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利福尼亞大學宏觀經濟學家詹姆斯·漢密爾頓(James Hamilton)和英國銀行進行獨立分析后,指出需求疲軟是造成油價下跌的主要原因。鑒于中國是多數大宗商品需求增長的推動力,因此,油價疲軟主要還得歸因于中國經濟疲軟。
可是,這是哪種疲軟呢?可以從兩個方面思考這個問題。許多分析人士估計由于中國經濟從投資導向型向消費導向型轉變,中國的經濟潛在增長率可能會連續下滑。這種觀點表明了中國正面臨著結構再調整,而這個過程將持續兩年到四年。中國在許多方面上都減緩步伐,但這并不是一件大事情。
一種更為悲觀的觀點則認為,中國多年在基礎設施,住房和制造業上投資過熱,造成了信貸泡沫。中國已經引起了信貸泡沫,而且泡沫將會破裂,影響中國本身和亞洲的經濟。這種觀點并不是否定中國重組經濟的需要,而是預測著經濟周期性衰退的到來,就如1998年的經濟危機。中國經濟將不會是“軟著陸”,而會是全面崩潰。
我們提出了第三種假設。2014年中期,商品價格暴跌,引發了石油供給劇增,中國未能跟隨日元,韓元,歐元而貶值人民幣。按照這種思維,正是中國政策上的失誤才會扼殺其出口,才會出現進口商品需求增加。因此,如果中國人民幣貶值,一切應該運轉正常,商品價格也應該收回自2014年夏天以來那筆損失的一半。如果這種說法正確,中國經濟就不會如此狼狽。所有正在掙扎和政治上存在困難的國家,立即需要貨幣貶值。
但是,第四個理論同樣值得考慮。國家的領導人引導國家朝著新的方向邁進,這或抑制中國經濟的增長。從鄧小平時期到今天政府的治理,中國一直奉行著眼于經濟增長,全球一體化和與其他國家建立和諧關系的經濟自由主義觀。然而現在,民族主義,而非經濟自由主義,成為決策的推動力量。
其他后共產主義國家已經采取民族主義的應對措施。比如,匈牙利的奧爾班政府很多次對歐洲標準不屑一顧,他們將養老金收歸國有,減輕司法的獨立性,減少財政的透明性,限制媒體的權利。這些舉措深入人心,奧爾班青年黨(FIDESZ party)也因此在2014年國會選舉中大勝。
不過,奉行民族主義需要付出代價。匈牙利的GDP勉強高于其2005年的水平,而波蘭和斯洛伐克的GDP卻快速增長。2005至2015年,匈牙利的GDP平均增長0.8%,對比之下,斯洛伐克為3.4%,波蘭是3.9%。匈牙利GDP低增長的原因不能全部歸因于2010年開始執政的奧爾班政權。但是,奧爾班政府使得21世紀初國家內部就開始惡化。因此,奧爾班為可謂是新興匈牙利民族主義的因果。最后的政策使得匈牙利GDP的年增長下降3個百分點。
這些對比性的政策是怎樣影響中國的呢?如果中國跟隨匈牙利的步伐,中國經濟增長速率將會從7%降至3%到4%左右,在先前的GDP增長中,這一數字大約為3000億美元。有趣的是,這一GDP增速符合近來由許多獨立咨詢公司的測算水平。因此,這種向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的轉變可能對中國經濟會造成了巨大影響。
然而,問題是,經濟是否以慣常的大于7%的速率增長,其都能降低至較低的增長水平,而不會促使絕對的經濟衰退。一些人認為,經濟衰退是不可避免的。例如: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經濟學家泰勒·考恩(Tyler Cowen)認為,中國的GDP“增速將快速趨于零”。他在這方面問題上(的結論)往往是正確的。
經濟增長放緩最重要的一點影響是,民族主義可導致具有明顯經濟影響的特定領土沖突。關于領土主張方面,俄羅斯與中國均采用吞并型及對抗型的政策。俄羅斯吞并了克里米亞,中國也正在加緊對其的領土主張,即在南海的永暑礁(Fiery Cross Reef)上建立軍事基地。
至少在最先開始,這類舉措在國內總是很受歡迎。在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自稱其支持率接近80%,而獨立觀察人士對這一數據的估量也證實所言不差。不少支持率源于戰爭。至少通過一些舉措,如隨著俄羅斯入侵克里米亞,普京的支持率飛漲20%。在這方面,俄羅斯并非創造先例,隨著2003年伊拉克戰役打響,美國總統喬治·布什的支持率上漲13%。
但是,戰爭的代價是巨大的。布朗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伊拉克戰爭花費掉美國納稅人1.7萬億美元。如果將未來用于退伍軍人醫療的費用計算在內,這一數值將高達2.2萬億美元。對于俄羅斯來說,用于戰爭的開支相對更加高昂。即使不將油價下跌的影響計算在內,我們預計到2020年,比起沒有經濟制裁時期來看,俄羅斯的GDP將以每年17%的速度銳減。戰爭所帶來的代價是巨大的。
然而,普京沒有回頭的余地。諸如古巴、伊朗以及伊拉克的薩達姆·侯賽因的歷史教訓表明,(美國所主導的)經濟制裁至少在多年后仍然生效,甚至是幾十年。普京會放棄克里米亞以換取解除經濟制裁嗎?從俄羅斯國內來看,這將會是政治自殺。因此,普京陷入了不能進退的局面。他將俄羅斯困于經濟制裁的情形(遠離七國集團大家庭)不僅僅是幾年年,而是未來的數十年。
通過聲稱在南海遠離大陸600英里的永暑礁上建立軍事基地的領土主張,中國已為自己備好了一個相似的陷阱。想一想,一架飛機從馬尼拉飛往新加坡時途經了永暑礁上空。如果中國在此航線上擊落了這樣一架飛機,那么這有可能是有史以來最昂貴的一次。那些在俄羅斯的制裁相當于每年花費中國2兆美元的國內生產總值。永暑礁對中國人而言到底有多大價值?的確,這個島就相當于整個南海。相比之下,美國墨西哥灣每年生產250億美元的油氣收入,并且被認為比中國南海的潛力大。換句話說,俄羅斯規模的制裁可能是南海潛在收益的100倍。中國政府是否考慮過這種可能性?
再讓我們看看PMI(采購經理人指數),最近暫停發布了中國的采購經理人指數。早前發布的數據是基于部分樣本的企業調查,提供一種經濟狀況快速了解方法。PMI的損失在三個方面令人擔憂。
首先,我想大多數分析家認為,相比公布給公眾的數據,中國的領導有更好,更及時和更可靠的數據。因此,PMI暫停發布帶給人們這樣一種感覺,即將發布的數據比想象的還要糟糕,PMI缺失本身是就是一個經濟下滑顯著的首要指標。
其次,PMI指標缺失也反映出缺乏信心的中國領導層應對經濟下滑的能力。不只是即將公布的數據不如預期,而且領導人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應對挑戰。
最后,壓制PMI數據將中國帶上了錯誤的道路,遠離了進步,發展以及透明(的道路)。這意味著領導人想要扭轉這個國家的歷史路線,回歸到一個更加封閉、不太活躍的經濟體。在集中決策和控制形式上,國家實力比經濟發展更有價值。
綜合在一起考慮,這些因素表明,是時候質疑在中國的緩慢增長是否完全歸因于結構性因素了。政府承擔的責任是什么?我們似乎看到了錯誤的組合。高估的人民幣產生較差的制造業數據,反映在PMI疲軟,并且產生政治壓力,拉動相關PMI指數。這反過來又破壞了政府的公信力和信心,促使中國股市崩潰。
此外,中國似乎同G7國家保持距離,把自己的命運與俄羅斯、匈牙利等管理不善的國家結合在一起。國家看起來是頭朝上的螺旋式下降,并且政府缺乏合適的人員做出適當調整。
在這一切的背后,我看到了一個國家向民族主義轉變以及遠離經濟自由主義?!皩嵙姶蟆备哂凇奥斆鳌?,對于更為“聰明”的國家 來說,這是一個很糟的決定。不過,民族主義政策會長久持續,如在匈牙利和俄羅斯,他們的民族主義做法獲得公眾的認可。我們將看到這些事情在中國如何發展,但現在,投資者需要考慮的是,過去30年的中國可能不再符合當下或未來的中國。中國經濟增長的時代可能結束了。
來源:CNBC
編譯:蔡純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