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五中全會10月29日閉幕,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確定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笆濉睍r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全會提出: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
五中全會發布的公報有頗多亮點,除了被人交口稱贊的全面放開二孩政策,還包括提出五大發展理念,將“四個全面”寫入公報等等。其中,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尤其值得一說,惜乎在大眾化議題中,有關創新的重要論調被淹沒了,失去了它應有的光澤與反響。
此前的五年規劃,從沒有把創新單獨作為一種理念來論述,而這次不然。且看一些表述:“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無論“擺在核心位置”,還是“貫穿一切工作”,乃至于創新發展居于五大發展理念之首,用詞都極為講究,都蘊含著極致表達,這意味著中國對創新的重視正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央提到的創新,絕非單向度的創新,而是“全覆蓋、全方位”的創新。按照公布的提法,創新包括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這亦屬大跨越。眾所周知,一說到創新,我們很容易想到科技創新,比如2006年1月9日的全國科技大會,宣布中國未來15年科技發展的目標: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使科技發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支撐。坊間解讀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核心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走出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而如今,我們對創新的理解,顯然更全面也更深刻。
其實,創新的大道理誰都會講,創新的巨大意義也不用多說。只舉兩個常見案例。試想,如果屠呦呦等人,不是傳承中創新,改用以沸點在60攝氏度下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能發現青蒿提取物對鼠瘧、猴瘧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100%嗎?
袁隆平之所以研究出“秈型雜交水稻”,創新是最重要的因素。有個生動細節是,袁隆平當年正在試驗田里工作,一名老教授對他說:“水稻是自花傳粉,你搞雜交水稻是對植物遺傳驚人的無知?!痹∑絽s敢于“顛覆”與創新,終于研究出了“秈型雜交水稻”。袁隆平說過,“要是說雜交水稻的成功有什么秘訣的話,那就是不囿于現存結論的創新思維?!碧貏e值得一提的是,面對高產早稻新組合“威優49”倍受贊美,他卻自揭其短,指出這個品種還存在抗性較差、生育期較長的缺點,隨后又一如既往地投身田間,全身心投入改進工作中。一次次創新,成就了雜交水稻的成功,也成就了袁老今日之聲名。
創新不易,所謂知易行難。創新力如何顯現?首先需要創新主體有創新精神,比如,企業家應沖在創新前沿,如果企業家不是想方設法創新,而是小富即可,套了利就花天酒地享受,企業不僅難上新檔次,恐怕很快會難以為繼。其次,需要政府做加減法。所謂加法,通過加大投入,提供支持,為全社會提供創新動力等等。所謂減法,即降低創新門檻,打破束縛在創新身上的種種限制等等。正如李克強總理所稱:創新需要自由空間,首先要創新政府管理和服務,給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一片自主天空。
誠然,企業家要創新,科研人員要創新,政府更要創新。一定程度上說,政府創新管理,就是為企業家和科研人員的創新之路清障。不徹底松綁,創新就伸展不了手腳;無法輕裝上陣,創新就行之不遠。當前,各級政府致力于轉變政府職能,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提高政府效能,正是為了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說到創新,還應承認一些明顯的掣肘性因素,比如故步自封,缺乏遠見。有學者認為,19世紀的英國之所以錯過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正是因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功。稍微一想,便不難理解這種說法的深意。再舉個我們都較為熟悉的例子。
柯達公司曾創造全球傳統膠卷市場的神話,在輝煌時期,占據全球2/3的膠卷市場,可是后來卻破產了,死于數碼產品的巨大沖擊。其實,柯達早在1975年就發明了世界第一臺數碼相機,但是它們擔心這一新業務,會對傳統業務造成不利影響而將數碼影像技術“雪藏”。殷鑒不遠,我們中的一些企業、機構和創新者,一開始創新勁頭十足,但初嘗甜頭就安于現狀,昔日的創新者成了創新的最大障礙。
此外,保護創新還必須打擊造假,保護知識產權。否則,你辛苦創新出了新產品,卻很快被山寨,創新者就變得意興闌珊。一定程度上說,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的火種,就是激發創新的熱情。李克強提出,“要不斷清除制約‘雙創’的障礙,尊重市場規律,注意保護知識產權,維護公平競爭”,顯然有所指。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國家戰略,也正成為一種勢不可擋的時代潮流。目前全國各地興起創客空間,“雙創”熱火朝天。
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創新的競爭,謀創新也是謀未來。正在步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面對速度換檔、增長動力轉換、經濟結構調整等多方面挑戰,需要以創新為引領的發展理念;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也離不了創新。當“雙創”成為時代關鍵詞,當創新成為制度自覺,我們對中國的未來就更有信心。
(本文為中國日報網天下專欄獨家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