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劉明太  >>  正文
    劉明太:最后的漁獵部落
    劉明太
    2016年01月28日

    松花江和嫩江由南北兩個方向在吉林省西部交匯,兩江匯流的西岸,就是中國第七大淡水湖----查干湖。查干湖畔生活著世界上最古老的漁獵部落,冰湖漁獵在這里傳承了千年。
    湖畔村莊的各色物件看起來都和“魚”有關,院子里、房頂上、圍墻邊曬著漁網,貼在玻璃上的窗花和門框上的對聯,也大都以“魚”為題,就連小孩子的書包也滿是魚的圖案。
    曾經一網打出42萬斤的歷史也賦予了查干湖和這里的漁民足夠的神奇和靈性。神話傳說和先民軼事,讓這里的人們堅定了對“圣湖”崇拜,這種對天地和自然的虔誠和惜護世代延續,傳承至今。
    當無垠的白雪厚厚地覆蓋在查干湖面上的時候,湖邊的漁獵人家開始備好上冰的冰镩和馬輪、漁網,忙碌一冬天的冬捕就這樣開始了。

    冬捕現場

    冰湖冬捕儀式古樸隆重,稱作“祭湖醒網”,意為:祭祀恩澤的圣湖,喚醒沉睡的魚網。漁獵漢子們以天為父,以地為母,祭祀禱告,感激圣湖對人類的恩澤,遠祈萬物生靈永續繁衍,近求冰湖捕魚喜獲豐收?!凹篮丫W”過后,在冰湖的深處,傳承千百年的“鑿冰捕魚和千米巨網冰下取魚”就開始了。
    每年的冰湖捕魚都要持續40天左右。每天下網捕魚的位置由老漁把頭,根據多年積累的經驗,判斷選擇魚群聚集的地方,圍著魚群鑿出400多個小冰洞,將2000米長的大網通過相隔60多米的冰洞,用傳桿、扭矛和走鉤在半米厚的冰層下慢慢舒展成一個碩大的“包魚圈”。幾個小時后,隨著馬拉絞盤的轉動,一張大網在冰洞口緩緩而出,兩旁的漁民手持撓鉤,萬尾鮮魚躍出冰洞,轉眼之間就在湖面上堆起“魚山”。

    沸騰的冰湖

    查干湖冬捕壯觀場景

    豐收的喜悅
    今年冬捕是從去年12月28日開始的,漁民們撒下的千米長巨網, 一網打出10萬多斤鮮魚,“頭魚”更是拍賣出了7.8萬元的天價。
    已經80歲高齡的石寶柱是查干湖“魚把頭”第十九代傳人。老人家15歲開始捕魚,8年后就已成為一名合格的“魚把頭”。他現在是查干湖最有經驗的漁夫,是每一年冰湖獵魚的英雄。
    “一個稱職的漁把頭肩負著很高的期望,”石寶柱說,蹲在冰上觀察,只有經驗非常豐富的人才能找到魚,“當冰層中能看到小氣泡的時候,就意味著這里有魚。而且還得看魚動彈不動彈,小氣泡要是在里邊逛,證明這魚沒走?!?br> 跟隨父輩一起,石寶柱在查干湖生活了一輩子。談及過往,老人感慨頗多,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查干湖各地漁民聚集,那時的捕魚是掠奪性的,不計后果。直至六十年代,查干湖漁業資源瀕危,意識到危機的人們開始引水、放苗,保護湖內漁業資源。目前,查干湖擁有魚類資源68個品種,年產量超過6000噸。
    石寶柱早在55歲的時候就已退休,不過他不必擔心未來冬捕技藝會失傳。因為現在他的徒弟和徒孫們都在向他學習這些技藝,并且做的很好。冰湖漁獵后繼有人、傳承無憂。

    魚把頭石寶柱

    挑選鮮魚。李月東 攝

    鯉魚躍龍門。李月東 攝

    拍得頭魚的商家興奮地將魚高高舉起。 丁研攝
    “查干湖冬季捕是對古代捕魚部落研究的活化石,”吉林省民俗學家曹保明說,“漁獵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都盡顯查干湖冬捕文化傳統。查干湖漁獵保存著人們對歷史的記憶?!?br> 歲月更迭,查干湖冬捕的神奇、神秘與神圣依舊。查干湖的冬捕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關于作者:劉明太,中國日報駐吉林記者站站長

    【責任編輯:管理員】
    中國日報吉林記者站站長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