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陳新光  >>  正文
    陳新光:吹響實現全面小康的進軍號
    陳新光
    2015年11月03日

    2015年10月29日,黨的第十八屆五中全會在舉世矚目中勝利閉幕,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全會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的宏偉藍圖已鋪開畫卷,未來五年中國的發展之路清晰可見,中國制定的"十三五"規劃描繪了中國強國雄心,向世界展示出中國保持穩定發展的堅定信心,標示出了一個民族的復興偉業。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中,其中"協調發展"強調的正是"全面"二字,注重的就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全面小康,重在"全面",因為在實現中國夢的行進坐標中,全面小康是"關鍵一步",在"兩個一百年"的奮斗征程上,全面小康又是第一個"百年渡口"。為全面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就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推動協調發展、形成平衡結構,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

    中國"十三五"規劃具有世界意義

    用五年規劃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是中國特有的戰略模式。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深入浙江、貴州、吉林等地調研,聽取對廣大干部和群眾意見對"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和建議后,提出"聚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既定目標,著眼于我國未來5年乃至更長遠的發展",強調"突出前瞻性和引領性",為我國制定"十三五"規劃指明了方向。中國 "十二五"時期,綜合國力穩居全球第一陣營,不僅經濟總量牢牢占據世界第二位,更成為世界上第二個經濟總量破10萬億美元的經濟體。 今天的中國,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中心,可以說一舉一動都在影響著世界。中國制定的"十三五"規劃不僅對跋涉在民族復興之路上的社會主義中國意義非凡,還將對世界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此次在規劃的目標中提出,到2020年中國現有標準下7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就是對減少世界貧困人口的巨大貢獻。

    隨著"十三五"規劃的深入推進,中國將進一步由世界大國向世界強國邁進,無疑將對完善世界經濟地理版圖產生重要的深遠影響,如"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等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促進產業與技術的轉型升級,提高中國出口產品與服務的質量、品牌與科技含量,從而對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產生顯著的競爭效應。與此同時,中國保持穩速、創新驅動、可持續、平衡、包容性和開放的增長,將繼續為全球經濟從供給與需求兩方面提供持久動力。此外,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推進,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國際經濟領域的合作交流擴大,人民幣國際化、企業"走出去"進程的加快,中國將進一步積極推動和參與世界經濟治理機制變革,為全球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有益的實物性和制度性公共產品。

    發展目標,"咬定青山不放松"

    五中全會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基礎上,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明顯加大,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在2016-2020年這五年時間里,把一個人口比歐盟、美國和日本加起來還多的大國帶入全面小康,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更高發展階段躍升,迎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后沖刺。這是人類史上從未有過的壯舉,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都將是一個巨大和嚴峻的考驗。

    前行之路無坦途,我們正面對改革攻堅期,"十三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任務緊迫而繁重。中國經濟正經歷新舊動能轉化,人口結構變化、產能過剩、資源環境壓力等,都是"攔路虎"。中國的社會也面臨著深刻轉型,社保、教育、醫療等方面問題,都是將來"硬骨頭"。未來五年,振奮精神、凝心聚力,我們才能打好復興之路上的"攻堅戰"。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保持未來中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遵循,我們要站在歷史新起點上,對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新特征、新趨勢的深刻把握,擘畫出未來中國經濟的光明前景。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在國際經濟合作中不斷采取有力措施,將進一步贏得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的主動。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打造促進經濟增長和就業創業的新引擎,推動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新格局,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推進"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建設三大戰略,催生經濟新增長極。推進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機制體制,為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今天的中國,正處在走向民族復興的關鍵節點。以五年規劃的制定為契機,把發展的眼光放得更遠,把奮斗的腳步踩得更實,我們必將實現預期的目標,成就輝煌的夢想。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共產黨確立了"三步走"戰略,跨入了新世紀。提出在本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現代化的夙愿逐步變成現實,民族復興的前景正在走來,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百年目標邁進,中國人民完全有能力、有信心在"十三五"期間,完成歷史賦予的偉大使命。

    改善民生,貧困人口整體脫貧

    改善民生就是發展,而且是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經濟指標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唯一指標,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就必須全力解決好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就業、收入、社保、醫療衛生等問題,以發展以民生為導向,是"十三五"規劃的一大亮點。實現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對全面小康的詮釋是對所有人群的全覆蓋,是不分地域、不分群體、不分層級、不分民族的小康,農民不能落下,貧困人口不能落下,城市低收入人群和殘疾人及殘疾人家庭不能落下。為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享有更多的實惠?;菁懊裆?快車"在"十三五"期間將再次大幅度提速。如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系;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實現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

    此次,五中全會的另一個亮點,就是將"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制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規劃確定的這個目標為堅決打贏扶貧脫貧攻堅戰規定了總體思路、基本方略、行動路線和保障措施。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可以說貧困問題依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大短板。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還有7017萬農村貧困人口,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6610元,比全國農民平均水平低3282元。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差,大部分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很難獲得技術、信息、貸款等服務。貧困地區縣以下交通基礎設施不足,全國還有6.9萬個行政村不通客運班車。為加快貧困人口脫貧,必須全面實施精準扶貧戰略。"十三五"期間將按照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的要求,對貧困人口建檔立卡,根據致貧原因和脫貧需求,分類施策,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保護脫貧一批、加強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以確保到2020年全部脫貧。實現貧困縣全部摘帽,離不開貧困退出機制。中央的頂層設計已明確了貧困戶、貧困縣退出的標準、程序、核查辦法,由各省區市組織實施。對已經脫貧的農戶,在一定時期內讓其繼續享受扶貧相關政策,避免出現邊脫貧、邊返貧現象。同時,貧困地區貧困人口要如期脫貧,急需改善外部環境。"十三五"期間要繼續支持貧困地區農村公路建設、水利項目建設,全面解決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完善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加快推進寬帶網絡覆蓋貧困村。加快農村危房改造和人居環境整治,加快改善貧困村生產生活條件,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增人口紅利,實施全面二孩政策

    這次五中全會,最大亮點和最受社會關注的還是"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按照國際老齡化的界定標準(60歲以上的老年人數量占總人口數量的10%),我國已于1999年進入了老齡化,隨著老齡化的深入,對經濟與社會的負面沖擊也愈發明顯,帶來兩個方面的后果:一方面因勞動人口比例減少,人口紅利不再甚至變成累贅,中國未富先老;另一方面,人口結構的變化導致需求結構變化,根據美日經驗,房地產進入長周期下行通道,驅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失速。有許多專家和學者的研究結果證明,臨近的日本,20多年的經濟增長出現長期低迷就是與日本人口的負增長密切相關。

    2012年,我國勞動力人口出現峰值9.4億人,此后勞動年齡人口在持續減少,老齡化、少子化現象越來越嚴重,人口結構應有所調整。2013年1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表決通過《關于調整完善生育政策的決議》,夫妻一方為獨生子女的可生育二胎,除新疆與西藏以外的其它省市均于2014年上半年實施了該政策。從兩年實施的單獨二孩政策來看效果不明顯,并沒有導致生育嚴重堆積現象,而且2014年全國出生人口1687萬人,僅比2013年增加47萬人,主要因生育、教育、購房成本高及生育觀念的轉變。實施全面二孩后兩三年內,預計每年出生人口會增加到2000萬-2300萬人,比目前多300萬-500萬人,生育水平穩定后,每年出生人口會回落到1500萬-1800萬左右,生育更替率達到比較合適的水平。對人口總數來說,短期內可能會有增長帶來的壓力,但從長期來看,預計2029年-2030年左右出現人口峰值14.9億人,到2050年依然會減少到13.5億人。 對人口結構來說,人口性別比會有所下降,預計到2050年我國老齡化水平能下降1.5個百分點,但老齡化趨勢不可逆,2053年老齡人口峰值出現,老齡人口達到4.87億人。勞動力人口下降速度也會延緩,但總勞動人口下降的趨勢不會改變。對于家庭結構來說,變成了4∶2∶2,減少了家庭面臨的一些風險,對家庭發展能力、孩子的教育等各方面都有不少促進作用。

    預計"十三五"時期,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危機將從兩方面發力:一是放松計劃生育政策,提高人口出生率,降低底部老齡化壓力;二是增加與養老相關的服務業供給,滿足老齡人生活與精神層面的需求。實施全面二孩后,通過擴大基數增加人口出生量,與之相關的母嬰食品、幼兒教育、玩具等行業迎來利好。這是一項符合民意,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符合人口發展規律要求的政策,但落到實處仍需要配套措施來支持。具體來說:首先要依法調整人口計生法的有關內容;其次,相應的社會公共政策要做好配套,原有的獎勵、處罰政策也要隨之調整;三是隨著二孩的孕育、出生、長大、就業、老齡的整個生命過程,各項社會公共服務要跟上。

    構筑生態底線,開啟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

    全面小康是城鄉區域共同的小康,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全面進步。這次五中全會提出,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五中全會將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對"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本質上是要完成文明的轉型,終極關懷是中華民族的可持續發展?,F代文明應該是建立在可持續發展觀念上的"綠色文明",市場經濟應該是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綠色經濟",其關鍵是拋棄"高投入、高消耗、高消費、高污染"的非持續發展模式,創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適度消費"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當下百姓關注最多的字眼莫過于"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天藍水凈食品安全,這些樸素的期待都與"環境質量為核心"緊緊相連。為此,生態文明建設只有真正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才能發揮其促進調結構、轉方式的功能與作用。在經濟新常態下,環境質量提升牽一發動全身。城市布局是否科學、農業發展是否合理,經濟結構調整是否到位,產業能源戰略轉型是否能夠適應,這些都與環境質量有著緊密關系。"十三五"提出要"從以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為核心到環境質量為核心"和"建立健全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制度"。標志著環境保護從關注工作到關注百姓感受的理念轉變,這是一個歷史的進步。改變了過去對公共資源能源管理缺乏有效手段,導致了過度消耗等問題,新制度以市場手段解決資源環境等公益性領域的問題,這是一項深刻變革。確權之后就會有交易,這對于資源節約將有直接貢獻,也是對環境質量提升的重要促進。特別是"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也是五中全會的最新亮點,是支撐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的有效制度安排,以打破地方保護,根本杜絕地方環境監測數據造假、干預環保執法問題發生。中國現代化發展的歷程再次證明,只有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過程中,實現環境與發展的綜合決策,才能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

    (本文為中國日報網天下專欄獨家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管理員】
    全球化智庫(CCG)特邀研究員、上海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