到了2014年,這個比重已經達到2.09%,充分體現了我國轉型發展取得了豐碩成果,產業結構和產業能級得到調整和提升?!?013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我國在創新方面充滿活力并超過了同類國家。有關數據資料也表明,我國的研發投入占GDP比重已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知識產權數量高速增長,知識產權運用能力日益提高,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對經濟的貢獻比例穩步上升。新的GDP統計方法,既有利于增加我國的GDP總量,又能指導我們優化GDP的構成,樹立我國和諧發展的新型大國強國形象。

    重啟綠色GDP核算方法研究,完善發展評價體系

    當今,綠色經濟已經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20世紀70年代開始,聯合國和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在綠色GDP研究與推廣上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推行綠色GDP核算,是把經濟活動過程中的資源環境因素反映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將資源耗減成本、環境退化成本、生態破壞成本以及污染治理成本從GDP總值中予以扣除。其目的是彌補傳統GDP核算未能衡量自然資源消耗和生態環境破壞的缺陷。其中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院長、印度經濟學家阿馬蒂亞·森研究的成果引人注目,提出了由人均GDP、人均預期壽命和受教育程度三個指標組成的評價標準。這就是聯合國的《人類發展報告》所使用的人文發展指數(HDI)的來源。按照這一評價,GDP并非最高的北歐各國高居榜首。它引導了經濟學界在社會指標上的轉向,即從單一的GDP考量轉移到綠色GDP、人文指數和國民幸福指數等等,從而從經濟增長轉向了社會發展和對幸福感的關注。許多西方發達國家正在積極制定實施促進綠色經濟的政策措施,從而使全球可持續發展進入了以綠色經濟為主驅動力的新階段。

    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兑庖姟诽岢?,"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其中首次提出"綠色化",即由原來的"新四化"到"新五化"。"新五化"的提出,賦予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內涵,進一步明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路徑和方向,在全球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在我國全面推進小康進程中和我國進入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國家環境保護部2015年4月召開建立綠色GDP2.0核算體系專題會,重新啟動綠色GDP研究工作。為什么稱之為"綠色GDP2.0"?是因為早在2005年北京、天津、河北、遼寧等10個省、市啟動了以環境污染經濟損失調查為內容的綠色GDP試點工作。2006年9月,國家環??偩趾蛧医y計局聯合發布了《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該報告標志著中國的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這份將近10年前完成的報告就是"綠色GDP1.0"版。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評價指標過于偏重經濟總量和增長速度,不能全面反映經濟增長的效益和質量,不能反映經濟增長的全部社會成本和資源環境代價。在環境治理重要性日益凸顯的今天,傳統GDP核算的一個明顯缺陷就是未能衡量自然資源消耗和生態環境破壞。綠色GDP就是要摸清"環境家底",核算環境污染代價與環境改善效益。與綠色GDP1.0相比,綠色GDP2.0將尋求創新,其主要內容包括:環境成本核算,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同時開展環境質量退化成本與環境改善效益核算,全面客觀反映經濟活動的"環境代價";環境容量核算,開展以環境容量為基礎的環境承載能力研究;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開展生態績效評估,將生態服務產品用價值、物理量核算出來;經濟綠色轉型政策研究,結合核算結果,就促進區域經濟綠色轉型、建立符合環境承載能力的發展模式,提出中長期政策建議。

    綠色GDP至今仍是一個正在研究、有待成熟的項目,重在還原社會成本,以引領世界的生態文明。何為綠色GDP,相關的界定比較一致,根據聯合國的定義,就是指"用以衡量各國扣除自然資產損失后新創造的真實國民財富的總量核算指標"。簡單地講,就是從現行統計的GDP中,扣除由于環境污染、自然資源退化等因素引起的經濟損失和成本,從而得出的真實國民財富總量。重啟綠色GDP研究固然有利于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但是要防止急于求成的心態。但我國的工業化還沒有完成,基礎工業、重化工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無論是環境污染治理,還是綠色GDP核算體系的研究與制定,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要苛求一步到位。此外,我們還要警惕生態至上主義思潮的侵襲,以防束縛制度研究和制定的空間。同時,在設計與實施全壽命期價值鏈增值規劃時,務必堅持全過程總體最優原則,需"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同時,通過建立包括監測數據、生態系統環境容量數據在內的大數據共享平臺,為將來在該領域內進行更精確、更科學的定量研究打下基礎。

    【責任編輯:管理員】
    全球化智庫(CCG)特邀研究員、上海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